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華++張鳳杰
摘 要:諺語是人類的智慧和經(jīng)驗的結晶,是人們在勞動和生活過程中集體創(chuàng)造的,通俗易懂的固定語句。諺語從民眾生活中產(chǎn)生的,具有教訓性的語言,語句簡短且順口。例如:欲速則不達。中國的諺語大多數(shù)都產(chǎn)生于古代的思想家的話題以及故事并逐漸演變?yōu)閷θ诵缘呐囵B(yǎng)起到“啟迪”和“指導”作用的諺語。日本諺語受同根同源的中國文化的影響較大,日本的教育界和出版界對含有“警示”“教訓”“經(jīng)驗”的諺語非常重視,通過普及諺語來培養(yǎng)日本人的謙遜、自身修養(yǎng)的道德感覺,從而達到對“人性”的培養(yǎng),提高整體國民的素質(zhì)。
關鍵詞:諺語 人性 培養(yǎng) 教育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a)-0207-03
諺語是人類的智慧和經(jīng)驗的結晶,是人們在勞動和生活過程中集體創(chuàng)造的,通俗易懂的固定語句。恰當?shù)厥褂弥V語既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又能使語言生動風趣,增加感染力和影響力。在國與國之間外交過程中,正確地使用諺語可以緩解緊張的氣氛,達到“化干戈為玉帛”的目的。在經(jīng)濟進入“全球化”的今天,利用廣為人知的“諺語”來緩解彼此的矛盾已受到政治家、外交家們的青睞。比如,溫家寶總理2007年在日本國會發(fā)表演說時,引用了諺語“樹欲靜而風不止”(樹靜かならんと欲すれども風とまず)[1](參10:208)就引起了轟動。正因為恰當?shù)匾昧酥V語,首腦們的演講才被人們牢牢記住,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諺語對人性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這也正是日本將諺語作為“教育訓”和“人生訓”貫穿于中、小學的教學之中的重要原因。
1 諺語與人性
我國的《新華字典》[2]中是這樣解釋的:諺語,社會上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的話反映出某種經(jīng)驗和道理。在《多功能學生字典》[3]中是這樣解釋的:民間流傳的固定語句,多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例句:諺語出自胸中,花草出自山中。英語:Proverb.種類分為:農(nóng)諺,諺語,古諺。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4]中這樣解釋: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日本的《新明解國語辭典第5版》[5]中對諺語解釋:その國の民衆(zhòng)の生活から生まれた、教訓的な言葉。(短くて、口調(diào)のいいものが多い)「急がば回れ」など。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從民眾生活中產(chǎn)生的,具有教訓性的語言(語句簡短且順口的居多)。例如:欲速則不達。在《大辭林(第二版》[6]中的解釋:昔から人々の間で言いならわされた、風刺·教訓·知識·興趣などをもった簡潔な言葉?!赋訾牒激洗颏郡欷搿埂钢欷私护铯欷谐啶胜搿工胜嗓晤悺R馑际牵鹤怨乓詠?,人們之間言傳下來的,具有諷刺、教訓、知識、興趣等特點的簡潔的語言。例如:出頭的椽子先爛;近朱者赤等。此外,諺語還分為:俚語諺、諺語、古諺、西諺、世諺、俗諺等。
因此,即使是信息化社會的今天研究不同語言的諺語的學者、研究者對不同文化特征的直觀感覺的表現(xiàn),以及收集分類諺語的考察、研究活動仍然很活躍。
2 中國諺語對人性培養(yǎng)的價值體現(xiàn)
我國的諺語除現(xiàn)在流行的諺語以外,大體都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諺語,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口承文化的時期。然而流傳于后世的,膾炙人口的,對人性的培養(yǎng)起到教育作用的“諺語”,則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的“經(jīng)典名句”。例如:中國的“溫故而知新”;“問是一時之恥;不問則是一生之恥”等膾炙人口的諺語是出自收錄古代大思想教育家孔子的經(jīng)典名句的《論語》,經(jīng)過幾千年世世代代的言傳,自然而然地就變成了眾所周知的諺語。由此可見中國的諺語大多數(shù)都產(chǎn)生于古代的思想、特別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思想家的話題以及故事并逐漸演變?yōu)閷θ诵缘呐囵B(yǎng)起到“啟迪”和“指導”作用的諺語。像“失敗是成功之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諺語是眾所周知。
在我國的小學課本及讀物中,常常為諺語這樣短小而富有哲理的語句開設一個專欄或頁腳標注,使小學生很快就記住了這些朗朗上口的諺語,并通過老師或家長的講解逐步理解了其中的含義,逐漸地繼承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和價值取向,并通過在語言或行動約束自己或勸告別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恰恰體現(xiàn)出諺語對人性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例如,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五年級上冊)[7]中有這樣的諺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毕襁@樣的通俗易懂、簡短且容易記憶的語句已被人們世世代代地廣為流傳下來,作為“教育”和“警示”后人的寶貴財富。同時,這些通俗易懂的諺語大多作為諺語收錄到日本的各種諺語詞典中,并附加上適合于兒童和中小學生閱讀的帶有漫畫圖案,從而達到“啟發(fā)”和“教育”未成年人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日本學者對中國的諺語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尤其是諺語對人性的培養(yǎng)和諺語的“教育性”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頗有成果。
