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
【摘要】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屬于“文選型”教材,選文以文體為序組成單元。本文針對不同文本的文體特征,對該教材中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提出了不同的解讀策略,以期挖掘文本所蘊含的審美情趣和人文內(nèi)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語文 ?教材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47-02
一、文學類文體分析
本套教科書共有66課,涉及81篇作品,其中文學類選文67篇,占所選篇目的82%。文學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和劇本。審美屬性使文學類教材具有形象性特征、情感性特征和意義性特征,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審美發(fā)現(xiàn)和審美創(chuàng)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整體素質(zhì)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文學類文本。
1.詩歌文體的解讀
詩歌是一種語言凝練、精粹,結(jié)構(gòu)跳躍馳騁,富于節(jié)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和抒發(fā)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無論是《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元曲,還是現(xiàn)代新詩,都以其特有的音韻之美、意象之美、色澤之美和情感之美豐富著我們的精神世界。鑒賞詩歌可以較快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藝術水平,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新教材從第一到第四冊,每冊都安排了一個詩歌單元,共收錄了現(xiàn)代詩歌和古代詩詞26首。對于詩歌的解讀,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是品味語言。詩歌的語言或清新自然,或華美絢麗,或雄渾豪放,或委婉含蓄,品味詩歌語言時可以從煉字、押韻、用典、修辭、結(jié)構(gòu)等幾個角度入手,反復朗讀和吟誦。
二是把握情思與意境。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韻味無窮的藝術境界,它誘發(fā)和開拓我們審美想象的空間。把握意境的方法是想象畫面,潛心靜悟。如《詩經(jīng)》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四句詩里含有兩個典型畫面,一是春天里柳枝飄拂的畫面,一是寒冬時雨雪紛飛的畫面,主人公的感情就蘊涵在這兩個畫面中。用春風楊柳來渲染昔日士兵離家戍邊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xiàn)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nèi)心的悲苦,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這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雨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雨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保ㄈ私贪娼炭茣處熡脮谌齼裕?/p>
三是體會思想感情。優(yōu)美的古詩文往往情思意境深邃,人文蘊涵豐富。如蘇軾的《定風波》,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通過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風雨和政治變化中的風風雨雨聯(lián)系起來,表達了作者在種種打擊和挫折面前不退縮、不喪氣,坦然處之的曠達心境。又如曹操的《短歌行》雖充滿了深沉的憂嘆,但是其中洋溢著一股慷慨激昂,積極進取的精神,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2.散文文體分析
散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既包括詩歌以外的一切文學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學著作,論文、應用文章。狹義的散文即文學意義上的散文,包括抒情散文、敘事散文、議論散文、雜文、游記等。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則是狹義的散文,即文學性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
(1)知識和能力
對于古典散文的閱讀教學,高中新課標對知識能力方面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逐步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語感?!爸R與能力”目標的培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教材的作業(yè)系統(tǒng)中,幾乎每一篇文言文的“研討與練習”都設置有一道文言詞語、句式的意義和用法的練習。如《鴻門宴》的第三題,要求學生“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2)過程和方法
“過程和方法”的教學目標包括:鑒賞的過程和方法、領悟的過程和方法、應用的過程和方法。其中鑒賞的過程和方法,如“熟讀成誦”、“情趣與理趣”、“情景交融”、 “披文入情”等;領悟的過程和方法,如 “圈點批注”、“提要鉤玄”、“質(zhì)疑解難”、“融會貫通”等;應用的過程和方法,如“品人與品文”、“知人論世”、“概括與歸納”等。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教材中選入的散文作品大都是經(jīng)過時間和歷史淘洗的名篇,它們或清新淡雅,或談笑風生,或精粹警辟,或親切感人,或玲瓏剔透,無論在思想內(nèi)容還是表現(xiàn)形式上都堪稱典范。以抒情散文為例,《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一些寫景狀物散文,憑借精巧獨特的藝術構(gòu)思和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對大地山川、風物美景進行了生動細致的描繪,將散文的語言美發(fā)揮到了很高的境界,更有感染力的是作品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發(fā)讀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多方面思考。
3.小說文體分析
小說是一種側(cè)重刻畫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jié)的文學樣式,它往往刻畫人物形象生動鮮活,故事情節(jié)曲折跌宕,文學語言優(yōu)美動人,因此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小說這種文體一直深受學生的喜愛。但很多學生感興趣的往往只是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不了解作家創(chuàng)作小說、塑造人物的目的,無法從作品中吸取思想、情感和藝術的營養(yǎng)價值,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語文新課標對小說教學目標做了概括:一、提高文學修養(yǎng);二、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tài);三、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提高閱讀和鑒賞的水平;四、嘗試創(chuàng)作小說,把創(chuàng)作和鑒賞結(jié)合起來。
針對這一教學目標,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多的注重學生閱讀鑒賞活動中的主動性、多樣性和獨特性,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jīng)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對作品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改新教材中,共安排了兩個小說單元。在第三冊第一單元,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說:《林黛玉進賈府》、《祝?!?、《老人與?!?。這三篇小說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多個層面,藝術表現(xiàn)手法也不盡相同?!读主煊襁M賈府》是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精彩篇章,它通過一個從未到過賈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見所聞,對賈府這個封建大家族做了具體的介紹,其環(huán)境描寫細致真實,人物語言、動作描寫形象生動,成功塑造了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等一系列“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裝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國作家契科夫的代表作,通過諷刺和夸張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害怕一切變革、害怕一切新鮮事物的“套中人”的形象?!哆叧恰肥乾F(xiàn)代小說家沈從文“表現(xiàn)人性美”的最突出作品,小說以優(yōu)美細膩的文筆,表現(xiàn)了湘西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
