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嶺
雅礱文化發(fā)祥地 ?;山南
山南,西藏七地市之一,因地處岡底斯山與念青唐古拉山之南而得名,地處雅礱河流域,歷史上又被稱為雅礱。位于拉薩南部,東接林芝,西依日喀則,南臨不丹與印度,邊境線長達600多公里。
很多人也許對山南并不熟悉,但對山南的景致卻不陌生。西藏的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三大圣湖之羊卓雍錯,能看到前世今生的神湖——拉姆拉錯,西藏唯一的財神湖——思金拉錯均位于山南境內(nèi),甚至連拉薩貢嘎機場實際上也位于山南貢嘎縣境內(nèi)。
從拉薩出發(fā),走機場高速,穿過嘎拉山隧道,就到達山南境內(nèi)。順雅魯藏布江南岸一路向東,沿途村落飛馳,綠樹掩映,左旋柳與高大的白楊樹分立道旁,油油的青稞地在河谷依地勢鋪得是起伏錯落,隨心所至。偶爾閃過的油菜花,只有尺把長的樣子,卻也開得是滿眼黃花,在碧水綠柳的高山河谷間,迎風(fēng)怒放,景色醉人。
山南地區(qū)行署所在地乃東縣澤當(dāng)鎮(zhèn),距拉薩市160公里。澤當(dāng),藏語,意為“猴子玩耍的地方”。關(guān)于藏民族的起源,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神猴同羅剎女結(jié)合而繁衍出高原人類的先祖,在今天澤當(dāng)?shù)呢暡既丈侥_下、雅礱河谷地帶形成了早期的雅礱部落。造化弄人,假如達爾文當(dāng)年知道藏民族關(guān)于人類起源的傳說,想來一定會發(fā)出“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概。據(jù)說歷史上的歐洲人曾流傳著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是日耳曼人祖先的傳說。真?zhèn)斡写龑<铱甲C,不過西歐的日耳曼人源于東方的民族大遷徙,確也是不爭的事實。
公元前2世紀(jì)初葉,雅礱部落的首領(lǐng)聶赤贊普成為西藏歷史上第一位藏王。他建立了“蕃”王國,確立了贊普的世襲制度,修建了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7世紀(jì)中葉,第三十二代(一說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于雅礱河谷起兵,先后征服蘇毗、羊同及諸羌部落,統(tǒng)一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并將都城由瓊結(jié)(今山南瓊結(jié)縣)遷至拉薩。但作為吐蕃王朝發(fā)家之本的山南仍保持著特殊的地位。9世紀(jì)中葉,末代藏王朗達瑪(他原名達瑪,由于禁佛,佛教徒說他是“牛魔王下凡”,并在他的名字前加上一個“朗”字,藏語,意為“牛”,以表示對他的反感)執(zhí)政后,拉開了藏傳佛教歷史上第二次、也是最慘重的“滅佛運動”的序幕。藏傳佛教史上的“前弘期”至此結(jié)束。朗達瑪之后的百年間,佛教在吐蕃徹底銷聲匿跡,西藏佛教史籍稱之為“無法期”或“黑暗期”。公元842年,朗達瑪在大昭寺門前被僧人拉龍·貝吉多吉射殺(位于拉薩達孜縣的扎葉巴寺至今保留著著名僧人拉龍當(dāng)年在此修行密法的“拉龍洞”)。吐蕃王朝土崩瓦解,西藏開始了近一個半世紀(jì)的分裂混戰(zhàn)局面,河隴地區(qū)歸唐,黨項、吐谷渾等部相繼獨立。
朗達瑪?shù)奈迨缹O柯日(法名意希沃)在阿里地區(qū)建立了以象雄、布讓和芒域(今西藏吉?。橹饕I(lǐng)域的古格王朝(公元10世紀(jì)中葉建國至17世紀(jì)初神秘消失),大力推行佛法。
