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內容摘要: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的開展,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港澳地區(qū)流通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人民幣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替代作用不斷增強。本文基于貨幣服務生產函數(shù)理論,選取香港和澳門2004年11月至2013年10月的月度數(shù)據(jù),采用固定效應變截距面板數(shù)據(jù)實證分析人民幣對港幣和澳門元的貨幣替代彈性。結果表明,人民幣在港澳地區(qū)具有正的貨幣替代彈性,人民幣能提供與港幣和澳門元相似的貨幣服務。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快人民幣周邊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 貨幣替代彈性 貨幣服務生產函數(shù)理論 面板數(shù)據(jù)
在經歷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世界主要國家的貨幣危機繼續(xù)深化,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加劇了美元貶值的預期、歐洲主權國家的債務危機使歐元呈現(xiàn)脆弱態(tài)勢,世界各國都有變革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的訴求,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成為關注的熱點。2009年7月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使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雙邊貿易人民幣結算由市場自發(fā)推動轉向政府政策支持,使得貿易結算由邊境貿易擴展到一般貿易。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獲得廣泛的流通,人民幣周邊化取得較大的進展,人民幣替代美元將成為長期發(fā)展的趨勢。本文擬借鑒貨幣替代的相關理論,探討在人民幣周邊化中的貨幣替代問題,這對于了解人民幣國際化的階段性特征,制定更好的人民幣國際化實現(xiàn)路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貨幣替代問題文獻綜述
對于貨幣替代的界定,國內外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在此本文擬采用姜波克(1999)給出的定義:貨幣替代是指國外貨幣在本國境內替代本國貨幣充當價值標準、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價值儲藏等職能的一種現(xiàn)象。
國外學者以開放經濟條件下的貨幣需求理論為基礎來對貨幣替代機制進行研究,形成了四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美國的Marc A. Miles教授在1978年提出了“貨幣服務的生產函數(shù)理論”,該理論注重持幣給經濟主體帶來服務的大小,強調貨幣的綜合效用。Michael D. Bordo與Ehsan U.Choudhri(1982)利用貨幣需求的交易動機解釋貨幣替代現(xiàn)象從而提出了“貨幣需求的邊際效用理論”,該理論注重貨幣的交易性功能,一國居民持有本幣和外幣都是為了滿足交易與支付的需要。David T. King、Bluford H.Putnam、D.Sykes Wilford(1978)提出的“貨幣需求的資產組合理論”,該理論強調根據(jù)不同資產的收益和風險來調整其所持有的本外幣的比例。加拿大學者Stephen S.Poloz于1986提出了“貨幣的預防需求理論”,強調注重經濟主體持幣的預防性動機。以上理論通過構建模型對貨幣替代的機制進行了分析與說明,為我們開展后續(xù)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邊境貿易發(fā)展歷史久遠,不少學者對人民幣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替代進行了較早的研究,李(2002)認為在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境內的人民幣流通主要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伴隨著旅游業(yè)而產生的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使用;第二種是隨著邊境貿易而產生的人民幣流通;第三種是發(fā)生在中國港澳臺地區(qū)的人民幣流通。曹紅輝(2006)認為當前人民幣流通領域主要集中在中國港澳和一些東南亞國家,主要充當邊境貿易和跨境勞務收支的計價結算貨幣。梅新育(2008)認為越南的高通脹率引起以搶購外幣、黃金、增持人民幣為標志的貨幣替代,對于中國是一個“人民幣化”的好機遇。鐘若愚、楊玲麗(2010)基于港幣需求函數(shù)的貨幣替代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得出澳門的港幣需求將會隨著澳門與內地之間經貿關系逐漸被人民幣的替代而減弱。還有部分學者針對人民幣與港幣的貨幣替代問題進行了研究,楊帆(1998)、尹亞紅(2009;2010)認為人民幣對港幣替代的積極作用有:帶來鑄幣稅、降低交易成本、緩解貨幣錯配,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巴曙松(2004),陳浪云、許曉云(2007),尹亞紅(2009)則分析了人民幣對港幣替代的消極作用:人民幣在香港流通規(guī)模的擴大可能會對利率管制和外匯管制形成一定的沖擊,會影響內地對于貨幣供給量與信貸規(guī)模的控制能力,削弱內地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現(xiàn)有的文獻大多對人民幣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貨幣的貨幣替代進行了理論層面的分析,且分析的重點是人民幣對港幣的替代問題。在人民幣周邊化的背景下對人民幣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替代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更是比較缺乏。