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
近日于今日美術館開幕的《向左看?向右看》展出了奧地利藝術家捷妮亞?豪斯納(Xenia Hausner)的19幅繪畫作品。巨大的尺幅和絢爛的色彩營造了一個歡快的情境,作品中出現(xiàn)的東西方人物在不斷變換的背景中強調(diào)著對全球化話題的人文關懷。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捷尼亞有著一副嚴肅的外表,而在這個外表背自后卻懷揣著一顆好奇而敏感的心靈。對捷尼亞的采訪輕松愉快,她說話時鏗鏘堅定而字句清晰。在上海美術館展覽時有記者說她有點像安迪沃霍爾,她說“我要帶上眼鏡更像?!?/p>
讓我們看看她如何在作品中強調(diào)東西方的異同。
藝術與財富:你年輕的時候在奧地利皇家美術學院學習舞臺設計,而歐洲藝術在你讀書的年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你為什么一直保持著繪畫。
捷尼亞:我是一個畫家。我當然也關注別的藝術家在干什么,但是畫畫是我主要的工作。我也關注到中國策展人梁克剛在展覽《無常之?!分袝x擇很多裝置藝術家的作品,當然我也很喜歡。但我喜歡畫畫,這就是我正在做的,與別人的創(chuàng)作沒有關系。
當代藝術在今天向很多不同的方向發(fā)展。之前只有雕塑、繪畫,而今天我們看到裝置、攝影、多媒體作品……這么多形式。在技術發(fā)達的今天,我們有更多的方式來表達。對我來說其實這更像是娛樂。當代藝術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我只是選擇了繪畫作為我的方式。
藝術與財富:批評界會拿你與弗洛伊德相比,你覺得恰當嗎?
捷尼亞:你會看到我作品的色彩非常豐富,除此之外我還非??粗刈髌返臉?gòu)圖。我喜歡看一些抽象藝術家的作品,覺得色彩的構(gòu)圖在一幅作品中非常重要。
就像霍克尼、羅斯科、湯寶利,藝術家的作品再怎么不同也還是有關聯(lián)的。如果你說與弗洛伊德有關也行,因為我們都畫人物。但是我們在作品中關注的內(nèi)容是非常不同的。
藝術與財富:這次在今日美術館展出的作品,畫面中有很多東方元素。有中國、印度、泰國等地方的文字。這是一個專門的系列嗎?
捷尼亞:我并不是一個游記式的藝術家,我也不是在街上看到什么就畫什么。我喜歡不同地方呈現(xiàn)的不同色彩,不同地區(qū)展現(xiàn)的不同生活。我在旅行的途中拍很多照片,記錄下這些過程中的片段。但是我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畫照片。我需要這些元素,把它們重新組織起來而傳達某個主題,這跟把我看到的畫一遍完全是不一樣的。
這次作為展覽海報的《圣方濟各》是我在香港的時候,坐在一個咖啡廳里,看到兩個女孩兒穿著校服從窗前走過。我對她們的校服特別感興趣。就跟著她們到了學校。后來借到校服,才創(chuàng)作了這幅作品。你在這幅作品里看到兩個穿校服的女孩兒。東西方的兩個女孩兒代表兩種文化,而后面可口可樂代表著一種全球化的消費文化。
藝術與財富:《籠中人》這幅作品是搭建的場景嗎?
捷尼亞:這是我在工作室里搭建的一個場景。我在工作室里找了一個大紙箱,然后將這些布景設計成這樣,看起來有點像是個小裝置。整個場景其實就是一個屋子。在香港這樣一個非常富足的城市,竟然有很多人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香港有非常有錢的富人,但是這些底層的人卻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藝術與財富:這種布景的方式與你早年學習的舞臺設計專業(yè)有關嗎?
捷尼亞:我其實沒有刻意地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去布景。但是別人也經(jīng)常這樣問我,可能這之間真的有某種聯(lián)系。我早年的創(chuàng)作與舞臺設計有關,而現(xiàn)在主要是畫畫。在工作室中的布景也可以歸因于這段經(jīng)歷。
藝術與財富:整個布景的過程都是如何進行的呢?畫冊中的插圖有你在工作室表演的照片,具體有些怎樣的細節(jié)?
捷尼亞:這就像是導演一場話劇。我讓演員在我搭建的布景中自由表演,我在一旁拍照攝影。這個過程中我拍攝很多照片,然后從中選取好的作為創(chuàng)作的素材。
藝術與財富:你的作品中出現(xiàn)很多東方樣式的物件,這些都是從哪來的?
