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屹蘭,浙江省杭州市青藍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全國新課程改革先進個人,浙江省教壇新秀。杭州市學科帶頭人,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學會副秘書長,杭州市電化教育先進個人。自從事語文教學22年來,其先后參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師用書、浙江省省編教材教師用書的編寫;2000年開始,率先在浙江省進行繪本閱讀教學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特別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因此,在借鑒國外和臺灣、港澳地區(qū)閱讀運動寶貴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自2001年開始,隨著港澳班級讀書會在大陸的開展,繪本逐漸開始引入大陸。由于繪本主題新穎,內(nèi)容豐富有趣、形象生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guān)注,已經(jīng)成為一種課程資源。實踐證明,繪本閱讀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一、繪本閱讀在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是過分關(guān)注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繪本閱讀自2001年從臺灣、澳門地區(qū)引進大陸以來,主要目的是通過繪本閱讀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縱觀先前所有的繪本閱讀,大多利用表演、游戲、圖畫主題等,激發(fā)兒童閱讀整本書的興趣,使閱讀快樂得到最大化。但過于關(guān)注閱讀的目的和情景,將閱讀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融入生活的各個層面,使一些繪本閱讀存在著為了興趣而“興趣”的現(xiàn)象。
二是過分關(guān)注語言部分的閱讀。繪本顧名思義就是圖畫書,其中文字與圖畫共同擔當講故事的重要角色。但由于教師受中國內(nèi)地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影響,以及自身閱讀思維、讀圖能力的限制,在繪本閱讀中,常用大量時間引導學生閱讀文字部分。對于閱讀圖畫不僅不夠重視,而且還缺少閱讀的方法。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導讀過程中,理解詞語、感受主題、了解主要內(nèi)容較多,而圖畫主要內(nèi)容、細節(jié)觀察、與文章聯(lián)系則較少涉及。
三是過分使用文字類繪本的閱讀。有些繪本只有圖,沒有文字,或者整本書只有幾個語氣詞。在教學中,幾乎沒有教師選擇“無字書”、“詞語書”開展閱讀,因為他們片面地認為無字書只適合不識字的幼兒進行閱讀。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選擇文字和圖畫相對平衡的繪本,甚至隨著年級的增高,繪本中的文字也逐漸增多。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繪本閱讀大多停留在閱讀意化階段。從繪本中取得意義只是閱讀的基本目標,決不能看作閱讀的終極目標。閱讀綜合能力并不局限于閱讀理解(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這個“意化”階段,繪本無論是圖還是文,都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如果教師能充分利用繪本中所表達的各種元素,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表達訓練,使閱讀和表達互為表里,就既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豐富繪本所賦予的功能。
二、繪本與表達關(guān)系辨析