與此同時,朗達瑪養(yǎng)子的后人在山南桑耶附近站住腳跟,成為山南地方勢力的首領(lǐng)和桑耶寺的寺主。12世紀(jì),吐蕃王室的一支從阿里重返山南,在曲松一帶建立了一個小王朝。因建造了一座名為“加里”的寺廟,王室后裔便以“拉加里”為姓氏,史稱拉加里王朝。王朝疆域之小、享廟之久、地位之高,世所罕見。拉加里王朝歷經(jīng)薩迦王朝(約在元朝時期)和帕竹王朝(約在明朝時期)統(tǒng)治時期,始終保持著相對獨立的地方統(tǒng)治特權(quán)。直至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拉加里王朝還統(tǒng)轄有拉加里、桑日、加查、隆子四個宗(相當(dāng)于縣)。據(jù)說拉加里王去拉薩朝拜,藏政府要派四品官員去拉薩河渡口迎接,會見朝拜達賴?yán)?,拉加里王的座位也只低一層卡墊。這種史實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觀。
14世紀(jì)中葉元政府末期,薩迦政權(quán)勢力衰微,噶舉派勢力帕竹政權(quán)崛起。1354年帕竹首領(lǐng)絳曲堅贊率兵攻打后藏,薩迦兵敗,統(tǒng)一了衛(wèi)藏地區(qū)。帕竹政權(quán)定都山南乃東,在西藏存在264年,同時得到了元明兩朝中央政府的認(rèn)可和封賞。
因先后歷經(jīng)吐蕃王朝、拉加里王朝、帕竹王朝,山南又有“三大王朝故都”之稱,以雅礱藏文化發(fā)祥地冠絕藏地。如今山南被劃分為兩個部分,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以南部分,仍舊掌握在印度手中。
西藏第一座寺院 ?;桑耶寺
澤當(dāng),距離桑耶寺還有51公里。
從拉薩出發(fā),到桑耶寺有三條路可走:一條走機場高速過嘎拉山隧道沿雅魯藏布江(以下簡稱“雅江”)北岸向東,單程140公里,是最近的一條,可惜正在修路,白天限時通行;一條沿拉薩河向東,走達孜、墨竹工卡,從墨竹折向南,走山間小路到達桑耶寺,這也是拉薩在國際上很知名的徒步線路之一;一條就是我們現(xiàn)在選擇的這條,沿雅江南岸向東,自澤當(dāng)大橋過江再折向西穿行。加上路途其他景點,往返一天時間行程約500公里。
這一段雅江河流平緩,沙洲遍布,河谷開闊,江天一色。許是兩山夾道,谷地平坦,利于大風(fēng)盤桓的緣故,山南地區(qū)雅江兩岸山體沙化嚴(yán)重。江側(cè)風(fēng)沙漸緊,兩岸崖壁間裸露出大片的沙地,某些區(qū)域黃沙漫漫,沙巒起伏,恍若置身南疆地界。正是“西藏薰衣草”——狼毒花怒放的季節(jié),叢叢簇簇,花海蕩漾,碰得巧了半架山坡、整條河谷,都是滿溢的紫色,在道路兩旁的灘涂上蔓延,不經(jīng)意間,倒成治沙的良器。打眼望去,浪漫的紫色在陽光下有著普羅旺斯般的異國情調(diào)。
過雅江大橋,沿北岸調(diào)頭西返,不時可以見到三三兩兩的藏族工作人員戴著口罩和帽子,在沙丘之中埋草治沙,引水植樹。高原植樹之難,近幾年已有所改觀,但成活率依舊不高,非內(nèi)地可比。一路攀爬,望不到邊的羊群在高高的石壁間跳躍,既不恐高,也沒有高原反應(yīng),讓人贊嘆。到孜隆山頂,鋪天蓋地的風(fēng)馬旗遮蓋了整個山口,把藍天切割成規(guī)則的條塊,獵獵飛揚。過了山口就進入扎囊縣境內(nèi),桑耶寺不遠了。
桑耶寺,位于山南扎囊縣桑耶鎮(zhèn)雅江北岸的哈布日山腳下,藏文意為“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藍”,又稱“無邊寺”、“超出意想寺”、“三樣寺”。桑耶寺始建于公元767年,寺院選址在金城公主兒子——藏王赤松德贊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贊的冬宮附近。由寂護大師設(shè)計、赤松德贊奠基、蓮花生大師主持建設(shè),歷時12年竣工落成。桑耶寺是仿照印度歐丹達菩黎寺(意譯“飛行寺”)的建筑特點,按佛教傳說中的世界結(jié)構(gòu)——密宗的曼陀羅建造。桑耶寺修建時間遠晚于大昭寺、小昭寺和昌珠寺,但卻是西藏歷史上最早的一座兼具印漢佛教和顯密同修,擁有獨立財產(chǎn),佛、法、僧俱全的寺院。