選材上的一脈形成決定了訓練目標的延續(xù)與擴展,在第三冊的小說單元中,課堂目標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所以第五冊小說單元學習的重點是“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jié)”。《邊城》我們可以通過自然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和藝術特色方面來把握主題。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來發(fā)現(xiàn)作品的意蘊,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人生閱歷、文化修養(yǎng)和個性氣質(zhì)不同,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
4.劇本教材分析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往往是通過語言、動作、舞蹈、音樂等表達形式達到敘事的目的,它積淀和凝聚著人們對生命及生活的體驗和理解,以其獨特的形式強烈激蕩、陶冶、凈化著人類的心靈。劇本作為戲劇的文學文本形式,與詩歌、散文、小說并存于高中語文教材之中,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受舞臺表演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劇本里的情節(jié)往往是對生活高度的濃縮和概括,集中地表現(xiàn)矛盾沖突。另外,在劇本中,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推進,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主要靠劇中人物的語言來實現(xiàn)的。因此,欣賞劇本和欣賞小說、欣賞散文還是有區(qū)別的。對于小說文體的解讀,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是概括故事情節(jié),了解主要矛盾沖突和主要人物之間的關系。這對于理解劇情、把握人物、欣賞具體的場面,以及推斷劇情的發(fā)展都是很重要的。
二是品味、分析戲劇中的人物語言。
戲劇中人物的語言具有個性化、動作性的特點,而且往往有潛臺詞。如《雷雨》中:“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ㄗ咧林芷济媲埃┠闶瞧迹瓚{──憑什么打我的兒子?”是魯侍萍看到周萍打魯大海后,情感上受到很大的刺激,于是憤怒地喊出“這真是一群強盜!”第二句話利用同音詞語硬生生地把話頭轉(zhuǎn)過來,表現(xiàn)了侍萍受到刺激后,想要揭開母子關系、兄弟關系,卻馬上又意識到不能這樣做的痛苦、復雜的心情。文中不乏這樣的語句,品味這些語句,體會人物語言內(nèi)涵的豐富性。
三是讓學生嘗試劇本的改編和戲劇的表演,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實用類文體分析
1.新聞類文體強調(diào)真實、準確,要求所報道的事實確有其事,必須保證構(gòu)成新聞事實的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jié)果的真實準確,因此新聞的語言必須是準確、平實、簡潔的。解讀新聞時要在把握新聞這些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功能?!秳e了,“不列顛尼亞”》是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記錄了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它選取了英國撤離香港的一系列場景,并把它們放在歷史的背景中,引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思考,關注社會,關心時事。
2.演講辭作為演講時的文稿,它除了具有觀點鮮明、邏輯性強的特點外,還要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來激起聽眾的共鳴,使其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學習這類文章,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觀點。同時還要注意體會演講辭的情感力量和多樣化的表現(xiàn)手法,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另外要引導學生加強和朗讀和口語訓練,學會在公眾場合大膽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主張。
3.科普類說明文是一種以科學技術知識為題材,用文藝性筆調(diào)寫成的文章,它兼有說明文和散文兩種文體類型的特點,主要運用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文的結(jié)構(gòu),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等語言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地介紹科學知識。因此解讀此類文體時,要注意理清思路,把握說明的對象,掌握說明的方法。此外還要注意體會說明的語言,作為科普類說明文,其語言的主要特點是準確、平實、簡明又不乏生動。準確是指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無誤,不能有漏洞有歧義,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似是而非;平實是清楚明白,不事雕飾;簡潔是指簡練、明確,不啰唆,不含糊。“如《動物游戲之謎》中‘游戲的實踐性強,能產(chǎn)生直接的效果反饋,對鍛煉動物的速度、敏捷、隱蔽、爭斗、利用環(huán)境等能力很有效。每個詞語都不能刪除,否則就會丟失某方面的信息,可以說這里作者用最簡捷的文字把意思說明白了?!碑斎徽f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臉孔來說話,也可以帶一點風趣,在《動物游戲之謎》一開始對于動物游戲的描述:“它們依仗長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樹枝上玩著‘走鋼絲和‘倒立的把戲;它們倆相互推擠,好像竭力要把對方推下樹去……”,語言生動而形象,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和思考。
4.傳記是記載人物事跡的文章,多用形象化方法藝術地再現(xiàn)真實個體人物生平事跡和性格,是歷史與文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教材中所選的傳記有《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這些傳記都是出自《史記》《漢書》等正史,堪稱文言文的典范,傳記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績,或以品德,或以才干名垂青史,令后人敬仰追慕。解讀時要注意通過課文字詞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一些文言字詞和句式方面的知識;通過作者的用詞語句色彩,體會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情感傾向,把握人物身上的閃光點。
5.自然科學小論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見的一種樣式,一般是用通俗的語言,介紹自然科學中某一領域的知識,闡述一種科學理念和科學方法,借以引起大眾對科學的關注、興趣和熱情,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第五冊第四單元選錄了三篇科學小論文:《中國建筑的特征》、《作為生物的社會》和《宇宙的未來》,這些文章有對中國建筑特征的概說,有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對宇宙未來命運的探索,其觀點確實,論證嚴謹,語言簡潔嚴密。學習這類文章,可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
綜上所述,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結(jié)構(gòu)新穎、內(nèi)容豐富,強調(diào)學科的綜合性,其選文以單元為組合,涉及古今中外各種文體的鑒賞,同時加入一定量的實用文體,重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豐富了語文教材應具有的人文內(nèi)涵。如何將教材中不同文體自身所蘊含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審美情趣凸顯出來,成為文本解讀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錦.《新篇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