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斌,郭五一
英式橄欖球,起源于英國,是一項受關注度世界第三、高度職業(yè)化的、擁有117個協(xié)會會員、發(fā)展了190年的運動。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上,英式橄欖球作為英格蘭、北愛爾蘭、威爾士、蘇格蘭的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杰出代表進行了重點展現(xiàn)。其中,英格蘭球員Jonny Wilkinson落踢球反超比分,問鼎2003年英式橄欖球世界杯冠軍的輝煌一幕使人們深深感受到,英式橄欖球與英國文化的緊密關系以及在英國享有的崇高政治、社會與文化地位。然而,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等期刊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發(fā)現(xiàn),鮮見國內(nèi)對英式橄欖球與英國文化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查閱了英文原版文獻資料,力求依據(jù)翔實,論證充分。
橄欖球起源于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1823年,在英格蘭中部華威郡Rugby鎮(zhèn)Rugby School的一場足球比賽的“意外突發(fā)情況”中產(chǎn)生。當時有個叫做威廉·韋伯埃利斯的足球運動員,因為一次踢球失誤感到懊惱,一時心血來潮,便抱起球不顧一切地跑向對方球門。從此以后,足球比賽中抱球跑的情況在該地區(qū)頻繁發(fā)生,似乎比賽也因此變得更加激烈好看。當抱球跑被人們接受成為合法動作的時候,意味著一項新運動——橄欖球(rugby football)誕生了。在最初的rugby football基礎上,產(chǎn)生發(fā)展了rugby union,rugby league,american fooball,australian rules等 身體對抗激烈,比賽使用橄欖形球而規(guī)則不同的許多運動。在中國,人們因其球的型狀似橄欖為由,獨創(chuàng)以“橄欖球”作為其中文名稱。但在英語中,并無類似之稱呼,而實際上是5個不同的比賽項目。在本研究中所介紹的是rugby uinon,即為英式橄欖球(不同于我們電視里常見的有硬式頭盔護甲的美式橄欖球american football),是國際橄欖球理事會(以下簡稱IRB)領導下世界范圍內(nèi)最為流行的橄欖球運動。1871年英格蘭成立了第一個官方組織Rugby Football Union,簡稱RFU。英式橄欖球是曾經(jīng)的4屆奧運會、即將到來的2016、2020年奧運會、亞運會、東亞運動會、英聯(lián)邦運動會和我國全運會等許多大型賽事的正式比賽項目。
英式橄欖球在公立學校起源和發(fā)展。它發(fā)端于著名的Rugby School,并在大學里面得到廣泛開展傳承并最終逐步變成了紳士派頭十足的運動。19世紀中葉,英國統(tǒng)治者將橄欖球和其他眾多體育項目強制融入教育體系中,其目的很明確:一是,讓學生獲得一個強健的體魄和強烈的競爭意識;二是,讓學生懂得與他人合作,培養(yǎng)團隊意識。它幫助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人們塑造體育運動員精神,這種運動員精神包括公平競爭、謙虛謙遜和遵守規(guī)則。橄欖球當時就是非常重要的培養(yǎng) “真正紳士”的手段;也被視為公立學校里維多利亞后期和愛德華時代文化的完美體現(xiàn),即精力充沛,好戰(zhàn)黷武,并具有強烈愛國主義。在那個時代的男校里,橄欖球運動員被當做英雄一樣,他們在比賽中表現(xiàn)出的暴力也被當做了性格的表現(xiàn)方式。著名作家Hugh Walpole在1912年發(fā)表的小說《Prelude to adventure》中就對當時的學校比賽有深入描繪。早在19世紀中期,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都擁有實力雄厚的橄欖球隊,1872年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就開始了著名的英式橄欖球年度對抗賽,其受關注程度可以媲美兩校的年度劃艇對抗賽。