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研究多基于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采用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的比較少。2009年7月中國開始進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的試點,境外試點地區(qū)最初確定為中國港澳與東盟地區(qū),考慮到港澳地區(qū)是境外人民幣流通的主要地區(qū),因此,本文擬借鑒Marc A. Miles的貨幣服務生產函數(shù)理論,以香港和澳門為樣本,通過構建面板數(shù)據(jù)模型來探討人民幣周邊化中的貨幣替代彈性及影響因素,為人民幣周邊化甚至是區(qū)域化提供政策建議。
模型設定
假設貨幣服務的生產函數(shù)是連續(xù)的、具有固定替代彈性的生產函數(shù)(CES函數(shù)),假定購買力平價成立;所有的貨幣都是借入的,持幣的借款利率即為機會成本;經濟主體在給定的資產選擇下只愿意持有M 數(shù)量的本幣或外幣。通過構建拉格朗日函數(shù)得到貨幣需求函數(shù)表達式:
(1)
其中Md與Mf為本外幣的名義余額持有量,此外假定人民幣為外幣;e 為名義匯率(直接標價法);為替代彈性;a1與a2為本外幣提供貨幣性服務的權重,表示持幣的邊際收益;id表示本幣利率,if為外幣利率,表示持幣的邊際成本;μ為隨機擾動項。如果減持本幣增持外幣,即的值變小,說明出現(xiàn)了貨幣替代;反映兩種貨幣的替代彈性,其值越大,說明替代彈性越高;持有本外幣的邊際效益的比重越接近1,說明兩種貨幣提供的貨幣服務越相似,人們將更多地選擇持有外幣,減少本幣的持有。當此比重等于1時,兩種貨幣之間完全替代。如果將人民幣當作外幣,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當作本幣,則根據(jù)的值的大小就可以判斷出人民幣對周邊貨幣的替代彈性,如果該值比較大,說明人民幣對周邊國家或地區(qū)的貨幣具有較高的替代彈性,反之則說明人民幣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的替代作用不明顯。endprint
人民幣周邊化中的貨幣替代問題實證分析
(一)樣本選擇與數(shù)據(jù)來源
1.樣本選擇。本文要考查在人民幣周邊化進程中人民幣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替代問題??紤]到數(shù)據(jù)的可得性,在此主要將中國香港與澳門地區(qū)作為人民幣周邊化的代表地區(qū),為分析方便,在此將人民幣(CNY)當作外幣,將港幣(HKD)與澳門元(MOP)作為本幣。
2.數(shù)據(jù)來源。鑒于中國人民幣銀行分別于2004年2月和8月同意香港和澳門地區(qū)開展人民幣存款業(yè)務,故所選樣本的數(shù)據(jù)區(qū)間為2004年11月至2013年10月的月度數(shù)據(jù)。
對于本外幣的名義余額持有量的統(tǒng)計,在這里,本幣(港幣、澳門元)的名義余額持有量分別采用香港金管局和澳門金管局公布的M1數(shù)據(jù),外幣(人民幣)采用在香港和澳門地區(qū)的人民幣存款額。匯率e分別采用人民幣與港幣(eH)、人民幣與澳門元的名義匯率(eM)。以港幣與澳門元的三個月定期存款利率作為本國利率,以人民幣三個定期存款利率作為外國利率。相關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經網(wǎng)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香港金管局和澳門金管局網(wǎng)站。
(二)實證分析
1.面板單位根檢驗。在進行回歸分析時為避免出現(xiàn)“偽回歸”,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需對各面板序列的平穩(wěn)性進行檢驗。單位根檢驗一般是先從水平(level)序列開始檢驗起,如果存在單位根,則對該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繼續(xù)檢驗,若仍存在單位根,則進行二階甚至高階差分后檢驗,直至序列平穩(wěn)為止。本文記I(0)為零階單整,I(1)為一階單整,依次類推,I(N)為N階單整。在此,采用三種面板數(shù)據(jù)單位根檢驗方法;相同根情形下的檢驗,LTC檢驗和不同根情形下的檢驗,F(xiàn)isher-ADF檢驗和Fisher-PP檢驗。如果這三種檢驗方法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則認為該面板序列是平穩(wěn)的,反之則是不平穩(wěn)的。檢驗結果如表1、表2所示。由表1和表2的檢驗結果可知,無論是相同單位根檢驗還是不同單位根檢驗得出的結論都是面板原始變量數(shù)據(jù)存在單位根,但是其一階差分序列是穩(wěn)定的,即為一階單整的I(1)。
2.協(xié)整檢驗。由單位根檢驗的結果知所有的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再需考察面板數(shù)據(jù)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即協(xié)整關系。一般面板數(shù)據(jù)協(xié)整檢驗有兩種方法:一是建立在Johansen基礎上的Fisher檢驗,另一種是Engle and Granger二步法檢驗基礎上的Pedroni檢驗和Kao檢驗。本文首先采用Kao檢驗來判斷各變量間是否存在協(xié)整關系,由表3所得到的統(tǒng)計量和相伴概率可知各變量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
3.面板數(shù)據(jù)模型的選擇。面板數(shù)據(jù)模型通常有三種形式:混合估計模型(Pooled Regression Model)、固定效應模型(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隨機效應模型(Random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在面板數(shù)據(jù)模型形式的選擇方法上,經常采用F檢驗決定選用混合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然后用Hausman檢驗確定應該建立隨機效應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經過以上的推斷分析和檢驗,最終確定采用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