隨著國際學術動向和教育動向的發(fā)展以及中國教育的狀況的變化,中國的教育界也開始重視諺語的教育,在教材和教學輔助資料中增加諺語所占的比重,以此達到培養(yǎng)學生們心性和品質(zhì)的效果。如在《最新小學語文資料包》[8]中列舉了100個常用諺語,并分類為:誠實與虛偽(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勤勞與懶惰(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下掉不下餡餅。);美好與丑惡(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多行不義必自斃。);謙虛與驕傲(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滿招損,謙受益。);學問之道(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玉不琢,不成器);惜時如金(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花開在春天,勤學在少年。);生活哲理(如:人心齊,泰山移。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等等。其中也包含的了“氣象諺語”(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農(nóng)業(yè)諺語”(如:人勤地長苗,人懶地長草。無事田中走,谷米長幾斗。)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語句,對于小學生來說要背誦起來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是,老師或家長將這些諺語的含義及其喻示的經(jīng)驗和教訓解釋清楚的話,這些諺語就會很快被學生們掌握,并能非常準確地用到自己或伙伴的身上,例如:鼓勵自己或伙伴時就會說出“不怕學不成,只怕心不誠?!薄叭倭?,行行出狀元?!钡取S龅胶门笥岩驗橐稽c小事鬧意見了就會說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边@樣的諺語?!眅ndprint
由此可見,諺語作為中國文化思想的一部分已經(jīng)根深蒂固地一代代地傳承下來了,它反映出中華民族固有的意識形態(tài),是像中華民族這樣擁有獨自的生活形態(tài)的民族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明的產(chǎn)物,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人們這是利用語言,表達思想、想法,互相交流的同時,也利用諺語提煉生活中的經(jīng)驗、教訓和思想精華,用于培養(yǎng)和教育下一代人并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特點,自己民族的文化。
3 日本諺語對人性培養(yǎng)的價值體現(xiàn)
日本諺語有的是日本民族固有的諺語,大多數(shù)是日常生活中產(chǎn)生的,少數(shù)出自一些歷史典故。因此,諺語具有廣泛普遍性和概括性。比如:日語學習者經(jīng)常聽到或說到的諺語,如:「清水の舞臺から飛びおりる」[1]228(縱身躍下清水的舞臺),其引申含義就是“下定決心做什么事”。
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日語諺語中對中國諺語的研究非常深入,除了研究在日本廣泛使用的來自中國的諺語以外,對中國諺語的出處和解釋也非常詳細。例如:中國諺語“一寸光陰一寸金”,在日本的諺語中就是「一寸の光陰 軽んずべからず」。在日本的《新明解·故事諺語辭典》中標注出典于中國宋代的朱熹《偶成》的詩句,原文:少壯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意味:少しの時間もムダに費やさず、學ぶべきであるという戒め。(若者はすぐ年をとり、學問はなかなか成就しない。、人生は早く時間が過ぎていく。だから一刻もむだせずに學に勵むべきである。)説明:朱熹は一般には朱子の名で知られる。教育者としても優(yōu)れていた彼に、この詩の言葉で少年たちを勵ましたのである。[1]240意思是:即使是很少的時間也不可浪費,應該學習。勸告年輕人若是上了年紀就很難成就學問,人生很快就會度過,因此應該一刻也不浪費地學習。解釋中還強調(diào):朱熹以“朱子”之名而出名。作為教育家很出色的他,用詩的語句來鼓勵少年。僅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日本學者對諺語的研究深入細致、博古論今,對青少年的教育有高度的責任感,也能感受到日本人的認真程度。
