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林
我們選擇“社會治理”這個議題,是考慮到社會治理問題最貼近群眾,直接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是億萬百姓的發(fā)展之基、安居之本。從大局來講,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步驟。
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說,是要為建設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開通道路。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經濟高速發(fā)展,同時也積累了許多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fā)展環(huán)境,是中國社會當前最急迫解決的問題。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被學界稱為中國要實現的“第五個現代化”,可見其深遠意義。同時也說明我們現存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相對落后,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政治經濟文化需求。社會組織系統(tǒng)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根基,從社會現狀來看,面臨的問題錯綜復雜、積重難返,從發(fā)展來看,社會治理的意義可能更為深遠。
良好的國家和社會治理,制度是決定性的,但治理者的素質也至關重要。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首先要治理好干部隊伍,治理官員。從一定意義上講,官員的政治文化水平就是政府的治理水平,官員的道德高度就是社會的道德高度。
值得我們高度警惕的是,封建主義流毒在現實中還大量存在,侵蝕著社會的機體,這些年來在一些領域和地方官本位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脫離群眾的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消極腐敗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嚴峻復雜。三中全會《決定》把“破除官本位觀念”列為改革的重要任務,確是任重而道遠。
很多學者都談到,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需要從治理方式到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融入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軌道,只有在法治社會里,人們的基本權利才能得到保障,公平正義才能得以實現,社會公眾才能過上一種有尊嚴的生活。
實是求是,是我們一切工作的立身之本。實是求是,首先要正視現實。如果我們不敢面對現實,不認真研究我們所遇到的現實社會問題,那么我們在理論上調唱得再高,口號再動聽,也難以真正深入人心,取得改革的實效。廣大群眾盼望著各級政府切實改進作風,解決社會生活中一個個突出的實際問題。行動最有說服力。惟有制定出針對時弊,符合社會發(fā)展現狀的改革措施,建立平衡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訴求的機制和規(guī)則,一步步落實,才能恢復人民對公正和倫理道德的信心,找到前行的路徑和方向感。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我們討論問題,不僅僅是對危機、挑戰(zhàn)和問題的應對,更是對長遠目標的追求,才有可能深思熟慮地設計我們的發(fā)展道路和藍圖。
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面對未來,要破解發(fā)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zhàn),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也是與會學者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