4.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回歸結果。使用最小二乘方法對模型進行估計,估計結果如下:
對于香港地區(qū)有:
(2)
對于澳門地區(qū)有:
(3)
(三)實證結果及分析
1.實證結果。由式(2)與(3)的結果,可以計算出持有本外幣的邊際收益的比,其中持有港幣與人民幣的邊際收益比約為0.13932,持有澳門元與人民幣的邊際收益比約為0.28898,說明人民幣能提供與港幣與澳門元相似的貨幣服務。人民幣對港幣和澳門元的替代彈性為0.775573和0.634968。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看好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具有較強的增持人民幣減持本幣的意愿,人民幣具有貨幣替代的潛力。
2.實證結果分析。香港和澳門在人民幣的境外流通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香港能成為境外人民幣的中心,基于以下的原因:首先是香港最早開展人民幣業(yè)務,特別是成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境外試點地區(qū)以后,香港人民幣存款額迅速增加,經營人民幣業(yè)務的認可機構也由2004年的32家增至2013年8月的143家。其次是東南亞等周邊國家的人民幣通過香港“回流”到大陸地區(qū),香港成為境外人民幣現(xiàn)鈔和現(xiàn)匯的離岸中心。2010年新的《清算協(xié)議》的簽訂拓展了潛在人民幣持有者的來源和可以開展的人民幣金融產品種類,多種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產品的推出亦刺激了境外人民幣的持有意愿,增強了人民幣對其它貨幣的替代能力。人民幣在澳門的流通主要是通過博彩消費和澳門對中國大陸地區(qū)的凈進口貿易。加之澳門是繼香港之后較早開展人民幣業(yè)務的地區(qū),并且也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的首批境外試點地區(qū),這為境外人民幣在澳門的流通也提供了條件。
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港澳地區(qū)與中國內地的緊密的經濟聯(lián)系、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都將增強人民幣對港幣與澳門元的替代彈性,人民幣將提供與港幣與澳門元越來越相似的貨幣服務,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將會越來越多的選擇持有人民幣,減持本幣,人民幣對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替代作用將會不斷增強。人民幣周邊化、國際化進程加快。
(二)對策建議
1.以貿易的方式推動人民幣周邊化、區(qū)域化的實現(xiàn)。對外貿易的不斷發(fā)展可以為人民幣計價結算提供實體經濟基礎,目前人民幣幣值比較穩(wěn)定,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有較強烈的持幣動機,要實現(xiàn)人民幣的周邊化區(qū)域化,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境外有一定的人民幣存量。在資本賬戶沒有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境外人民幣供給的重要途徑便是中國通過進口輸出人民幣,雖然中國的貿易狀況總體是順差,但是針對東亞經濟體來說是逆差,這使得通過貿易渠道為東亞國家和地區(qū)提供人民幣供給具有可能性。應積極支持企業(yè)在東亞地區(qū)的貿易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為增強人民幣資金的流動性,還應允許這些地區(qū)的金融機構可以發(fā)放人民幣貸款,發(fā)展同業(yè)拆借市場。endprint
2.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減少因投機產生的貨幣替代。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由于實行的是人民幣漸進升值,市場形成對人民幣升值的單邊預期,致使套利套匯資金大量流動,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基于投機為目的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增多,一旦升值預期減弱,將會對中國的經濟運行產生沖擊。當前應繼續(xù)加大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提高匯率的彈性,消除因投機產生的貨幣替代。
3.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境外人民幣的實際收益水平。提升人民幣實際收益水平有助于強化人們持有人民幣的動機。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可以改善國內外利率水平的差異,提升人民幣實際收益水平,提高境外人民幣的持有動機。
4.根據(jù)境外人民幣資金需求的變化,構建多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境外企業(yè)獲得人民幣資金、進行人民幣投資的地方,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第一個試點,對于人民幣而言是意義重大的。人民幣對港幣的替代性的增強一方面會促進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有助于釋放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增加香港地區(qū)對人民幣的信心;另一方面還會減小內地與香港地區(qū)的通貨膨脹差,使內地的通貨膨脹率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人民幣對港幣的替代得到抑制。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積極謹慎地推進香港地區(qū)人民幣業(yè)務的開展,對中國內地經濟能產生有益的影響。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經貿關系的加強,除繼續(xù)保持香港離岸市場的發(fā)展外,還應加快構建多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開辟新加坡離岸中心的建設,提高周邊國家的人民幣流通的便利性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姜波克等.貨幣替代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Mark A .Miles..Currency Substitution:Some Further Results and Conclusion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1(1)
