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明
(煙臺大學外國語學院)
從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寫意與寫實之別看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
丁明明
(煙臺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作為人類藝術領域中兩顆璀璨的寶石,一直傳承至今,除了其藝術本身的魅力以外,其身后的文化支撐也同樣渲染著它的魅力。本文將從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來分析同為風景畫題材,為何兩者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卻不相同,但卻同樣讓這一藝術在人類精神領域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山水畫 寫意 西方風景畫 寫實 文化成因 思維方式差異
“東西方兩種傳統(tǒng)在各自的道路上,無疑都創(chuàng)造了我們不能不為之永懷謝意的價值”,此言出自英國著名的藝術史家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藝術的成就沒有精確的評判標準,不可能對兩種藝術進行優(yōu)劣評判,我們能做到的只是心懷感恩之心去體味這兩種藝術背后的文化以及它反映出的人們對世界的不同理解。中西的山水畫和風景畫作為平行的兩種藝術,在表現(xiàn)手法上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一差異沒有讓人們迷茫也沒有讓人們去抨擊它,而是讓我們讀到了不一樣的美以及美背后的故事。
中國山水畫的突出特點就是它的寫意性,寫意性不僅僅是山水畫的特點也是整個中國繪畫藝術的突出特點。何謂寫意,寫意就是不拘泥于對客觀事物外在形態(tài)的真實再現(xiàn),而偏重于意境和情感的表達。除了自然事物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作者的情感,或者一些哲理性的思考。但是這些情感和哲理的表達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要建立在對自然事物的觀察之上,否則作品就是無本之源,讓人不知所云。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經(jīng)常會在一幅作品上作詩一首,以寫出作者做此幅畫的背景,作者的所思所想,讓觀者能更清楚地讀懂畫的意思。中國山水畫的寫意性擴大了畫的范圍,提升了畫的高度,讓每一幅畫都擁有了靈魂。
西方的風景畫最先源于宗教人物畫,根據(jù)西方基督教的教義,西方藝術家對外在美的準確、完美的體現(xiàn),目的是向上帝靠攏,是對上帝的一種貢獻,所以西方畫家非常注重繪畫的寫實性。西方風景畫多強調對景寫生,畫家們要到大自然中去真實地感受自然、觀察自然、分析自然,然后用豐富的色彩調和出最接近自然的色彩,以及運用微妙的光感來真實地再現(xiàn)風景,他們追求的是盡最大可能地接近自然以及真實地再現(xiàn)自然,所以他們通過各種方法來描摹自然,甚至運用科學的方法來計算以達到真實的效果。我們在欣賞西方風景畫的時候,除了驚嘆它的美麗與真實之外還往往感慨畫家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對色彩的敏感之強烈、繪畫技巧之獨特。
藝術的形成與文化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中國繪畫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偏重主觀情感的表達,強調寫意性的特點,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哲學思想及宇宙人生觀緊密相連。中國山水畫偏重表現(xiàn)而略再現(xiàn)的風格與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是分不開的,道家重 “心”略“物”這一思想也影響了當時的文人墨客,所以他們都去追求一種意境的表達,而不僅僅是自然的再現(xiàn)。而且一個中國山水畫家只有擁有容納百川萬物的胸中意氣,才能做到下筆揮墨灑脫自如,才能表現(xiàn)出山水畫那種超然與淡泊的意境,否則他們的作品是不會流芳百世,讓世世代代中國人著迷的。
西方藝術則與之不同,他們接受到的是基督教的影響,基督教認為神圣的價值在人和世界之外的存在需要我們去看、去聽,這樣一來西方的畫家就沒有中國畫家那種胸中意氣,更多的是真實與細致。希臘哲學家希庇阿斯就認為,“美就是由視覺、聽覺產(chǎn)生的快感”。因此他們在古希臘文化和基督教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以希臘與基督教精神為依據(jù)的美學思想。如詩人但丁所言:“……你的藝術,距上帝只差一個等級?!鄙系墼谒麄冄劾锸鞘澜缂懊赖膭?chuàng)造者,如此推理一番就不難理解西方藝術的寫實性。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的風景畫作為中西文化的兩個主要分支,他們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也在間接地告訴我們兩種文化下人們思維方式的差異,究其表象,我們分析出如下差異。
(一)綜合型思維與分析性思維
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綜合型的,他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從總體出發(fā),正如山水畫所體現(xiàn)出來的意境,我們不能去揣摩山的高度與人的高度的差距,也不能去細究人的大小與樹的大小的差距,而是要從整體去感知整幅畫的意境。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與傳統(tǒng)文化,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分不開的,他們講究的是人與自然是一體的、是統(tǒng)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與之相反的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分析性的,他們始終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的,是矛盾的。人類應該去觀察自然,了解自然,然后征服自然,所以他們要去分析、去探究自然的奧妙。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偏重分析,那么體現(xiàn)在美學中就是風景畫的寫實性,他們去仔細觀察自然,然后通過色彩和光感去真實地再現(xiàn)客觀事物。
(二)感性直覺思維與理性邏輯思維
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感性的、直覺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理性的、邏輯的,因而是清晰的。中國人的感性直覺思維源于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是氣的宇宙觀,氣的世界一開始就是模糊的。道家的“道”是混沌未開的,彌漫一切的,儒家的“仁”更是無所不包的,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使得人們不會去分析、判斷,而是更多地靠“悟”靠“直覺”,所以很多的東西沒有精確的定義,只能靠讀者憑自己的經(jīng)驗去感知它的意義,所以就有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正如中國的山水畫,每一幅畫都沒有唯一的答案,任何人對它的解釋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行得通,所以后世之人對畫的分析層出不窮,眾說紛紜。
西方文化從最開始就有明晰的特點。古希臘第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萬物的始基。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了形式邏輯、歐幾里得建立了平面幾何體系,這些理論一直作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續(xù)至今,影響并建立起西方人的理性思維。歐洲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用邏輯的方法證明上帝的存在。在西方科學史上從古希臘阿基米德的靜力學到牛頓的古典力學再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近代以來誕生在歐洲的許多重要的科學概念,無一不是理性的、邏輯思維的產(chǎn)物。這一理性的邏輯的思維方式成為西方文化的基石,建立起西方人的理性邏輯思維方式,這一思維方式使他們清醒地認識到 “上帝的事情歸上帝管,愷撒的事情歸愷撒管”。他們的風景畫也不例外,他們理性地去觀察,通過邏輯來分析,把畫中的每個事物都科學地再現(xiàn),每一幅畫都是一個景色在一個具體的時間點上的真實再現(xiàn)。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價值的,我們應該從這些表象去探究其背后的本質,從而更深刻地去領悟藝術本身。本文從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去分析了為什么同為風景畫,傳統(tǒng)中西方在表現(xiàn)手法上卻存在著差異,這篇文章對我們正確面對藝術差異有很好的幫助,藝術的差異不能用好壞來區(qū)分,而是要去發(fā)現(xiàn)他們的差異,然后去欣賞他們的差異。同時這篇文章對我們在跨文化交際面對文化的差異時也有很大幫助。
[1]周積寅.古代藝術三百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陳洛加.美術鑒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謝亞平.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思維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lián)合學報,2003.
[5]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