日本的小學教科書中也將“諺語”作為“智慧的語言·語言的智慧”向小學生們傳授,如:日本光村出版社出版的《小學校國語學習指導書五(上)銀河》[9]中列出了以下諺語:(1)百聞は一見にしかず。(百聞不如一見)(2)春眠暁(あかつき)を覚えず。(春眠不覺曉)(3)五十歩百歩。(五十步笑百步)(4)溫故知新。(溫故而知新)(5)読書百遍,義自ら見は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等。當然,作為中國人一看到‘春眠不覺曉和‘溫故知新就知道不是諺語,一個出自古詩,一個出自《論語》。但是,這些語被句日本諺語詞典收錄進來,用現(xiàn)代日語通俗易懂地解釋出來,使人們特別是小學生在自然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這些視為“諺語”的簡短的語句,并且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祖先的人生經(jīng)驗、處世原則等,可以說時時參照自己的生活,鼓勵自己及友人。再如: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出版的《(新編)新國語六年(下)教師用指導書指導編》[10]中就列出的諺語是:「古きを溫めて新し気を知る」(溫故而知新);「學び思はざればすなはち罔(くら)し。思ひて學ばざればすなはち殆(あや)ふ(う)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說過的話,但是經(jīng)過幾千年的傳承,已經(jīng)成為廣泛流傳的對人性的培養(yǎng)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的語言,被日本許多《諺語詞典》收錄為“諺語”,并受到日本教育界的重視,引用到日本的中小學《國語》教科書中。
「聞くは一時の恥、聞かぬは一生の恥」(問是一時之恥,不問則是一生之恥)在《小學生漫畫諺語辭典》(『小學生のまんがことわざ辭典』)[11]中就是這樣解釋的:‘知らないことを人に聞くのは、そのときだけ恥ずかしい思いをすればすむが、知らないことを聞かずにすごしてしまうと、一生恥ずかしい思いをする。だから、わからないことは、はずかしがらずにすぐ人に聞きなさいという教え。意思是說:遇到不知道的事情想去問別人時,當時覺得很慚愧沒有問就那么對付過去了,那是一生的恥辱,所以,遇到不知道的事情要不恥下問。詞典中詳細解釋的目的就是讓廣大的小學生讀者在愉快地閱讀漫畫書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掌握并理解了諺語的“含義”,知道怎樣去做才是正確的,什么是正確的求學方法。
日本的高中學校的國語教材《發(fā)現(xiàn)·國語綜合(一)》[12]中敘述:漢字自古從中國傳入,六世紀左右才開始被使用。(日語)音讀是以中國語的發(fā)音為基礎的;訓讀則是與漢字的表達意思相當?shù)娜照Z的讀法。但是,漢字最初都是音讀的,到了平安時代初期才開始出現(xiàn)了“音”“訓”組合的讀法。也就是說,在考慮漢字的含義的同時在日語的讀法方面下了功夫。因此,日本的諺語受漢語和漢文的影響,對兩千年以前就被書寫下來的中國的含有教訓·經(jīng)驗·警世·處世等含義的詞語,想出各種各樣的能用日語誦讀的方法。例如:「和を以て貴しとなす」[1]809(和為貴)?!赋訾牒激洗颏郡欷搿筟1]417(出頭的椽子先被打=出頭的椽子先爛)其中,「和を以て貴しとなす」(和為貴)。在日本的《新明解·故事諺語辭典》中標注出自日本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中的第一條和中國的《禮記》。[1]678
日本的高中《國語》教科書中專門設立“漢語入門篇”,其中常出現(xiàn)的諺語有:“備へ有れば患ひ無し”(有備無患);“疑心暗鬼を生ず”(疑心生暗鬼);“聞くは一時の恥,聞かぬは一生の恥。”(問是一時之恥,不問則是一生之恥)。像這樣的諺語基本上是教師在教育學生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追求學問時廣泛使用的,特別是教師與學生討論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交流過程中,如果使用上這樣的諺語,既不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又能夠達到勉勵學生的作用。
此外,日本還經(jīng)常用一些民間流傳下來的諺語教育后人。如「旅の恥を掻き捨て」(旅途上丟丑不算丑)?!赋訾牒激洗颏郡欷搿梗ǔ鲱^的椽子先被打=出頭的椽子先爛)?!盖椁堡先摔螢椋à郡幔─胜椁骸梗ㄉ拼齽e人就是善待自己=善有善報)。像這樣含有“警示”“教訓”“經(jīng)驗”的諺語,在日本的和歌紙牌、動漫書、小學生讀物、課本輔導材料中都能夠看到,并且附上了直觀的圖畫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使讀者能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掌握了諺語及其含義,從而知道了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做到自律、他律,怎樣為他人著想,什么是“關懷體諒之情”等等。通過這樣的有教育內(nèi)涵的諺語來培養(yǎng)日本人的謙遜、自身修養(yǎng)的道德感覺。endprint
由此可見,古代中國創(chuàng)造的漢字被廣泛傳播到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同時,中國的思想和名言警句也得到了傳承。日本人在吸收中國的語言和思想文化之后,按照日語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適合于日語的簡短的“諺語”,并作為“經(jīng)驗”“教訓”“警世”“處世”的原則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作為后人的研究者們也從這些“諺語”中看出日本人的思想、人生價值觀、人生哲理等。可以說,諺語對人的成長、人性的培養(yǎng)以及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會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時一句簡短的諺語會起到“點石為金”的作用。日本諺語受同根同源的中國文化的影響較大,日本的教育界和出版界對含有“警示”“教訓”“經(jīng)驗”的諺語非常重視,通過普及諺語來培養(yǎng)日本人的謙遜、自身修養(yǎng)的道德感覺,從而達到對“人性”的培養(yǎng),提高整體國民的素質(zhì)。因此,近年來日本對“諺語與人性”的研究越來越備受關注,學者們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諺語,并聯(lián)合韓國、臺灣、香港等地的一些知名學者共同探究諺語的文化起源和社會背景。
