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向著明亮那方
哪怕是一片葉子
也要向著日光灑下的方向
向著明亮那方
哪怕燒焦了翅膀
也要飛向燈光閃爍的方向
向著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寬敞
也要向著陽光照射的方向
這是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橋中心小學教師朱燕芬喜歡的一首小詩,也是她有“座右銘”。朱燕芬用20年的執(zhí)著與堅守,從一名默默無聞的老師蛻變?yōu)椤拔溥M名師”。她說,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幸福是需要設計的,尤其是做一名優(yōu)秀語文老師,就是要不斷設計幸福。
課堂教學與設計幸福
朱燕芬1993年畢業(yè)。在剛參加工作的8年里,她教過5門學科。徘徊在專職與兼職之間,專業(yè)與非專業(yè)之間,她的教育人生也是有起有落。剛踏上工作崗位,她語數包干,既教語文,又教數學,后來又專職教兩個班數學,偶爾兼職學校的拍照工作,各種大會、小會都有她的身影;加上當時的專職教師比較少,還兼任過自然、美術、綜合實踐等學科。突然有一天她醒悟了:不能這樣做教師,得有個選擇,主攻一門學科。
這種感受,今天來看,這就是教師的“自覺成長”。一個人的發(fā)展,最重要的不在于想有多么高遠,而在于眼前擁有什么樣的起點。就如孔子所言“從心所欲,不逾矩”;尼采所提出的精神成長有駱駝、獅子、嬰兒“三變”那樣:駱駝所聽到的是“你應該如何”;獅子面對的是“我要如何”;對嬰兒意味著“完美的開始”,提供所有的“生長可能性”。
朱燕芬說: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忙和周而復始的工作節(jié)奏中,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人的視力有兩種功能:向外看去,可以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向內看來,則可以設計幸福,發(fā)現內心。
“草根”的同伴互助
1999年,湖小最先進行了課程改革,為老師打開了一扇窗戶,一個個大師、一位位專家請進來,給學校吹來了陣陣春風。由于她工作的特殊性,語數包干要照顧班級,再加上大會小會的拍攝任務,難以認真聽課;就在這樣的繁雜和瑣碎中,有一點她自認為到今天是不后悔的:每次有名家名師來校上課,她對于自己沒聽到的課和沒有聽全的內容,自己總是尋找同級組老師的聽課本,問問有什么環(huán)節(jié)特別吸引人,或者有什么設計可以模仿。聽他們評說,再對著教材去體會,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當然,要是當年沒有級組老師的不厭其煩,沒有與級組老師的爭論、討論,或許她也看不到自己的進步了,也許這就是“草根”的同伴互助。
她常提及一副對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她說,此對聯不是講對山川的征服,而是講山川對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盡頭,以蒼天為岸,對自己是一種拓展,人登上山巒的頂峰,不是說要把高山踩在腳下,而是說人站在山頂,高山提升了人的高度。
選擇在于情有獨鐘
朱燕芬工作的第二年就擔任教研組長。她發(fā)現,雖然是一個小小的教研組長,但是涉及了相當多的管理,要和同級組的老師協調工作,安排任務大家要滿意,說話口氣要人人能接受等等。這時,她發(fā)現讀書時代理科好現在倒有點江郎才盡了,她要回去做語文教師,從頭學語文。
