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杰
遼寧省瓦房店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五科,遼寧瓦房店 116300
腦血管病是人類三大致死疾病之一,發(fā)病率、致死率、致殘率極高,我國每年新發(fā)腦血管病患者約150 萬,新增死亡患者約100 萬,腦血管病存活患者已超800 萬人,其中約有3/4 不同程度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腦血管病已成為社會性問題,醫(yī)學界關于腦血管病治療研究從未停止[1]。大量研究證明,亞低溫治療具有降低腦代謝、保護血腦屏障、增加能量儲存、減少鈣離子內(nèi)流、減少內(nèi)源毒性物質、改變遺傳信息傳遞、抑制神經(jīng)細胞凋亡的生物學作用,應用于急性腦血管病發(fā)作臨床治療之中,可遏制疾病進展,抑制神經(jīng)細胞凋亡,降低再灌注損傷與并發(fā)癥風險,減輕炎癥損害,最終改善患者預后[2]。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不同患者應用亞低溫治療療效與預后差異較大,復溫階段還可能增加病情反復、甚至加重的風險。臨床尚無具體的亞低溫治療腦血管病標準,亞低溫仍為一種風險性醫(yī)療技術,因此系統(tǒng)分析亞低溫治療腦血管病療效與安全性非常必要。該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運用亞低溫治療急性腦血管病50 例,取得一定成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100 例,其中男61 例,女39 例,年齡53~78 歲,平均(64.2±5.5)歲;腦出血67 例、大面積腦梗死33 例。納入標準:①入院時均處于昏迷狀態(tài);②符合亞低溫治療指征;③自愿參與,患者家屬知情同意;④年齡44~85 歲之間;⑤發(fā)病時間≤24 h;⑥首次發(fā)病,肌力≤Ⅲ級;⑦未合并有高血壓腦病、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未合并有外傷性腦出血、血管畸形性腦出血,未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心力衰竭與多器官衰竭。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 例。
(1)對照組:藥物治療,常規(guī)脫水降顱壓,對癥與支持治療。
(2)觀察組:①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亞低溫治療,選用SDLV 型雙控局部顱腦降溫儀,安置頭盔與治療儀,將裝有導冷枕的降溫頭盔佩戴于患者頭部,溫度-2 ℃~4 ℃,腦部溫度控制在33 ℃~35 ℃,療程5~7 d;②選用紅外耳式溫度計,實時測量腦溫,(腦溫=實測溫度±0.5 ℃),收治入院時立即測量顱溫,每次測量換新的感應套,準確插入,3 s 拔出可測得腦溫;③復溫速度<0.1 ℃/h,間隔1~2 d 上升1 ℃,每隔1 h 測量1 次;④若降溫效果不佳,可于頸部大動脈外敷冰袋,或于肛門加塞消炎痛栓,或以酒精擦??;同時監(jiān)護心電、血壓、呼吸、脈搏、心率、瞳孔;針對血壓下降顯著者,給予多巴胺,針對出現(xiàn)嚴重肌顫,給予妙納,并做好機械通氣準備。
分別于發(fā)病時第1、5、7、14 d,抽取空腹靜脈血,檢測L-選擇素(L-selectin)、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人可溶性L-選擇素(sL-Selectin)。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第1、5、7、14 天,評估格拉斯哥評分(GCS)。于治療前與治療后第8 周行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ESS)、日常生活能力Bathel 指數(shù)(BI)、運動功能評分(FMA)。
資料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18.0 軟件處理,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以數(shù)(n)與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
觀察組第1 天、第7 天、第14 天腦溫低于對照組,第7 天、第14 天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第7 天、第14 天NO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1 天,對照組腦溫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腦溫、GCS、NO 水平持續(xù)下降,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腦溫、GCS、NO 水平治療前與治療后第1 天、7 天、14天變化(±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腦溫、GCS、NO 水平治療前與治療后第1 天、7 天、14天變化(±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第1 天相比,**P<0.05;與觀察組相比,△P<0.05。
組別指標治療前第1 天第7 天第14 天觀察組對照組腦溫(℃)GCS(分)NO(μmol/L)腦溫(℃)GCS(分)NO(μmol/L)36.5±0.6 7.5±3.1 106±18 36.5±0.6 7.8±3.0 110±20(36.3±0.7)△8.2±3.3 98±21(38.1±0.8)*8.0±3.5 108±22(35.1±0.6)*△(13.4±4.0)*△(83±18)**△37.0±0.6 10.3±3.4 104±19(34.7±0.5)**△(16.9±3.2)**△(78±16)**△37.2±0.7 12.3±2.9 108±20
觀察組第1 天、第5 天的L-selectin 與ICAM-1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L-selectin 與ICAM-1 呈持續(xù)下降趨勢,對照組L-selectin 與ICAM-1 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血清L-selectin、ICAM-1 水平治療前后變化[(±s),μg/L)]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血清L-selectin、ICAM-1 水平治療前后變化[(±s),μg/L)]
注:與發(fā)病前相比,*P<0.05;與第1 天相比,**P<0.05;與第5 天相比,***P<0.05;與觀察組相比,△P<0.05。
組別指標治療前第1d 第5d第14d觀察組對照組L-selectin ICAM-1 L-selectin ICAM-1 3.62±0.55 1 184±238 3.73±0.53 1 202±231(2.84±0.55)*△(1 000±198)*△(4.18±0.58)*(1 737±200)*(2.49±0.42)**△(921±230)*△(4.01±0.48)*(1 453±226)**(2.31±0.49)**(871±205)**(2.40±0.55)**(892±173)***