3.李.論貨幣局、美元化和貨幣替代的制度選擇[J].世界經濟,2002(6)
4.杜朝運,鄭瑜.貨幣替代與兩岸貨幣一體化問題思考[J].亞太經濟,2011(3)
5.鐘若愚,楊玲麗.澳門貨幣替代的實證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7)
6.尹亞紅.人民幣港元一體化研究—基于貨幣替代的視角[J].國際金融研究,2010(9)
7.馮鑫明,卜亞.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貨幣替代與反向貨幣替代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 2012 (6)
8.陶士貴.人民幣對外幣的貨幣反替代問題探討[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7(11)
9.尹亞紅.西方貨幣替代理論研究進展述評[J].理論探討,2011(1)
10.易行健.經濟開放條件下的貨幣需求函數(shù):中國的經驗[J].世界經濟,2006(4)
11.石建勛,易萍,李海英.東亞區(qū)域內人民幣替代彈性的實證分析—基于“貨幣需求資產組合理論”模型的擴展研究[J].經濟經緯,2013(3)
12.林小玲.人民幣替代港幣效應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2005-2013年季度數(shù)據(jù)的ARMA模型[J].海南金融,2013(11)
13.嚴佳佳.人民幣國際化的貨幣替代機制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14.劉元春,栗亮.人民幣對港幣替代性問題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5)
15.任傳東.略論人民幣周邊化、區(qū)域化[J].區(qū)域金融研究,2010(2)endprint
2.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減少因投機產生的貨幣替代。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由于實行的是人民幣漸進升值,市場形成對人民幣升值的單邊預期,致使套利套匯資金大量流動,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基于投機為目的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增多,一旦升值預期減弱,將會對中國的經濟運行產生沖擊。當前應繼續(xù)加大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提高匯率的彈性,消除因投機產生的貨幣替代。
3.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境外人民幣的實際收益水平。提升人民幣實際收益水平有助于強化人們持有人民幣的動機。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可以改善國內外利率水平的差異,提升人民幣實際收益水平,提高境外人民幣的持有動機。
4.根據(jù)境外人民幣資金需求的變化,構建多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境外企業(yè)獲得人民幣資金、進行人民幣投資的地方,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第一個試點,對于人民幣而言是意義重大的。人民幣對港幣的替代性的增強一方面會促進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有助于釋放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增加香港地區(qū)對人民幣的信心;另一方面還會減小內地與香港地區(qū)的通貨膨脹差,使內地的通貨膨脹率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人民幣對港幣的替代得到抑制。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積極謹慎地推進香港地區(qū)人民幣業(yè)務的開展,對中國內地經濟能產生有益的影響。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經貿關系的加強,除繼續(xù)保持香港離岸市場的發(fā)展外,還應加快構建多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開辟新加坡離岸中心的建設,提高周邊國家的人民幣流通的便利性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姜波克等.貨幣替代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Mark A .Miles..Currency Substitution:Some Further Results and Conclusion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1(1)
3.李.論貨幣局、美元化和貨幣替代的制度選擇[J].世界經濟,2002(6)
4.杜朝運,鄭瑜.貨幣替代與兩岸貨幣一體化問題思考[J].亞太經濟,2011(3)
5.鐘若愚,楊玲麗.澳門貨幣替代的實證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7)
6.尹亞紅.人民幣港元一體化研究—基于貨幣替代的視角[J].國際金融研究,2010(9)
7.馮鑫明,卜亞.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貨幣替代與反向貨幣替代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 2012 (6)