1895年,RFU拒絕放棄橄欖球比賽的非職業(yè)性,拒絕發(fā)放給以工人階級為主的英格蘭北部俱樂部工作時間參加橄欖球比賽運動員的誤工補償。由于上述原因,英式橄欖球進而分裂出英格蘭北部工人階級組成的North Rugby Football Union,也就是后來的橄欖球聯(lián)盟Rugby League(成立于1922年,后來每隊得上場比賽人數(shù)也改為13人)的前身。自分裂以后RFU就成為以中產(chǎn)階級及上層階級為主組成,并且固執(zhí)的堅守非職業(yè)化的英式橄欖球Rugby U-nion[21]。
早期的橄欖球,在英格蘭一度被認定為是“統(tǒng)治當權階級”的運動,為社會的中上層和中產(chǎn)階級廣為開展。根據(jù)1901年至1931年的統(tǒng)計,英格蘭隊中的313名運動員有233名來自于專業(yè)人士(律師,建筑師等)和管理人士的上等階層[8]。許多中產(chǎn)階級的成功男士把加入橄欖球俱樂部當成自己社會舞臺的延伸,以便相互交流,鞏固他們在此階層或群體的認可度。當時的英格蘭橄欖球協(xié)會的發(fā)展宗旨,更重視精神道德上的目的而弱化體育作為運動本身的休閑娛樂功能,它的目的就是把年輕人締造成帝國的統(tǒng)治者和體現(xiàn)英格蘭撒克遜人的種族優(yōu)越性[22]。
工業(yè)革命后的英格蘭,國力在全球處于霸主地位,并且他們的島國心態(tài)和自以為傲的“Anglo-Saxon”貴族血統(tǒng)使英國不愿意過多卷入歐洲政壇。作為英式橄欖球的發(fā)祥地,英格蘭最初不屑在IRB中與其他國家平起平坐,甚至早期他們不情愿加入該組織,擺著一副家長的姿態(tài),對IRB商討的問題也置若罔聞。直到1890年英格蘭才加入到IRB之中,成為第一個非創(chuàng)始聯(lián)盟會員,而重新加入組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英格蘭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即世界各國實力的增長以及英式橄欖球在全球的蓬勃發(fā)展,霸主地位受到威脅。橄欖球領域的文化的誕生是為了給予人們至高無上的雄性領導力特點——勇氣、耐心、堅持、控制力與自律。勇氣、耐心與自律這些品質是為了更大的帝國主義目標而忍受痛苦和折磨,作為統(tǒng)治當權階級的英格蘭中上階層瘋狂地傳播的這個觀點,貫穿了英國整個帝國時代。
英國的全稱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組成的聯(lián)合王國。幾個世紀以來,各民族都個性鮮明的把自己定格為英格蘭人、威爾士人、蘇格蘭人或愛爾蘭人,而非英國人。雖然國家在政治上統(tǒng)一自治,但是,由于歷史原因,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各地橄欖球都有獨立的官方組織并以國家(nation)的名義參加比賽。作為英式橄欖球的發(fā)祥地,英國在IRB占有4個席位,可以派出4支隊伍參加世界杯比賽。這既反映了英國橄欖球在20世紀初的領軍地位,也反映了英國的獨特構成。
700多年前,威爾士被英格蘭占領并統(tǒng)治,成為當時大英帝國的一部分,從此失去了政治和經(jīng)濟的自主權。在這種英格蘭對威爾士的全方位的影響下,威爾士的本地文化形式就成為本民族的身份特征。到了維多利亞后期和愛德華時期(1890-1914年),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威爾士本地區(qū)形成的新殖民地文化成為新的威爾士民族特征,而橄欖球是民族特征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13]。John Bale曾指出,橄欖球運動就是典型的威爾士[5]。在過去的100年中,橄欖球運動成為現(xiàn)代威爾士人民的社交和政治宣言,也就是說,威爾士是一個國家,橄欖球是國家的運動。威爾士同英格蘭的橄欖球比賽,其意義遠遠超出了體育競技的本身含義。威爾士被英格蘭統(tǒng)治這么多年來,英式橄欖球比賽一直是其能與強大的英格蘭抗衡的一項事業(yè),賽場就像戰(zhàn)場,而比賽就像是一場戰(zhàn)爭。20世紀70年代,Gerald Davies再次指出,橄欖球捆綁著對民族性肯定的需要[9]。作為傳統(tǒng)強隊,每個威爾士男孩都以成為一名橄欖球運動員而自豪,尤其是戰(zhàn)勝來自英格蘭的隊伍,那更是以英雄般的禮遇而待。有資料顯示,在早期的雙方對陣中,威爾士運動員均是以戰(zhàn)爭的眼光來看待比賽,在場上猶如在戰(zhàn)場一樣拼命廝殺,似乎那一米一米的場地,就是威爾士那一寸一寸的國土。寸土不讓,每球必爭使威爾士對陣英格蘭從未有過膽怯,即使最終比分失掉了比賽,但在場面上也是不輸給對手,多有視死如歸之勢。綽號“大紅龍”的威爾士隊以親王紋章作為自己的隊徽,并在下面繡上“我為之效力”的文字[24],表明每位運動員都以國家的榮譽為己任,全身投入到比賽之中。每到有與英格蘭的比賽時,球場內(nèi)的威爾士球迷會座無虛席,他們高唱國歌為主隊加油,熱淚盈眶支持球隊。與英格蘭不同的是,早期在威爾士地區(qū)橄欖球運動員大部分來自于小村莊的煤礦工人,而非中產(chǎn)階級。橄欖球運動一直都承載著威爾士人民的喜怒哀樂,并被傳承下來,直到今天這項運動都是該地區(qū)最為流行,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運動。