觀察組死亡2 例,對照組死亡4 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8 周,觀察組治療后BI、FMA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期間,未出現(xiàn)心率加快、呼吸抑制、寒顫等并發(fā)癥與不良反應。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ESS、BI、FMA 指標對比(±s)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ESS、BI、FMA 指標對比(±s)
注:與觀察組相比,*P<0.05。
組別ESS BIFMA觀察組對照組64±15 61±12 65±14(55±14)*51±5(44±5)*
腦血管病致死率、致殘率居高不下,至今循證醫(yī)學認可的腦血管病急性發(fā)作治療路徑為卒中單元、溶栓與阿司匹林,3 種治療方法均有嚴格的時間限制,受益者不足10%[3]。腦血管病病理與生理學機制復雜,包括機體免疫系統(tǒng)激活、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小神經(jīng)膠質細胞活化、周圍炎癥細胞游走與滲出、血管周圍與腦實質巨噬細胞出現(xiàn),一系列復雜的生理性變化共同損傷缺血腦組織,致神經(jīng)細胞衰亡[3]。腦血管再灌注損傷是腦血管病腦組織損傷重要步驟之一,以炎癥反應為主要特征,在發(fā)病后1~2 d內(nèi),缺血部位產(chǎn)生的大量具有破壞性的因子浸潤,這一過程中血清L-selectin、ICAM-1 起到關鍵作用,可作為腦組織損傷標志物,目前關于兩種物質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清晰,但從峰值上看,從發(fā)病時上升至恢復至正常水平可持續(xù)5 周以上,在發(fā)病后12~24 h 達到高峰,持續(xù)6~9 d 才開始顯著回落,期間升高越早、持續(xù)時間越長,患者預后越不容樂觀[2-3]。
亞低溫治療是基于阻斷以上腦組織損傷炎癥級聯(lián)反應的一種療法,已被證實確有確切療效。劉志超[4]等早在2001年便采用冰毯機治療重癥腦血管病,可降低死亡率,促患者盡快蘇醒,降低神經(jīng)功能缺損,且無明顯不良反應,但無關于長遠預后報道,且缺乏標志物水平變化研究。后有研究證實,行全身性的亞低溫,可能增加肌顫致顱壓上升風險,臨床上陸續(xù)采用專業(yè)顱腦降溫儀,田國萍[5]等以此治療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結果顯示患者體溫、NO、ICAM-1、IL-1 明顯降低,SOD 上升,與該次研究結果相同,但并未有不同時間段觀察指標。但此后多數(shù)研究均持降顱溫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風險,但亦不乏亞低溫致不良反應,造成患者預后嚴重不良的報道[6-9]。該次研究中,應用亞低溫之觀察組NO 水平持續(xù)下降,GCS 水平迅速上升,提示亞低溫有助于促進患者復蘇,抑制毒素積累;觀察組第1 天、5 天的L-selectin 與ICAM-1 低于對照組,觀察組L-selectin 與ICAM-1 呈持續(xù)下降趨勢,對照組L-selectin 與ICAM-1 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提示應用亞低溫可有效抑制發(fā)病48 h 腦組織損傷,破壞炎癥級聯(lián)反應。第8 周,觀察組治療后BI、FMA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亞低溫治療有助于保留神經(jīng)功能,提高患者院外生活自理能力與生存質量。張麗偉等研究結果也證實頭部局部亞低溫治療腦梗死,患者一氧化氮、內(nèi)皮素含量、粘附分子水平與對照組呈顯著性變化,但內(nèi)皮素含量、粘附分子水平峰值出現(xiàn)水平并不明確,與該次研究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與缺血再灌注恢復時間存在差異有關[9-10]。提示,盡管局部降溫有助于恢復正常腦灌注,降低再灌注損傷風險,但不同患者起效時間可能存在差異,在實施局部降溫時,行標志物篩查,可為實施時間的控制提供依據(jù)。
盡管亞低溫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但其應用比重仍較低。該次研究雖未發(fā)生嚴重相關并發(fā)癥與不良反應,但不代表亞低溫治療無風險,實際上,該療法風險較高,對醫(yī)院技術設備、護理水平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因此,規(guī)范化實施亞低溫療法,可有力的保障治療安全,減少痙攣的發(fā)生,避免二次損傷,給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1]秦義民,朗淑杰,馬承君,等.規(guī)范化實施亞低溫療法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10):886-887.
[2]胡曉明.亞低溫腦保護作用機制及臨床決策的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4):5-6.
[3]李建軍.亞低溫延緩腦缺血再灌注性神經(jīng)細胞凋亡的機制研究[D].天津: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
[4]劉志超,李承晏,李翔,等.亞低溫治療62 例重癥腦血管病[J].武漢大學學報,2001,22(3):269-270.
[5]田國萍,吳麗華,王靜娥,等.亞低溫治療急性腦血管病的臨床及實驗室研究[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2,22(10):601-602.
[6]盧劍波.亞低溫腦保護技術在重型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J],重慶醫(yī)學,2012,41(10):1012-1014.
[7]李燕玲.亞低溫治療對復蘇后腦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0,30(7):647-650.
[8]洪玉娥,唐世發(fā),郭茜,等.局部亞低溫治療急性腦血管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2):223-224.
[9]張麗偉,姜楊薇,邢麗娜,等.頭顱局部亞低溫對腦梗死治療作用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32):6332-6335.
[10]梁成,燕西玲,晏紅,等.局部亞低溫對腦缺血再灌注治療時間的影響[J].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29(5):32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