車在寂寥的群山間飛馳,突然轉(zhuǎn)入一個小小的鎮(zhèn)子,路盡頭巨大的廟門直插云天,白墻金頂,并不顯得傲然,似是千年前的舊相識,故地歸來,找不到一絲陌生的感覺。寺廟雖歷經(jīng)戰(zhàn)火,歷朝歷代不斷重建,還是舊時模樣。近年來,藏地寺廟又迎來了一個建設(shè)高峰期,同西藏大多數(shù)寺廟一樣,寺里也在大興土木。進門是一座古老的建筑,里面主供奉蓮花生大師,在這里我們見到了熟悉的紅面獄卒護法神。拉薩四大林之一、位于八廓街西側(cè)的丹杰林寺是桑耶寺在拉薩的屬寺,主供奉的就是這位紅面獄卒護法神,據(jù)說如果不能親到桑耶寺,在丹杰林寺也可以一了心愿。
桑耶寺以東為上,寺院四面分設(shè)四門,整個建筑群在群山之間的平原上,布局寬松疏落,大方得體。主殿烏孜大殿居于寺廟正中,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三根風(fēng)馬柱高高佇立,一塊橢圓形的不規(guī)則石頭立于大殿正前方的石座上,涂滿了厚厚的酥油,陽光下仔細辨認(rèn),上面有漢藏兩行文字: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大殿分三層,下層為藏式建筑,以石筑砌,中層為漢式建筑,以磚筑砌,頂層為天竺(印度)式建筑,以木搭建,大致反映了三種文化形態(tài)在新興的佛教文化中的親疏結(jié)構(gòu)。這也是“三樣寺”名稱的由來。
大殿正門南側(cè),有一塊古老的紅色石碑,依墻而立,千年的滄桑感撲面而來,碑文用古藏語記錄了赤松德贊于公元779年,發(fā)布的以佛教為吐蕃國教的敕令。大門正廊上掛著一口唐代古鐘,這是西藏歷史上鑄造的第一口銅鐘,渾厚拙樸,造型雅致,有大唐遺韻。在大殿正前方是高達九層的格古康,意為“展佛殿”,20世紀(jì)60年代上面六層被拆毀,現(xiàn)已基本修復(fù)。大殿四周分建十二洲、日月二輪,垣墻呈橢圓形,墻頭每隔一米有一個白色的小佛塔,整齊排列,在藍天白云下,淡然恬靜。桑耶寺的佛塔是藏地一絕,寺院東南、東北、西北、西南四角依次分建白、綠、黑、紅四座高大的佛塔,佛塔環(huán)以方正的圍墻,圍墻外面四角分鎮(zhèn)四座石獅,怒目向外。尤其是黑色的佛塔,造型別致,與其他三座佛塔樣式根本不同。現(xiàn)在可以肯定,江孜白居塔應(yīng)該是參考了桑耶寺的靈感,只是因為建造年代過早,較之白居塔,桑耶寺佛塔的規(guī)模要小很多,依舊是中規(guī)中矩佛塔的樣子。院子里還散落著一些精致的白色佛塔,不規(guī)則的散落四周,安然靜穆。北京時間下午1:30,正是午飯時刻,院子里少有人影,益發(fā)顯得寧靜安詳。
關(guān)于桑耶寺名稱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赤松德贊請蓮花生大師在行宮附近建寺傳法,為滿足國王的迫切心情,蓮花生施展法術(shù),在手心變幻出寺院幻影,赤松德贊驚呼:“桑耶!”(藏語,“出乎意料”之意)由是得名“桑耶寺”。傳說已無可考,但桑耶卻流轉(zhuǎn)千年,在口耳相傳中生動無比。寺院建成后,赤松德贊首派七名貴族剃度為僧,由寂護大師任剃度儀式的堪布。七人成為西藏歷史上第一批出家的本土藏族僧人,即藏史上的“七覺士”。元代統(tǒng)治西藏的薩迦派,其先祖即“七覺士”之一,桑耶寺也因而成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此后,赤松德贊的妃子沒盧氏及其他貴族婦女約30人,從漢僧摩訶衍受戒,出家為尼。她們在寺院中接受文化知識和佛學(xué)理論的教育,藏族社會正規(guī)的寺院教育由此開始。赤松德贊除從印度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外,還從印度和大唐請來大批高僧弘揚佛法,形成了藏傳佛教前弘期的盛況。