許多來自蘇格蘭的人,寧愿稱自己是Scottish(蘇格蘭人),而不愿意被稱為British(英國人)。這種民族身份的意識強烈地反映在橄欖球中,“輸給誰也不能輸給英格蘭”一直是蘇格蘭橄欖球隊的口號[18]。19世紀60年代末,英格蘭與蘇格蘭在愛丁堡舉行的對抗賽,被稱為歷史上第一場國際橄欖球比賽,最終蘇格蘭隊笑到了最后[20]。在早期的五國賽中,蘇格蘭隊也是常常擊敗英格蘭并拿到冠軍,這對于在經(jīng)濟、政治上都落后于英格蘭的他們來說,橄欖球成了他們實現(xiàn)民族驕傲與自豪感的重要方式。盡管國內(nèi)人口相對稀少,但是,蘇格蘭政府還是非常重視橄欖球的發(fā)展,至今蘇格蘭隊的主場仍然是歐洲地區(qū)最好的場(館)之一,并且,球迷上座率也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運動員們胸前的薊花是蘇格蘭的國花,也是蘇格蘭隊的象征。蘇格蘭古代傳說中,蘇格蘭人就把薊花稱作“守護者”,古代蘇格蘭國王的口號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7]。這一口號和薊花組成了蘇格蘭高級騎士勛章——蘇格蘭薊花章,成為每名運動員所追求的至高無上的榮譽,也是每名蘇格蘭人民永遠守護的圖騰。
在北愛爾蘭,橄欖球則以另一種方式體現(xiàn)了民族意識。北愛爾蘭內(nèi)部的民族爭端,長期困擾這片面積不足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北愛爾蘭人口約160萬,其中,60%是不列顛后裔,其余40%是愛爾蘭島的土著后裔。長期以來,在北愛爾蘭歸屬問題上,他們互不往來,且時常發(fā)生流血沖突。橄欖球運動深受這種政治斗爭和暴力事件的困擾,激烈的斗爭使比賽時常無法正常進行,而在國內(nèi)聯(lián)賽發(fā)光的天才運動員要想到英格蘭參加更高水平的訓練則會被當?shù)厝斯谝浴芭褔\”的名號[12]。所以,一直以來北愛爾蘭極少出現(xiàn)優(yōu)秀的橄欖球運動員。
不列顛和愛爾蘭獅隊(The British and Irish lions),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4個橄欖球協(xié)會的最優(yōu)秀的英式橄欖球運動員組成的聯(lián)隊,是這項運動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造就的大英帝國的體育寵兒。早在1888年,英格蘭就同威爾士、蘇格蘭一起組成聯(lián)隊遠征他的殖民地澳大利亞。但因是首次出訪,加上沒有官方的背景,使得外界對于這支“混編軍”還缺乏了解,所以無論在資金還是保障方面都缺乏足夠的支持[10]。幾年后,隨著愛爾蘭的加入,這支三方混編隊伍更名為“不列顛群島”隊,并且球隊每年赴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等英屬殖民地國家比賽。這支大英帝國的橄欖球隊,屢戰(zhàn)屢勝將其他球隊踩在腳下,輝煌的戰(zhàn)績也在無聲的炫耀國力的強盛,幾近成為宣傳“日不落帝國”的強大工具。早期的獅隊代表一個國家,即“大英帝國”出戰(zhàn)比賽。隨后,由于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雙方簽署“英愛條約”,愛爾蘭成立愛爾蘭自由共和國,但北愛爾蘭地區(qū)不在獨立范圍之內(nèi)。由于愛爾蘭優(yōu)秀的運動員還繼續(xù)遵從傳統(tǒng)為獅隊效力,1922年球隊也更名為“不列顛和愛爾蘭聯(lián)隊”,2001年在球隊赴澳大利亞出征之際,正式更名為“不列顛和愛爾蘭獅隊”,并沿用至今。獅隊不代表某個主權國家出戰(zhàn),因此,就不會涉及國旗的問題,隊旗是由4個地區(qū)的橄欖球協(xié)會會徽組成,且比賽之前也不用奏國歌。2005年獅隊訪問新西蘭時,球隊理事會曾特別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曲《The Power of Four》,不過運動員們甚至連歌詞都不清楚。獅隊獨特的歷史背景也造就了其獨特的傳統(tǒng)隊服,即紅色上衣,白色短褲,藍鑲綠邊球襪。這些顏色分別代表了威爾士、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四家橄欖球協(xié)會的顏色[14]。