麒嵩
有這樣一個歷史傳說: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臣叫壬里國,他與另外一個大臣中里繳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復雜,無法判斷,國王齊莊公請來了當時的神獸“廌”,相傳“廌”能辨是非曲直,它的角頂向誰,誰就一定有問題。結(jié)果,壬里國的訴狀讀完,“廌”沒有動;而中里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廌”就用角頂翻了他。于是,齊莊公判決壬里國勝訴?!胺ā弊值膩碓淳秃瓦@個“廌”有關。“法”的繁體字寫作“灋”,由“水”、“廌”和“去”三個字組成,其中,“水”字代表對待每個人應該像水一樣公平公正;“廌”字代表著要能明辨是非曲直;“去”字則表示一旦判定對錯,應該堅決去惡揚善。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將“法”的思想上升到“法治”治國理念,并較為完備實施、取得較大成效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公元前356年左右,為改變秦國積貧積弱的狀況,秦孝公開始任用商鞅變法。商鞅上任后,在各個領域都制定了嚴格的法令制度,如《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簡單說,就是賞罰皆有法可依。
最開始的時候,上到皇親國戚、下到黎民百姓,對于新法都很不適應,終于,太子以身試法。面對這件棘手的事情,商鞅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庇谑牵瑢⑻拥睦蠋熧凸珜O賈嚴刑制裁,使其代太子受過。這件事情之后,秦國民眾都對新法產(chǎn)生了信服和敬畏。后來發(fā)生的一件小事很能說明當時秦法的深入人心。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因為曾經(jīng)的矛盾,決定逮捕商鞅。得知消息后,商鞅緊急逃亡至函谷關下,準備投店住宿,但因匆忙未帶“身份證”,被店老板拒絕,店老板給出的理由是,按照商君之法,沒有“身份證”不能入店,哪怕你是商鞅也不行。對此,商鞅唏噓不已,只能無奈地離開了。
商鞅被后人稱為“法圣”,他的法治思想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封建王朝。在《商君書》里,商鞅寫道:“使吏非法無以守,則雖巧不得為奸;使民非戰(zhàn)無以效其能,則雖險不得為詐。夫以法相治,以數(shù)相舉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損。民見相譽無益,相管附惡;見訾言無損,習相憎不相害也。夫愛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愛惡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國治矣。”這段話,是對“灋”字的深層闡釋。
秦國之后,法治為歷朝歷代所重視。到唐朝時,中國即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但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法治也漸漸崩塌。民國期間,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但事實證明,這不符合中國國情,產(chǎn)生了諸多水土不服現(xiàn)象。
直到新中國成立,我們逐步確立了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法治。不同于封建法治和西方法治,社會主義法治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它不僅僅是一種法律規(guī)范,更是全民認可并正在踐行的核心價值觀。
責任編輯: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