她認為,語文與人的生命有著最恒久、最直接的關系。每一次生命的躍動,都可以用語文清晰記載,這是其他任何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參加攝影協會沙龍,每次朋友們說:“朱老師,你來幫我取個題目,獲獎了請你吃飯?!边@時她才發(fā)現,底蘊是書堆起來的,她要回頭重讀書。
朱燕芬說,幸福就是要有目標。西方有一句諺語:“對于盲目的航船,所有的風向都是逆風的?!笨梢?,目標對于航程有多么重要。感謝在湖小這片教育的林子,飽吸著成長的陽光、雨露與營養(yǎng),承接一束屬于自己的陽光,向著明亮那方,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成長加速度。折騰,對于年輕人來說,是尋找,是探索,是在不斷碰壁中成長,更是在不斷成長中細化,明確自己要走的路。折騰中可以尋求改變,折騰中可以突破自我,折騰中可以尋覓最佳路徑。
“記得第一次帶給我成就感的語文課,是多年前《尊嚴》的同課異構?!敝煅喾艺f,當哈默餓到極點,面對鎮(zhèn)長杰克遜香噴噴的食物,他心里是怎樣想的?請你選擇一組關聯詞,結合課文內容來說說。(雖然……但是;無論……都;如果……就;因為……所以)學生借助這一組關聯詞,把哈默的內心刻畫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學生還運用了課堂沒提供的關聯詞——“與其……不如”“盡管……還是”,學生的發(fā)言博得滿堂彩。這堂課引得大家最津津樂道的,也正是這個環(huán)節(jié)。這是一個半開放,富有彈性的教學預設。“這個簡單的方式把人生體驗很快地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孩子們覺得溫暖。這堂課獲得了同課異構的一等獎,但讓我內心充盈一段時期的快樂,正是這個環(huán)節(jié),讓我與語文相識生愛,堅定了在語文教學之路上探索的之路?!?/p>
三年磨一課
記得《姥姥的剪紙》一路獲得“湖小課堂效益月”一等獎、區(qū)評優(yōu)課一等獎、省“杏壇杯”賽課一等獎時,朱燕芬才明白三年磨一課的心路歷程。
那是2009年10月的一個深夜,月朗星稀,疲憊的她還在電視臺跟著播音員一字一句練習普通話,用心揣摩語句,細心體會情感。原來,她要去參加武進區(qū)小學青年教師評優(yōu)課,她特別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白天,積極探討教材的重難點;課間,進行封閉式備課、說課;節(jié)假日,邀約同事進行模擬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眾多青年教師中脫穎而出。2011年參加江蘇省杏壇杯評優(yōu)課,她以深入淺出、情韻交融的教學風格榮獲一等獎;其課堂實錄作為蘇派教學典型在《江蘇教育》刊登,真可謂三年磨一課,芬芳自苦寒。
特級教師、無錫錫山教育局的孟曉東局長說:“朱老師的課堂,有著蘇派教學的美麗身影,優(yōu)質的課堂對話充滿高雅、廣闊,變生硬的課堂為活潑的學堂,關注文本的同時關愛生本,關注情境的同時關照發(fā)展。”
智慧的覺醒
朱燕芬說,教育過程猶如一個耕作過程,其勞動的程度和工作的精細的水平決定著豐收的產量和質量。當產量不高、質量不精的時候,沒有理由去責怪農作物;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也不能把責任推卸給孩子。更多的時候要考慮:教育是一個農業(yè)生產的過程,有沒有提供適合他生長的環(huán)境,有沒有掌握他的“教育節(jié)氣”。endprint
多年以來,她給自己一條定律:如果課堂出現問題,應該是沒有愛學生到底,了解學生之徹;課堂出了問題,不要找學生麻煩,一定要找自身原因。她認為,課堂是永無止境的田野。這一不期而遇的頓悟,在浮躁的追問中未能解決的種種問題,往往會在某種特定的寧靜之境中豁然開朗,有時甚至還會產生前所未有的思維視角和原創(chuàng)性發(fā)現。這不正是一個語文教師自身的心靈解放和生命解脫嗎?