赤松德贊對佛教在吐蕃的發(fā)展和佛教本土化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和松贊干布,赤熱巴堅(朗達瑪?shù)母绺纾┍徊刈迦嗣裼H切尊稱為“三代法王”。統(tǒng)治藏族社會思想意識千余年的苯教,從此退出藏族主體宗教的歷史舞臺,但苯教的祈禱吉祥、禳解、火葬、燒煙祭天、焚魔等儀式則保留下來,為后來的佛教所吸收利用。苯教也積極吸取和改造佛教教義,成為有教理教義和經(jīng)典的新苯教,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相對應(yīng),今天被稱為“黑教”。
壁畫,是藏族記錄歷史的方式之一。與其他古老的寺院一樣,桑耶寺烏孜大殿的壁畫也是藏族文物史上的瑰寶。壁畫內(nèi)容十分豐富,題材廣泛,其中“西藏史畫”自遠古傳說的羅剎女與神猴成婚,繁衍西藏最早人類畫起,直至九世達賴?yán)?,整個畫面長達92米,被譽為“西藏史記”,在古今中外壁畫史上非常罕見。
千年之后,在藏傳佛教各教派的此消彼長中,如今的桑耶寺已經(jīng)由11世紀(jì)時寧瑪派的道場,轉(zhuǎn)換為寧瑪、薩迦、格魯派并存的寺院。
爬上寺東南的海布日神山,可以俯瞰桑耶寺全貌,壯觀的曼陀羅式“壇城”造型,佛塔環(huán)抱,綠樹掩映,讓人不知夢里身是客,往事越千年,靜悟世間百態(tài),聆聽梵音叮咚。
因緣巧合,隨行隊伍多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剛剛滿月的流浪小狗,隨我們踏上了返回澤當(dāng)?shù)穆贸獭?/p>
烏孜大殿門票40元。
西藏第一座宮殿 ?;雍布拉康
回到澤當(dāng),已是下午3點時分。
出澤當(dāng)向南,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向東南,過昌珠寺,路標(biāo)顯示距離雍布拉康還有8公里;一條自昌珠寺向西約一公里,再折向南,是瓊結(jié)縣藏王墓方向,距離澤當(dāng)28公里。
時間關(guān)系,本次行程我們的目的地是雍布拉康。
柏油路路況很好。這里比拉薩海拔略低,滿目蔥蘢,又是一番綠色光景。山南盛產(chǎn)西瓜,馬路兩側(cè)是排列整齊的溫室大棚,路邊隨處可見遮陽傘下的西瓜攤,有人坐在傘下大快朵頤。山南的西瓜,類似于北京大興掛在瓜架上的小西瓜,個頭適中。溫差大、日曬長的緣故,口感很甜,吃起來爽口解渴。西藏的物價與北京相比高得離譜,尤其是水果、蔬菜和洗漱日用品,一般價格至少都要翻番。例如拉薩達孜縣的西瓜,現(xiàn)摘現(xiàn)買,也要5塊一斤,超市里也在4塊以上,北京同時期的價格則不超過2塊錢。
轉(zhuǎn)過一個山口,在圖片里見過無數(shù)次的雍布拉康,像突然拉近的長鏡頭,雄踞于扎西次日山頂,映襯著白云碧空,力拔山兮氣蓋世,引嘯長空,橫掃六合。
雍布,藏語“母鹿”,拉意為“后腿”,康意為“宮殿”。雍布拉康意為“母鹿后腿上的宮殿”。因雍布拉康所在的扎西次日山形似一只靜臥的母鹿,故有此稱。史料記載,作為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座王宮,雍布拉康由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建造于公元前2世紀(jì),并成為歷代吐蕃王的王宮,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被視為藏民族和藏文化的發(fā)源地。直到公元7世紀(jì),第33世藏王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遷都拉薩,雍布拉康遂成為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在山南的夏宮,后來才逐漸演變?yōu)樽诮虉鏊?