一是繪本提供了表達素材。繪本語言簡練靈動,字里行間流露出兒童特有的純真。內(nèi)涵豐富的精美畫面,能給孩子美的享受與心靈的熏陶。圖畫與文字不是簡單地拼合,畫、文字、圖文敘述了三個不同的故事。繪本的主題大多表現(xiàn)親情和友情,題材來源于兒童平常的生活,如《我想要愛》講的是一只渴望得到愛的小熊,《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講的是鱷魚害怕看牙病的故事。貼近學生生活與符合兒童心理需求的題材,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為表達提供了多樣素材。
二是表達促進了繪本圖畫閱讀。繪本內(nèi)容豐富,圖畫和文字各自敘述了不同的故事。讀故事是將文字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看,借文字來讀懂圖畫的內(nèi)涵,憑圖畫讀懂文字的意思,特別是那些精致有趣、內(nèi)涵豐富、具有各國文化特色的圖畫。僅僅依靠粗略地看是無法將圖畫的內(nèi)涵讀明白,只有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交流表達,敘述圖畫中隱藏的含義,才能對繪本,特別是圖畫閱讀起到促進作用。
三、促進表達的繪本閱讀策略
1.不同的閱讀方式觸發(fā)表達的情感
根據(jù)繪本閱讀的目標不同,筆者將閱讀活動分為理解性、體驗性、交往性、動作性學習活動。閱讀方式的目的不同,對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有著不同的促進作用。
(1)運用符號性閱讀活動,加強語言的感悟力
在繪本閱讀中的符號性學習活動,指的是以文字和圖畫作為對象和媒介的閱讀活動。它主要有理解詞句、解讀圖畫、品讀語言三種形式,這三種形式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符號性閱讀活動是繪本閱讀的基本形式,只有對繪本的語句、圖畫、語言結(jié)構(gòu)充分理解,才能夠?qū)L本有整體的認識和理解。
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順序是一個從看到說,從聽到說,理解先于表達,模仿孕育運用的過程。在閱讀繪本中,理解詞句、解讀圖畫和品讀語言對于學生感悟語言有著積極作用。這里的感悟有以下兩層意思。
第一層“感悟”指的是學生把繪本讀懂了,讀明白了,記在心里,好詞佳句就會熟記于心。表達時,學生就會信手拈來,得心應(yīng)手。例如,筆者在導讀繪本《逃家小兔》時,先引導學生看圖理解“逃家小兔”,仔細觀察圖畫中主人公的動作、神態(tài),然后再進行適時點撥:這是一只想離開家的小兔,它和媽媽做一個捉迷藏的游戲,它會逃到哪里去呢?你有過這樣的想法嗎?有的學生說:我也有過這樣的情況,看來我就是一只逃家小學生。由此可見,兒童的語言發(fā)展是受認知發(fā)展所制約的,只有理解繪本,并保存這些知識,才能進行表達。
第二層“感悟”是說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繪本的思想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lǐng)悟如何表達事物的方法。如筆者在導讀繪本《云朵面包》貓媽媽做云朵面包的過程時,請學生看圖自讀一遍“媽媽做云朵面包”的部分內(nèi)容,在讀第二遍時加上動作,邊讀邊做。接著,教師和學生再次共讀,師生運用“先……接著……再……然后……還要……最后”等連接詞,通過說話、做動作將解讀內(nèi)容有順序地表達出來。期間,學生不僅了解了做面包的一般步驟,還積累了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初步學習了有條理地表達。
(2)運用體驗性閱讀活動,提高語言模仿力
繪本閱讀中的體驗性學習活動,是指以讀者的情感體驗為主的學習活動。一般可采用情節(jié)猜測、續(xù)編故事、移位思考、感悟讀法等形式。endprint
【教學片斷1】
(出示《我爸爸》第一組圖)
師:看看圖,自己讀讀句子,看看爸爸究竟是怎么樣的?
(出示第二組圖:爸爸變成了馬、魚、大猩猩、河馬了。)
師:大家看懂了嗎?誰來將自己看后的想法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爸爸吃得像馬一樣多,而且什么都吃,一點也不挑食。
生:爸爸游泳游得像魚一樣靈活,在水中游來游去,無比歡暢。
師:為什么要這樣寫?我們讀起來覺得怎么樣?
生:讀起來覺得很有趣,很想再往下讀。
師:生活中,我們都有爸爸媽媽,你的爸爸媽媽酷在哪里?你能像他那樣有趣地說一說嗎?