從工業(yè)革命強盛之中走出來的獅隊,經(jīng)歷了百年的洗禮,將橄欖球從政治中剝離,洗盡鉛華留下體育最本質的精神。這些地區(qū)相互團結,內(nèi)部雖有紛爭但一致對外,形成了獨特的“獅隊橄欖球文化”,在英國橄欖球文化當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根據(jù)Tonny Collins(2002)所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10年里,英格蘭橄欖球協(xié)會把這種領導精神引領向軍國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進而增強在公立學校的影響和成為軍隊的主要體育運動。但是,在當時軍隊里,足球占據(jù)主導地位,只有屈指可數(shù)的橄欖球隊。隨著1906年英格蘭足球協(xié)會分裂的機會,英格蘭橄欖球協(xié)會加快發(fā)展腳步,并在當年成功地舉辦了第一屆陸軍和海軍的對抗賽。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年的前夕,很多橄欖球俱樂部都與當?shù)氐年戃娊⒘司o密的聯(lián)系,例如:Harlequins,Blackheath,和 London Scottish等[6],這也是1914年8月英國宣布開戰(zhàn)那一刻許多英格蘭橄欖球運動員第一時間參軍的原因。當時的國家隊隊長Adrian Stoop和很多俱樂部的隊長們帶領著他們的運動員踴躍參軍,成就了那段英勇抗戰(zhàn)蕩氣回腸的感人史話。當時Haliquin的隊長Ronald Poulton給他父母的一封信里寫道“德國一定會被打得粉碎,我所在軍隊里每個人都認識到(國家的需要),所有人都奮勇向前”[4]。由于戰(zhàn)事的發(fā)展,英格蘭橄欖球協(xié)會在1914年的9月4日宣布停止包括國際比賽在內(nèi)的所有級別比賽[3],緊接著威爾士橄欖球協(xié)會也宣布停賽[16]。蘇格蘭橄欖球協(xié)會雖然效仿足球繼續(xù)安排比賽,但由于大部分運動員應征入伍,聯(lián)賽在開始后幾天就告夭折[23]。同樣,在1913-1914年,愛爾蘭Ulster地區(qū)由于大部分運動員加入Edward Cason’s Ulster志愿軍使得聯(lián)賽無法繼續(xù)進行,這些橄欖球運動員出身的士兵們在閑暇時也沒有放棄訓練和比賽。隨著戰(zhàn)線的推進,荷蘭、法國、比利時等國都留下他們橄欖球比賽的身影。據(jù)戰(zhàn)后統(tǒng)計,在參戰(zhàn)的160名英格蘭橄欖球國家隊運動員中,有27人犧牲,若干重傷不治而亡(戰(zhàn)亡率16.9%),有28人被授予十字勛章。橄欖球運動員用鮮血,展現(xiàn)了橄欖球人對國家的忠誠和信仰維護,也正因為如此,橄欖球運動在戰(zhàn)爭中和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贏得極高的聲望。越來越多的學校放棄了之前最流行的足球而轉向橄欖球。2001年英國每日鏡報評價這段歷史是戰(zhàn)后整個世紀里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而矗立在體育史的正中央。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尤其是競技體育的成熟,催生出體育項目向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其一是體育逐漸返璞歸真,在大眾群體中普及,強身健體、娛樂休閑等社會需求得以加強;另外就是職業(yè)化、精英化體育逐漸顯露出巨大市場和價值,就連階級烙印濃重的橄欖球也不例外。從英式橄欖球問世那天起,關于運動員是否可以職業(yè)化的爭吵便不絕于耳。早期的英格蘭實力強勁,經(jīng)常以全勝的戰(zhàn)績贏得四強賽(即現(xiàn)在的六國賽前身)冠軍。1895年英式橄欖球的分裂,再加上國內(nèi)其他體育項目的崛起而對優(yōu)秀運動員的大量需求,也使一部分優(yōu)秀的英式橄欖球運動員投奔其他職業(yè)化穩(wěn)定和薪資較高的項目。至此,關于英式橄欖球所崇尚的非職業(yè)化是否繼續(xù),成為爭論的熱點。非職業(yè)化產(chǎn)生的運動員保障不健全、訓練不系統(tǒng)和比賽觀賞程度逐漸下降等問題,使盡快實現(xiàn)職業(yè)化提上日程。1996年英式橄欖球迎來了新起點,RFU同意聯(lián)賽的職業(yè)化,這也為各俱樂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職業(yè)化第一年,London Wasps(倫敦黃蜂隊)奪得了有史以來第一座職業(yè)橄欖球冠軍獎杯[11],其他俱樂部也因為職業(yè)化,獲得贊助商的支持從而資金充裕。當然也有例外,像West Hartlepool和Richmond這樣的擁有悠久歷史的俱樂部就因為沒有贊助商的支持而導致球隊的解散,成為職業(yè)化的犧牲品。隨著職業(yè)化的深入,球隊的建設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資金、贊助商、訓練保障投入到賽事運營當中。同時,各俱樂部開始大規(guī)模引進外籍運動員,除了可以加強本隊實力外,也使聯(lián)賽更加精彩。豐厚的門票收入使各家俱樂部賺得盆滿缽滿[1]。
