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 / 朱亮韜 圖 / 熊宇
敲鐘人
本刊特約撰稿 / 朱亮韜 圖 / 熊宇
1“文革”時的信件 樊建川的父親早年加入過閻錫山將軍的隊伍,“文革”時因此被關在牛棚。那時,樊建川的任務是收集街上的小報、傳單,拿去給父親看,從而掌握最新的政治動向。也是從這個時候起,他萌發(fā)了收藏的念頭。
樊建川現(xiàn)在每天會在辦公室讀這些從各地淘來的“文革”時期的文字資料。他理解人類的遺忘本能,“啥子事情都背負著走,太累了”,但對一些歷史,他倔強地選擇不去忘記,籌建博物館也是“想給人們敲響警鐘”。
2 幼兒園時的成績單 孩子們開玩笑喜歡裝別人爸爸占便宜,所以樊建川摳掉了這張成績單上寫有父親名字的部分。這張不敢拿給父親看的成績單誤打誤撞成了他最早收藏的物件。
3 勛章 1975年在宜賓插隊的樊建川通過吹笛子、拉二胡、唱歌打動了前來招兵的首長,終于擺脫了有上頓沒下頓的下鄉(xiāng)生活。在內蒙古當兵的兩年多里,他因為文藝才能立了三等功。
4 高考準考證 1979年,樊建川在內蒙古參加高考,最終如愿進入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政治經濟系。
5 人大代表證 1991年,時任宜賓市副市長的樊建川被選為宜賓市人大代表。兩年后,他辭去了公職。一方面當時公務員每月兩百多的工資,不夠支撐他搞收藏,另一方面他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官,“我是那種比較喜歡自由的人?!? 單元樓牌 辭去公職后,樊建川和妻子下海從商,最初租住在成都市青羊區(qū)金馬街一棟委員會內八單元三樓9號。后來和幾個朋友一起成立了房地產公司—建川集團,支撐他搞收藏的財富由此積累。
7 槍 毛澤東的保衛(wèi)人員秦傳厚用過的手槍,已經無法發(fā)射了。今年9月份,秦傳厚的兒子捐贈給了建川博物館。
8 手鏈 當年支援中國抗戰(zhàn)的一位美軍中校掉落的。十幾年前,樊建川花5000元在騰沖買的,手鏈上刻有這位中校的名字。據(jù)他了解,這位中校當時并未犧牲,后來升為美軍中將,現(xiàn)已去世。
樊建川之前好幾年一直戴著這條手鏈,不過最近,他不戴了。上個月文物專家來鑒定過,“說這是三級文物,怕戴壞咯。”博物館現(xiàn)有165件套(單件404件)國家一級文物。
9 書法器具 樊建川愛寫書法,一萬元一幅的書法作品已經賣出130幅,所得全部用于養(yǎng)館。
10 軍用毛毯 圖片背景。1938年,羅瑞卿打了個勝仗,從日軍軍官那兒繳獲而來,后一直使用。2010年,羅瑞卿的兒子羅箭將其捐給樊建川博物館。
11 繪畫 外孫女畫的。她今年5歲,成天在博物館轉悠,現(xiàn)在已經會給人講解了。“她會說這個物件是美軍的,問她啥是美軍她就不曉得咯。”
樊建川
1957年生于四川,2005年創(chuàng)建了建川博物館。博物館大門口刻著:“為了和平收藏戰(zhàn)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分別對應抗戰(zhàn)、紅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系列,館中共有800多萬件藏品。2008年因為收藏了溫家寶喝過一半的礦泉水瓶,范美忠(因為地震時先跑出教室被網民起名“范跑跑”)老師地震時戴的眼鏡,和被困多日最終脫險的“豬堅強”而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