生:我爸爸像歷史學家一樣知識淵博,什么事情都知道,不管是現(xiàn)代的還是古代的,樣樣精通,事事知曉。
生:我爸爸像運動員一樣健壯,什么運動都做得很棒。
這個教學片斷,教師利用繪本特殊的敘述模式、生動的畫面內(nèi)涵,營造表達的氛圍,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模仿表達的途徑。將學生的表達再與文本對照,既可豐富文本,又可修正學生的表達。
(3)運用交往性閱讀活動,挖掘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
繪本閱讀中交往性學習活動,是指學生在班級讀書會中,與他人活動為對象的學習活動。它包括交流感受、問題討論、表演展示等活動。借交往性閱讀活動這一平臺,可為學生樹立“為聽眾而表達”的觀念,通過同伴互補,幫助提高其表達能力。
一是交流感受,挖掘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在繪本閱讀中,由于學生年齡和心理的特點,其閱讀往往具有片面性,缺乏應(yīng)有的廣度,而同伴間的閱讀由于經(jīng)歷、認知能力、閱讀廣度等不同,正好可彌補其不足,幫助學生擺脫閱讀定勢,拓展閱讀的角度、思路,加強圖畫和文字、繪本與繪本、繪本與生活間的聯(lián)系。
二是提出問題,挖掘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圍繞繪本,通過充分的思考與學習,提出不同層面的問題,這就是提出問題的內(nèi)涵。學生不僅可以對不理解的詞句提問,而且還可對繪本的表達方法、敘述思路、寫作主張敢于質(zhì)疑,在欣賞繪本的同時,提出有批判性的見解,形成自己的獨特想法。
三是表演展示,挖掘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表演、朗誦、講故事等都是閱讀中經(jīng)常采用的形式,它可以拓展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為學生制造創(chuàng)新實踐的平臺。將閱讀內(nèi)容經(jīng)過改編、導演、表演等系列分工合作立體地展現(xiàn)出來,不僅使繪本增加了可讀性,還提高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敘述故事、表演故事的能力。
交往性閱讀活動,是通過同伴互助,教師引領(lǐng),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I生地使用語言,產(chǎn)生獨特的見解,提高其表達能力。
2.不同的繪本形式提供表達的臺階
根據(jù)文字與圖畫的多少,繪本可以分為句子書、詞語書、留空書和無字書。我們可以根據(jù)繪本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閱讀理解。
(1)閱讀“句子書”,明確表達主題性
句子書就是有文有圖,其中文字內(nèi)容和圖畫相對平衡,每一幅圖畫都對應(yīng)著一句話甚至幾句話。文字基本上能勾勒出繪本故事發(fā)展的主線,且結(jié)構(gòu)完整、語言文字簡單規(guī)范、富有童趣和創(chuàng)造力。它可以幫助學生語言表達拓展思維和觀念,理解并積累語言和語言表達方法。
通過閱讀繪本,我們可引導學生領(lǐng)悟作者表達事物的方法。如抓住文章精彩之處,讓學生深入思考“作者是如何寫這一部分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寫”。通過繪本閱讀,找到學生表達的素材,根據(jù)繪本內(nèi)容進行拓展。筆者在教學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中,師生共同閱讀完奇妙的毯子制作和變化過程后,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老鼠媽媽分別用毯子的輔料作出了什么,再想想是怎樣做出來的?學生在充分閱讀“爺爺做毯子”的故事和小老鼠的圖畫后,許多學生就模仿繪本中的語言,說出了“老鼠媽媽拿起小毯子的邊邊角角,翻過來,又翻過去,‘唔拿起剪刀咯吱咯吱地剪,然后飛快地飛針走線,終于,鼠媽媽作出了毯子、門簾、裙子……”這樣的情節(jié)。
(2)閱讀“詞語書”,提高表達條理性