朱燕芬認為,每個教師都是學校的一張名片。每一個教師,如何發(fā)展自我,猶如設計一張張富有生命力的“名片”,因為今天的創(chuàng)造就是明天的收獲。2011年朱燕芬被任命為學校副校長,她常說:“雖然現任職務上我是副校長,但終身要做的是一名有思考、能奉獻的發(fā)展型教師?!彼竭^西藏拉薩第一小學、寧夏固原火車頭希望小學、山東德州實驗小學支教,做報告,并被德州實驗小學聘為學術顧問,充分發(fā)揮了骨干教師的帶頭示范作用。
這幾年一路走來,她著實“小有收獲”。她先后獲得全國新教育先進個人、江蘇省和諧教育先進個人、省“333”培養(yǎng)工程對象、常州市學科帶頭人、常州市師德模范、武進區(qū)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
朱燕芬說,課程的豐富多彩才能帶來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站在育人的視角思考語文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如何準確認識語文學科在兒童成長期的獨特價值,為其終身發(fā)展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對學生一生受益而服務?需要重新認識和挖掘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并讓育人價值在追求具體化和清晰化中落地。
2011年9月,朱燕芬?guī)е蝗骸安莞遍_始了“詞語串串燒 生活真奇妙”的小學低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校本化研究之旅。以“識詞”為線索,以地方歷史文化和生活場景為課程內容,借助歷史、文化、人物、故事等的感知、理解、積累、表達,開發(fā)地域性校本課程,喚醒沉睡的文化課程,引入適切的繪本課程,促進聽與讀、讀與說、聽與說,豐富生活經驗,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她說,看到孩子們因這些課程樂此不疲的勁頭,才有了繼續(xù)走下去、走向深入的想法。然而在真正實施中,總覺得自己有點“土八路”的味道,層次上一直得不到飛躍,如何讓自己的課程變得“高大上”?2014年《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群”的建構》在《人民教育》《江蘇教育》上發(fā)表,似乎看見了一絲嶄新的曙光。
朱燕芬說,首先在“讀書節(jié)”基礎上開發(fā)課程,以“演”為中心,以故事和音樂為線索,將表演與音樂、閱讀、美術、讀寫等學習領域相整合,以戲劇表演為媒介豐富和發(fā)展語言、動作、音樂、藝術等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增強每個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豪感,從而實現讀與寫的自然轉化,讀與寫的智慧變身,突破了學科目標的界限,改革學習方式,解決當前知識快速增長、學科互相孤立、課程缺乏彈性和活力的問題,讓兒童在更開放、更活潑的環(huán)境中實現生命成長。
讓幸福傳遞
文化是一片土壤。每所學校的文化總是不可估量地影響著每一位師生。每一個師生都會從這片土壤中吮吸營養(yǎng),發(fā)展成長。8月的一個中午,驕陽似火。朱燕芬剛剛從浙江學習回來,就頭頂烈日,默默地測量書畫長廊的設計尺寸,構思整個畫面的基準色調。忙于基建工作的馬校長回到學校,以為來了什么陌生人,在基建工地有什么企圖?看著她曬紅的臉,馬校長一臉的感動,這條書畫長廊已開工一個多月了,只差最后的裝飾,沒想到她一接到任務就來了,全然不顧剛剛學習后的疲倦,全然不顧這炎炎夏日的滾滾熱浪。
其實,測量、策劃、設計、選材,只是她在學校生活的一個小片段而已。校園文化設計她已做了多年。南校區(qū)搬遷時,她整個暑假泡在學校,頂著灰塵揚土,與工程人員談設計,浸透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教師博物館、學生博物館、新教育實驗室、微笑墻、海粟館、榮譽墻、藝術長廊;畫冊《湖小教育集團的簡介》《秀——湖小藝術》《這里走出一品平民》,別具一格的設計和靈動的藝術魅力,讓每次來湖小參觀學習的專家為之驚嘆。
這樣的工作需要比別人走更多的路,花更多的時間,但能把自己的激情融入教育之中,感動更多的人。為了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朱燕芬參加南京藝術學院的美術大專班,還成為江蘇省攝影家協會、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會員。為了提高審美修養(yǎng),她涉獵書畫、篆刻,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同時還繼續(xù)進修,取得碩士學位。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輝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