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
摘 要:中國山水畫色彩歷史悠久,經上千年發(fā)展,取得豐富經驗和巨大成就。對色彩追求“隨類賦彩”,不拘泥于自然色彩還原,而是注重體現(xiàn)自然本質和抒發(fā)主體思想情感相結合,增強色彩的感染力,是自然美與精神美的統(tǒng)一。中國山水畫色彩在不斷地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繪畫色彩,在世界繪畫藝術寶庫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色彩
中國畫自古稱之為“丹青”,“丹青”又是色彩中的冷暖兩色,由此可見色彩的重要性。中國傳統(tǒng)繪畫色彩與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色彩觀念與體系的建立主要受儒家、佛家、道家哲學思想得影響,儒家思想在色彩上體現(xiàn)為主次、大小和尊卑的相互關系;水墨形式畫山水最能體現(xiàn)道家思想的哲學觀念,追求簡約而樸素的思想。
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獨立式形登上中國畫壇歷史的舞臺,在中國經久不衰的傳統(tǒng)文化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最開始獨立形態(tài)就是以色彩為表現(xiàn)手段的。其中顧愷之是從事設色山水比較早的畫家,他在《魏晉勝流畫贊》中談到:“凡膠清及色彩不可進素立上下也?!?/p>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逐漸從人物畫背景中脫離出來,并成為獨立的學科。隋代展子虔作品出現(xiàn)山水色彩運用的雛形,盛唐李思訓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完成金碧山水的成熟畫法,北宋時期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色彩的運用到了高峰期,名家輩出,但是隨著歷史在不斷的發(fā)展,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政治、經濟環(huán)境等的影響,傳統(tǒng)繪畫也在歷史的演變中不斷積極的探索,水墨山水畫逐步成為主流,把水墨山水當做是對于色彩新的探索追求。
漢代劉熙《釋名》曰:“畫,掛也,以彩色掛物象也。”表明色彩是中國繪畫基本的形式語言之一。對中國山水畫色彩最初的認識是和“陰陽五行”學說相關聯(lián)的,當時把色彩分為冷暖兩種不同性質的顏色,把赤,黃,青,黑,白色列為最純的正色,之后有謝赫在“六法”中提出的“隨類賦彩”;吳道子的“賦彩簡淡”;蘇軾也說“畫有六法賦彩拂澹其一也工尤難之”;南朝的宗炳在他的《畫山水序》中也提出了“以色貌色”的說法等。特別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謝赫提出的六法之一的“隨類賦彩”的說法,成為中國山水畫初期的色彩的標準。不過到漢朝統(tǒng)治者推崇儒家思想,伴隨儒道思想的影響,文人士大夫審美趣味也發(fā)生改變,色彩觀念被抑制著。自唐朝畫家王維提出“水墨為最上”的論調后,水墨山水畫備受畫家青睞,但“墨”在傳統(tǒng)上往往也被看作為“色”,北宋荊浩提出“氣、韻、思、景、筆、墨”六要。從中可以得出結論,不能單純的把“墨”理解為一種工具材料,而是作為墨色給予理論闡述,水墨分黑、白兩色,兩者對比產生的力度和豐富的內涵,是其它色彩不能替代的。白色就是無色,黑色中又追求變幻無窮的效果,對墨色變化的追求也是中國山水畫發(fā)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以墨當彩的繪畫觀念形成了中國繪畫體系的審美趣味,在中國影響至深至廣。
山水畫色彩的發(fā)展經由單純到絢爛,再由絢爛轉入淡雅,到近現(xiàn)代色彩又被畫家所重視的歷史。從理論上看,設色山水萌芽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詹景風《東圖玄覽》評顧愷之:“顧愷之畫《謝太傅東山》……俱用石青綠濃抹,而以苦綠靛青皴染分界……使人目駭驚心?!?/p>
宋朝初年是我國山水畫達到成熟時期的一個高峰,水墨山水畫占主導地位。不過宋人在繪畫上推陳出新方面沒有偏激,所以水墨山水和設色山水得到相同發(fā)展的空間。宋朝的畫家對用色極其考究,在設色技法上利用植物顏料和間色渲染,再加上適當?shù)乃秩?,受當時文人寫意畫的影響,中國山水畫色彩發(fā)生了強烈的變化,改變了唐時期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刻板的畫法。不過很多文人士大夫把青綠山水看做是“匠俗作品”致使這一畫派曾一度消沉,直至南宋的趙伯駒兄弟出現(xiàn)后才有所發(fā)展,他們的作品臻于精工細密,摻入文人畫的氣韻,色彩金碧輝煌卻顯得活潑,畫面既有青綠山水的明亮,又有文人畫的雅逸。
元代畫家崇尚水墨,畫家充分利用水墨及淡著色,這時期水墨淺降山水畫成為主流,略施赭石、花青以色助墨的淺降山水,具有清雅簡逸的風格。其中從事設色山水畫家有趙孟頫、錢選等。明清時期畫家追求雅逸、清新的格韻,荒寒清冷為最高境界,“深情冷眼” 是最高的美學追求,而且山水畫的色彩依附于水墨,只在職業(yè)畫家中延續(xù),仇英是重彩運用中的姣姣者。由于偏見明清時期的設色山水沒有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從事的畫家也寥若晨星,缺少傳世的杰作。直到近現(xiàn)代畫家又重新重視色彩的運用,很多畫家都在色彩上進行大膽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李福順.中國美術史.[M]. 沈陽: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5.
[2]宇文洲.青綠山水技法.[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9. 2.
[3]http://www.doc88.com/p-218402461190.html.
[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VXu3VGJgZHIo4obwuzSgviwNF9Cdk4GmzLitdL5w01piXj6RkOScqxBYtDKYv4f.
[5]荊浩.王伯敏譯.筆法記.[M].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6]宇文洲.青綠山水技法.[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9. 3.
[7]Kung Hsien and Nanking School.Aschwin Lippe,Oriental Art,n.2.nol,1958.
注:廣東工業(yè)大學高教研究基金項目美術學與服裝專業(yè)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中國繪畫與服飾設計探索”,項目編號:(11235)2013年3月5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