8.陶士貴.人民幣對外幣的貨幣反替代問題探討[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7(11)
9.尹亞紅.西方貨幣替代理論研究進展述評[J].理論探討,2011(1)
10.易行健.經濟開放條件下的貨幣需求函數(shù):中國的經驗[J].世界經濟,2006(4)
11.石建勛,易萍,李海英.東亞區(qū)域內人民幣替代彈性的實證分析—基于“貨幣需求資產組合理論”模型的擴展研究[J].經濟經緯,2013(3)
12.林小玲.人民幣替代港幣效應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2005-2013年季度數(shù)據(jù)的ARMA模型[J].海南金融,2013(11)
13.嚴佳佳.人民幣國際化的貨幣替代機制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14.劉元春,栗亮.人民幣對港幣替代性問題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5)
15.任傳東.略論人民幣周邊化、區(qū)域化[J].區(qū)域金融研究,2010(2)endprint
2.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減少因投機產生的貨幣替代。自2005年7月21日我國進行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由于實行的是人民幣漸進升值,市場形成對人民幣升值的單邊預期,致使套利套匯資金大量流動,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基于投機為目的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增多,一旦升值預期減弱,將會對中國的經濟運行產生沖擊。當前應繼續(xù)加大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提高匯率的彈性,消除因投機產生的貨幣替代。
3.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境外人民幣的實際收益水平。提升人民幣實際收益水平有助于強化人們持有人民幣的動機。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可以改善國內外利率水平的差異,提升人民幣實際收益水平,提高境外人民幣的持有動機。
4.根據(jù)境外人民幣資金需求的變化,構建多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境外企業(yè)獲得人民幣資金、進行人民幣投資的地方,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第一個試點,對于人民幣而言是意義重大的。人民幣對港幣的替代性的增強一方面會促進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有助于釋放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增加香港地區(qū)對人民幣的信心;另一方面還會減小內地與香港地區(qū)的通貨膨脹差,使內地的通貨膨脹率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人民幣對港幣的替代得到抑制。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積極謹慎地推進香港地區(qū)人民幣業(yè)務的開展,對中國內地經濟能產生有益的影響。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經貿關系的加強,除繼續(xù)保持香港離岸市場的發(fā)展外,還應加快構建多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開辟新加坡離岸中心的建設,提高周邊國家的人民幣流通的便利性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姜波克等.貨幣替代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Mark A .Miles..Currency Substitution:Some Further Results and Conclusion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1(1)
3.李.論貨幣局、美元化和貨幣替代的制度選擇[J].世界經濟,2002(6)
4.杜朝運,鄭瑜.貨幣替代與兩岸貨幣一體化問題思考[J].亞太經濟,2011(3)
5.鐘若愚,楊玲麗.澳門貨幣替代的實證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7)
6.尹亞紅.人民幣港元一體化研究—基于貨幣替代的視角[J].國際金融研究,2010(9)
7.馮鑫明,卜亞.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貨幣替代與反向貨幣替代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 2012 (6)
8.陶士貴.人民幣對外幣的貨幣反替代問題探討[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7(11)
9.尹亞紅.西方貨幣替代理論研究進展述評[J].理論探討,2011(1)
10.易行健.經濟開放條件下的貨幣需求函數(shù):中國的經驗[J].世界經濟,2006(4)
11.石建勛,易萍,李海英.東亞區(qū)域內人民幣替代彈性的實證分析—基于“貨幣需求資產組合理論”模型的擴展研究[J].經濟經緯,2013(3)
12.林小玲.人民幣替代港幣效應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2005-2013年季度數(shù)據(jù)的ARMA模型[J].海南金融,2013(11)
13.嚴佳佳.人民幣國際化的貨幣替代機制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14.劉元春,栗亮.人民幣對港幣替代性問題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5)
15.任傳東.略論人民幣周邊化、區(qū)域化[J].區(qū)域金融研究,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