傳說雍布拉康與藏傳佛教結(jié)緣于第28代贊普拉脫脫日年贊時期,當(dāng)時有印度高僧來到雅礱,將經(jīng)書、寶塔等寶物獻給贊普。贊普雖不知其意,但還是奉為神物供于宮內(nèi),雍布拉康因此成為藏傳佛教圣地。第五世達賴?yán)飼r期,雍布拉康成為黃教圣地,宮殿里供奉釋迦佛、聶赤贊普、拉脫脫日年贊、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和松贊干布的重臣吞彌桑布扎、祿東贊的塑像。
這里要說說吞彌桑布扎的故事。公元7世紀(jì),吞彌桑布扎奉藏王松贊干布之命,遠赴印度學(xué)習(xí)梵文,歷盡千辛萬苦,在隨從全部客死他鄉(xiāng)的情況下,依然矢志不渝。后只身一人回到西藏,在拉薩北部山地的帕邦喀潛心研究3年,最終創(chuàng)制了藏文字,名垂青史,為西藏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播做出了杰出貢獻。吞彌桑布扎晚年主動隱退,回到他的出生地——拉薩尼木縣吞巴鄉(xiāng)境內(nèi)一個風(fēng)景秀美、古柏遍地的小村落。這里四周皆山,田地貧瘠,生活困頓,他將印度的制香技術(shù)加以改造,創(chuàng)制了遠播海內(nèi)外的尼木藏香,造福家鄉(xiāng)父老。如今,尼木藏香與藏紙制作技藝和木雕技藝一起,被稱為“尼木三絕”。
今天的雍布拉康,依清末建筑原貌修復(fù)于上世紀(jì)80年代。從遺址痕跡判斷,修復(fù)的僅只是吐蕃王朝時期整個宮殿建筑群的一小部分。藏族有分層居住,地位越高、居住地海拔越高的習(xí)俗。古格王朝遺址很好地保留了吐蕃王朝的建筑文化特征,自上而下,依次為王宮、寺廟、大臣、貴族、軍隊和平民居住地,如布達拉宮一樣,顯示尊貴和威嚴(yán)。
整個山峰自東向西延伸,山下是視野開闊的山間盆地,青稞與油菜花交錯輝映,挺拔的楊樹如排列整齊的衛(wèi)兵,盡職盡責(zé),一絲不茍。南北兩側(cè)均有登山階梯,北側(cè)還有馬道,一般游客從北側(cè)上山,南側(cè)少有人走,荒草瘋長,人跡罕至。經(jīng)過近幾年的開發(fā),旅游業(yè)已成為山下小村落的支柱產(chǎn)業(yè),停車場附近是中外游客集散地,茶館、小飾品、特產(chǎn)商店隨處可見,幾乎家家戶戶都養(yǎng)馬,體力不好的游客可以騎馬上山,也是一種蠻有風(fēng)味的深度體驗。
山腳下村子的東北方向,是聞名遐邇的嘎爾泉,歷經(jīng)千年,至今不竭,清泉四季長流,甘甜清冽,據(jù)說能治百病。嘎爾,就是松贊干布的另一位重臣——大論(臣)祿東贊,也稱嘎爾祿東贊,全名為嘎爾東贊宇松,出生于山南隆子縣列麥鄉(xiāng),吐蕃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史載:“東贊不知書,性明毅,用兵有節(jié)制。吐蕃依之,遂為強國?!碧曝懹^年間,先后赴尼泊爾、大唐替贊普迎娶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大唐六試婚使的典故,成為傳誦千年藏漢聯(lián)姻的佳話。傳說此泉為祿東贊受雄鷹啟示,甩出手中的手杖,落地成泉,故曰“嘎爾泉”。泉水前是祿東贊的白色大理石雕像,慈眉善目,依舊默默注視著這片古老而又蓬勃的土地。泉水邊有不少藏族老鄉(xiāng)在打泉水,洗頭、燒水、過林卡,倒也其樂融融。
村子盡頭,泉水西北方向,是一座新修的寺院——薩迦班智達誦經(jīng)堂,看樣子應(yīng)該還沒有正式投入使用,典型的薩迦派建筑風(fēng)格。寺外廣場是拍攝雍布拉康的絕佳場地,整座山峰盡收眼底,鏡頭里,雍布拉康披著霞光,通透無比。
門票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