在繪本中,有些通篇只有一些簡單的詞語或詞組,主要依靠圖畫來講述整個故事,這樣的繪本我們稱之為詞語書。這些詞語大多是一些語氣詞、數(shù)量詞和動詞,主要作用是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和表達。如繪本《鱷魚怕怕和牙醫(yī)怕怕》,講述了鱷魚上醫(yī)院補牙的過程。從中我們仿佛看到兒童補牙的情感思考歷程。繪本中,鱷魚害怕補牙的心情只是用語氣詞來表現(xiàn)。補牙是每個孩子都可能經(jīng)歷的生活經(jīng)驗,內(nèi)容是每個學生愿意說,卻沒有機會說的。教師可以借語氣詞作為開頭,讓學生將生活中的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
具有暗示性的語言,激發(fā)了學生表達日常生活的體驗愿望。以單個詞語為表達的契機,引出學生心中所思所想。
(3)閱讀“留空書”突出表達邏輯性
留空書就是在整本繪本中,有的頁碼是只有圖畫沒有文字。留白的內(nèi)容往往是一組連續(xù)動作,或一個內(nèi)容各個方面的表現(xiàn)形式。在閱讀繪本中,我們可以借助圖畫的細節(jié)刻畫、學生的興趣基點,培養(yǎng)學生細節(jié)性閱讀表達。如在導讀《松鼠先生和月亮》一文中,當松鼠清早醒來,發(fā)現(xiàn)月亮扎在刺猬的背上,很害怕“人們”發(fā)現(xiàn),努力幫助刺猬將身上的“月亮”取下來。“取月亮”的整個過程沒有一個文字,但是圖畫內(nèi)容很有創(chuàng)意、很有趣。
【教學片斷2】
師:如果被人們知道月亮掉在刺猬的背上可不得了,松鼠先生可著急了,他想盡一切辦法將扎在刺猬背上的“月亮”取下來。大家仔細看看,刺猬是怎么做的,我們可以注意觀察松樹先生的動作、表情,假如,你是松鼠,你會想些什么?
(學生兩人共讀,兩人一起說。)
生:兔子先生伸出雙手使勁推月亮,卻推不動,于是_,松鼠先生皺著眉頭想了一想。將脖子也緊緊貼著月亮,腦袋使勁地頂著月亮,心里默默說:“一二,加油,一二,加油!”
師:同學觀察得真仔細,不僅看了圖畫,還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我們眼前仿佛就出現(xiàn)這只“竭盡全力”的松鼠。
回味這個教學片斷,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繪本的“空白點”,給學生提供了想象的基點和空間,最終使學生理解了文本,表達了自己閱讀的理解和感受。
(4)閱讀“無字書”,促進表達的多元性
無字書顧名思義就是整本書除了封面上的題目之外,沒有一個字,完全靠連續(xù)的畫面來講故事,讀者只有靠閱讀每一幅圖畫來看懂這個完整的故事。文字的空白,打破了學生閱讀以往書籍的閱讀習慣,充分激發(fā)了學生表達的愿望。
如在閱讀《雪人》時,筆者就學生最感興趣的閱讀內(nèi)容“在家里,小男孩帶著雪人一同玩?!钡奈鍌€片段(片段一:雪人與火爐的故事;片段二:雪人用冰箱取暖;片段三:雪人與鏡子的故事;片段四:雪人與玩具的故事;片段五:我與雪人共同用餐),引導學生選擇—個感興趣的片斷閱讀,并與閱讀相同內(nèi)容的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在小組交流、修改結(jié)束后,—個小組將派代表與閱讀其他內(nèi)容的小組進行交流。在交流表達中,既鍛煉了學生表達的能力,也修正了學生閱讀中一些錯誤的認知,提升了其閱讀理解能力。
無字書是我們在開展繪本閱讀時,學生開展閱讀、表達感受的有效載體。學生在閱讀無字書時,要充分給予他們表達交流的時間和機會。教師要利用一幅幅分割畫面,一個個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片段讓其進行交流、表達。
綜上所述,繪本閱讀促進學生表達的實踐研究在大陸還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在為數(shù)不多的相關(guān)課例的研究中,留下了很多的疑問和質(zhì)疑,如繪本閱讀促進學生表達是否會沖淡兒童閱讀的興趣等。這說明利用繪本閱讀,促進學生表達還需我們作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松居直,松居直喜歡的50本圖畫書[M],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1.
[2]倪文錦,閱讀經(jīng)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
(責任編輯 羅登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