捷尼亞:我買的。在旅途中我會買很多當?shù)氐臇|西。像這張《籠中人》的作品,里面的插頭、暖壺、被子、甚至這些電線都是從中國買的,然后帶到奧地利。與畫面當中類似花紋的睡衣歐洲也有賣的,但是差一點也會很不一樣,我就從中國買了帶回來。
藝術與財富:我們這一代人是經(jīng)歷了社會大變革的一代,像中國的改革開放,德國的推倒柏林墻……你的作品中會涉及到全球化的主題,而全球化在你這里又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
捷尼亞:我第一回來中國是2006年,那時候我還去過印度、柬埔寨。在一件作品中,作品中的人是在上海拍的,而背景是一輛印度的公共汽車。我有成千上萬張公共汽車的照片。因為公共汽車上總是有各式各樣的廣告。它們看起來很棒!公共汽車作為作品的背景,總是帶有更多的寓意。
我去俄羅斯,就拍俄羅斯的街景;我去美國就拍美國的街景,我喜歡不同地區(qū)不同的人文風情。而我的作品中著重強調(diào)的并不是景色,我想表達的是人之間的關系,關注東西方文化間的問題。這比你關注作品的細節(jié)——這個元素來自龐貝,那個元素來自上海有意思的多。
談到全球化,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談“生活”這個問題,我希望全世界的人在物質(zhì)生活上能處在一個平等的層面上。我們看到西方人可能有更多的有錢人。在物質(zhì)生活上世界能夠平等。但是在文化的層面上,每個地區(qū)應該保持他們原有的特色。這樣才是我們本來的地球。地區(qū)之間應該保持他們的差異性,不應該像這個大的可口可樂廣告一樣的滿世界都是。這才是全球化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一些地區(qū)的地方特色已經(jīng)慢慢消失,這非常令人失望。
很多人想要去古巴,說現(xiàn)在美國的車可以直接開到古巴。但是這個浪漫的古巴可能很快被這些情況所改變。我先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過中國,我都有點嫉妒他。是一個非常不同的中國。他經(jīng)歷了一個只有在照片和紀錄片中才存在的中國。每個人都穿著中山裝,路上全是自行車。而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中國是一個跟世界其他地方?jīng)]有什么不用的地方。但是換句話說,商業(yè)、經(jīng)濟也使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比以往更好。當然是這樣。
藝術與財富:所以人是你作品關注的中心,人之間的關系是作品的靈魂。
捷尼亞:是的。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總是不能確定哪些感覺是具體的。這是一個很值得強調(diào)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確定正在發(fā)生什么,不能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有的時候我不知道怎么了。有時候你不能確定兩個人之間發(fā)生了什么。這就像生命本身并不是非黑即白。這種問題就生發(fā)出來——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這正是我的作品中想要表達的。
基本上我的作品是關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的關系是由什么構(gòu)成的。對生命價值的不同期待是我作品中的主題。觀看我的作品,你可以看到我通過研究所描述的不同的人之間的關系。他們可能快樂,可能憂傷,你看我畫里的人的狀態(tài),就可以發(fā)現(xiàn)我對他們的觀察。
藝術與財富:你說了作品中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不能詳細描述下這種關系?
捷尼亞:我想是希望。
在這種希望中,人們彼此交流;我們不同,但是對彼此感興趣。我的作品中安排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出現(xiàn)在同一個畫面上,他們共同組成一個大世界。我希望通過作品強調(diào)不同人之間的個性。我們需要這些個性,盡管他們之間的關系有時候是沖突的。我們需要一個不同的世界,這就需要達成彼此間的交流。就像你去國外旅游,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這樣的國家,但是如果你到了國外還像在北京一樣,那就太糟糕了。
在歐洲人們也談論這個問題。歐盟是由很多國家組成的,人們?yōu)榱俗非笮?,國家之間就制定一些法律法規(guī)來實現(xiàn)區(qū)域內(nèi)的共同發(fā)展。他們會說“啊,法國的不能這樣,德國的也不能另一個樣,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標準來使工作變得更標準和高效?!?/p>
當然從組織生產(chǎn)方面來說,這確實大大提高了效率。土豆不能太大,也不能長的異型,黃瓜要長的直的不能長成彎的,這當然利于采摘和包裝,但是已經(jīng)不是他們原來的樣子了。但是對于兩個地區(qū)的特色來說,這里的個性就消失了,就把法國之所以是法國的部分給泯滅掉了。
我希望文化上大家保持差異性,我希望中國是這樣的,歐洲也一樣。這樣才能在這種差異中尋求希望,這也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藝術與財富:你怎么區(qū)分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捷尼亞:生活就是工作。
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你從來不能割裂工作和生活之間的關系。沒有假期,沒有休息,我隨時在以做藝術的方式生活。
我是一個人物畫家,我畫中的人物就是我。這并不是說我畫的就是我自己。而是說畫中人的狀態(tài)就能反映我自己的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感受。你看倫勃朗的畫他畫了那么多肖像,那都是他自己。這些畫像反映的都是他自己,每次他畫的都是自己切實的感受。就像法國小說家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中說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