4 諺語的社會文化價值
眾所周知語言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關系,語言與人們的思想觀點也是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通過語言表達自己對事物的想法、看法,也用自己民族特有的而語言來考慮事物。然而,語言在凝練人們的智慧的同時也制約了人們的思想。各個民族在使用本民族特有的生活經(jīng)驗傳承下來的語言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其中在文字產(chǎn)生之前就以“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的“諺語”最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人生觀”“價值觀”“處世原則和方法”等。人們經(jīng)常用諺語中經(jīng)典語句反省自身的言行,通過反省糾正觀念,然后付之于行動之中,逐漸形成了與別人交流交往的語言和行為準則,進而形成了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學者們研究這些幾千年甚至幾萬年來不斷地被創(chuàng)造和傳承下來的“諺語”時發(fā)現(xiàn),“諺語”凝聚的不僅僅是本民族的智慧和經(jīng)驗,也是人全類共有的“文化遺產(chǎn)”。因此,世界各國的學術界也逐漸將“諺語文化”列入研究范疇之中。
最近,經(jīng)常聽到的一句外交詞令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諺語,出自《論語》,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用來教育后人的經(jīng)典名句。其含義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對于別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因此,不要強加于人。這句話在日本的《國語》教科書和有關諺語的輔助材料中都能看到,在日本的《新明解·故事諺語辭典》中是這樣解釋的:「己(おのれ)の欲(ほっ)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ほどこ)す勿(なか)れ」[1]113詞典中將這句諺語的出處詳細標明了出自中國的《論語》,是孔子回答弟子問題‘什么是一生應該信守的德目(儒教的五常,即“忠、孝、禮、義、信”)時的答句。這句經(jīng)典名句在《論語》中的原句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盵13]由此可見,日本的文化思想源自于中國,并且繼承和發(fā)揚了中國儒教的思想,注重對人性的培養(yǎng),注重對思想境界的教育。面對今天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外交家們向日本發(fā)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的外交詞令,是值得在諺語研究方面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日本人去深思的。
參考文獻
[1] 三省堂編集所.新明解·故事ことわざ辭典[M].東京:株式會社三省堂,2001.
[2] 商務印書館.新華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517.
[3] 韓志用.多功能學生字典[M].上海: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7:773.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M].3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453.
[5] 金田一京助·山田忠雄.新明解國語辭典[M].5版.東京:株式會社三省堂,1999:497.
[6] 松村明.三省堂編集所.大辭林(第二版)[M].東京:株式會社三省堂,1995:929.
[7]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五年級上冊)[M].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2005:18.
[8] 朱海峰,李遠航.最新小學語文資料包[M].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50-52.
[9] 『小學校國語學習指導書 五(上)銀河』[M].光村図書出版,平成17:112.
[10] .新しい國語編集委員會.河內(nèi)義勝(出版者)『(新編)新しい國語六年(下)教師用指導書 指導編』[M].東京書籍株式會社,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出版,2005:122.
[11] 金田一春彥監(jiān)修.『小學生のまんがことわざ辭典』[M].2004.
[12] 亀井秀雄.中野店『発見國語総合(一)』[M].株式會社桐原,平成19.
[13] 勾承益,李亞東,譯釋.論語白話今譯[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