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幫武,溫曉林,劉小忠
(江西花鼓山煤業(yè)有限公司 山南井,江西 新余 338019)
山南井北翼開采范圍屬花鼓山礦區(qū)大禾山井田,主要含煤地層為三迭系上統(tǒng)安源組大禾山段,按其巖性粒度韻律大體可劃分為8 個旋回,除八旋回和一旋回不含煤外,其余七、六、五、四、三、二旋回相應賦存了D7、D6、D5、D4、D3、D2六個煤組,其中D7、D6、D3、D2煤組均為不穩(wěn)定極薄煤層,無工業(yè)價值。D4煤組的煤層結構簡單,煤質較好,已基本采完。D5煤組基本在全區(qū)發(fā)育,煤層厚度大,煤層多,結構復雜,煤質相對較差,常伴有泥巖和炭質泥巖夾矸,為目前的主采煤層。
根據224地質隊的勘探資料,大禾山井田地質構造比較發(fā)育,存在門口山向斜、一字嶺向斜以及F1、F5、F6、F7、F8、F9等多個落差較大的斷層。在山南井北翼實際生產過程中,不僅驗證了上述主要地質構造,而且揭露了不少在地質勘探過程未發(fā)現(xiàn)的地質構造,這些構造造成了煤(巖)的斷失或重復,給礦井找煤帶來較大困難。如何利用構造找煤,對于礦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下面通過2個實例,淺談利用構造找煤的經驗和做法。
山南井北翼2401煤順槽大巷在中央石門開門,沿D5煤層往西掘進50 m 后,煤層逐漸變薄,直至齊頭全是巖石,下一步如何施工,當時產生了2種不同的意見,大部分人意見認為,D5煤層在此處已變薄尖滅,前方已不可采,應順著做切眼上山。另一種意見認為,D5煤層缺失是正斷層造成的,過斷層后還可以找到D5煤層,巷道應穿過斷層后再往左掘進。對于后者,依據為:1)齊頭巖石為細砂巖,經過巖層對比,為D5煤層底板巖層;2)在實地觀測時發(fā)現(xiàn)了不明顯的破碎帶,判斷其應為斷層泥,且上側比下側顏色更黑,粒度更粗;3)破碎帶前方的巖層面有擦痕現(xiàn)象,擦痕在巖層面的上側表現(xiàn)為粗而深,往下側逐漸表現(xiàn)為細而淺,從粗深端向細淺端摸之有光滑感,反向摸有粗糙感;4)煤層變薄過程中走向有向左邊轉動小褶皺。巷道在穿過斷層往左方向掘進13m 后找到D5煤層,證實了斷層的存在(見圖1),經過后續(xù)掘進,獲得了4萬多噸的儲量。
圖1 F32對掘進的影響
山南井北翼-160m 水平東四穿槽平巷發(fā)現(xiàn)重復揭露了D5上煤層3次,中間一層傾向倒轉。根據該處的地質素描(見圖2),經綜合分析,認為該處是一個褶皺構造。依據為:
1)東四穿槽揭露了四層煤,根據煤層特征對比,里面三層煤的煤質及特征相同,都符合D5上煤層的特征,只是厚度略有些變化,基本可以判定里面三層煤是同一煤層的重復出現(xiàn)。
2)第二層D5上煤層傾向倒轉,在第一層D5上煤層和第二層D5上煤層之間的巖層內觀測到向斜軸部,在第二層D5上煤層和第三層D5上煤層之間的巖層內觀測到背斜軸部。
3)有些斷層也會造成煤(巖)層重復出現(xiàn),東四穿槽煤層重復出現(xiàn)也有斷層影響的可能,但經仔細觀測后沒有發(fā)現(xiàn)斷層,因此排除了斷層影響的可能。
圖2 東四穿槽進去左幫實測素描
確認褶皺構造后,根據606地質鉆孔資料和東四穿槽地質素描資料,修改了D5煤層底板等高線(修改前、后等高線圖見圖3、圖4)。
圖3 修改前D5煤層底板等高線
圖4 修改后D5煤層底板等高線
根據修訂后的煤層底板等高線圖,制定了2511下順槽施工方案,該頭沿D5上煤層往東掘進至50m 時,齊頭全是巖石,經現(xiàn)場分析判斷,此處已進入向斜軸部,煤層應該已往右轉動,于是決定巷道往右拐,在右拐10m 后找到了D5上煤層,跟煤掘進30m 后,齊頭又全部進入巖層內,經分析判斷,巷道已進入背斜區(qū)域,于是決定巷道往左拐,在左拐15 m后又找到了D5上煤層。此后,煤層走向基本正常(找煤過程見圖5),在2511區(qū)域共探明可采儲量3萬多噸。
圖5 探煤巷的施工
利用斷層和褶皺構造特征,成功地在2401 區(qū)域和2511區(qū)域找到了D5煤層,分別探明了4萬余噸和3萬余噸的地質儲量,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果。
山南井北翼利用構造找煤能夠獲得成功,得益于對巷道地質素描的重視,及時掌握區(qū)域構造特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互相補充驗證,對巷道掘進找煤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也為其他相似區(qū)域找煤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