另一方面,英式橄欖球的傳統(tǒng)思想在社會文化中也繼續(xù)傳承。上至王室,下到平民,對于橄欖球都充斥著濃厚的愛。2003英格蘭隊奪得橄欖球世界杯冠軍回國后,不但受到全城人民的夾道歡迎,更是受到英國女王全家在白金漢宮的接見和當時首相布萊爾在唐寧街10號的邀請[15],在比賽結束前26s取得決定性反超比分的10號Jonny Wilkinson、隊長和主教練員都受到女王冊封爵位[6],在英國的體育界,能得到女王受封的運動員和教練員少之又少,英國足球超級聯(lián)賽傳統(tǒng)強隊曼徹斯特聯(lián)隊的前主教練亞歷克斯·弗格森和前英格蘭足球國家隊隊長大衛(wèi)·貝克漢姆便是其中的兩位足球界的人物。另外,英格蘭橄欖球隊前隊長Mike Tindall,在2007年11月28日榮獲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頒贈“MBE勛章”后,與他的女友——女王的孫女Zara Phillips喜結連理。而英國王位第二號繼承人威廉王子更是對英格蘭橄欖球國家隊的比賽每場不落,作為“最大牌”球迷一直支持著球隊。橄欖球運動員帶來的自信,彬彬有禮的氣質,無一不體現(xiàn)為現(xiàn)代紳士。在比賽規(guī)則下盡情釋放強悍野蠻的天性,在場下運動員們幾乎都是溫情父親、浪漫丈夫。
英國流行的兩大運動中,橄欖球迷和足球迷截然不同。橄欖球迷在酒吧看球不會出現(xiàn)任何問題,不僅比賽氣氛友好,且從來不會有球迷鬧事,看球時比較紳士,面色平靜,支持不同隊伍的球迷之間都會認同贏得比賽的一方打得好。這點和足球球迷的情況完全不同,如果支持的球隊輸了,足球迷們很容易就會把心中的怒氣撒到對方球迷身上,酒吧鬧事、場外斗毆屢見不鮮[2]。這項由白人為主導的紳士運動已經(jīng)成為風靡全球的項目,運動員來自于各個階層、不同膚色、不同國家。雖然橄欖球運動目前在英國市場化不如足球,但是橄欖球經(jīng)過近200年的歷史積淀,其歷史文化得以傳承至今。運動員們也將服從命令、桀驁不馴的品格融入進自己的血液當中——高傲但不失低調,野蠻中也體現(xiàn)溫情。橄欖球運動員給予社會更多的是一種謙謙君子、一貫紳士的形象。
透過獨特而豐富的英式橄欖球與英國文化的圖景再現(xiàn),可以看到,英式橄欖球從來就不是一種純粹的競賽,而一度是獨一無二的專屬于英國的“國家運動”,享有其他運動所無法比擬的崇高政治、社會與文化地位。其所具有的卓越而廣泛的文化影響力,不僅展現(xiàn)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熒屏上,也充分表現(xiàn)在英國橄欖球190年豐富而悠久的發(fā)展歷程中。英式橄欖球競技運動,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的特質行為,被賦予并傳播了帶有濃郁地域色彩的文化內(nèi)涵、觀念形態(tài)和價值體系,在英國的社會生活中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圖景,最終匯入人類文明的長河。對于競技運動文化層面的研究,不僅可以擴展對于廣泛競技運動的關注視野,不在囿于傳統(tǒng)技術層面討論的狹隘范疇,而且是當今體育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1][英]亨特·戴維斯.足球史[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5:58,181-182.
[2]酒吧看球,氣氛重要[EB/OL].http://www.bbc.co.uk/china/lifeintheuk/story/2008/04/080417_downthepub.shtml,2013-04-17.
[3]DARWIN.Northern Territory Times and Gazette[M].Times,1914.
[4]DAVID S,GARETH W.Fields of Praise[M].Cardiff: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1980:201.
[5]DAVID L ANDREWS.Welsh Indigenous and British Imperial-Welsh Rugby,Culture,and Society1890-1914[J].J Sport History,1991,18(3):338.
[6]EAWARD B P.Letter of 28Aug.1914[N].London:Sedguick &Jackson,1914:11.
[7]England win Rugby World Cup[EB/OL].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ovember/22/newsid _3747000/3747398.stm,2013-04-04.
[8]ERIC D,KENNETH S.Barbarians,gentlemen and player[M].New York:Rowtledge,1979:237,238.
[9]GERALD D.Welsh Rugby Scrapbook[M].London:Souvebir Press,1983:18,19.
[10]GRIFFITHS,JOHN.The Phoenix Book of International Rugby Records[M].London:Phoenix House.1987.
[11]History 1867—1930London Wasps[EB/OL].http://Wasps.co.uk Historyl.ink,2007-04-07.
[12]HOLT,RICHARD,MASON,etal.Sport in Britain 1945-2000[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140-141.
[13]JOHN B.Sport and National Identity:A Geographical View[J].British J Sport History.1986,(5):18-41.
[14]RICHARD B.The British &Irish Lions Miscellany[M].London:Vision Sports Publishing page,2008:76,77.
[15]Rugby at the 1924olpmpics[EB/OL].http://www.rugbyfootballhistory.com,2013-04-04.
[16]RUTH E H.BILLIE:the nevill letters,1914-1916[M].London:Naval and Military Press,1991:203-204.
[17]Soctland National Rugby Union Team[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Scotland_national_rugby_union_team.2013-02-28.
[18]STEVE J.Rothmans Rugby Yearbook[M].London:Qneen Anne Press,1983:55.
[19]The identification of rugby union with war continues today:for example,Brendan Gallagher,‘Pass maters of battle front’[N].Daily Telegraph,2001-11-7.
[20]The birth of intermationalfootball:England v Scotland[EB/OL].http://www.lordkinnaird.com.2013-05-29.
[21]TONY COLLINS.Rugby’s Great Split[M].London:Routledge,1998.
[22]TONY COLLINS.English Rugby Unio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J].The Historical J,2002,(4):797-817.
[23]U.A.Titeley and A.R.McWhirter.Centenary history of the RFU[M].London:Rngby Football Union,1970.
[24]Welsh rugby union strips talent from England-Cotton Traders[N].The Independent,199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