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被大力提倡的今天,思想道德教育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核心,以德立教,以善育人成為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教育和行為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德育善行教學工作需要在小學階段迫切執(zhí)行?,F(xiàn)階段,學校整體師生的品德素養(yǎng)和善舉行為與理想目標尚有距離,如何以德行凈化小學生心靈,用善舉豐富小學生生活,正是亟待去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素質教育;道德教育;教學工作
道德教育是一項歷時長久、不斷更新的工作,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從基礎抓起,從小學抓起,注重學生的內外兼修,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弘揚社會道德風尚貢獻一分力量。小學階段的道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工程,不是簡單的外在約束,明令禁止地能做或者不能做,而是要讓學生從道德的高度認識到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只有將道德理念內塑于心,才能將善意舉動外化于行。以德教書,就是將德育工作作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德育為素質教育、實踐教學的立足點,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能有更長足的發(fā)展。以善育人就是將善行廣泛傳播,用積極的行動感染人、帶動人,讓學生真正成為可以為社會盡力的人。
一、現(xiàn)在的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尚有偏差
現(xiàn)在的德育工作有輕德育、重智育的現(xiàn)象。小學生雖然具有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但是對于授課的教師來說,往往不能給予學生精神上的共鳴,因而教學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
觀,教師對這一課程也只是紙上談兵,泛泛而教之,他們更注重的是其他主要學科成績的高低,忽略了道德的培養(yǎng)。
部分教師自身道德規(guī)范疏于踐行,缺乏以身作則的代表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真正體現(xiàn)為人師表應有的道德素養(yǎng),認為道
德建設與己無關,這導致道德變成了教師口中理論性的道德,教師自身不尊老愛幼、不節(jié)約環(huán)保等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的變化。在小學階段,學生生活經(jīng)驗多來自效仿學習,教師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學生道德的養(yǎng)成。
德育工作往往沒有真正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F(xiàn)階段,道德教育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和道德偏差,書本中的善行成為生活中的一紙空談。我們不能將道德教育簡單地書本化、理論化,知識灌輸一樣的教育是難以在生活中起到實際效益的。如,一個在環(huán)保倡議書上簽字的學生,在生活中卻隨意踐踏草坪、亂丟雜物;一個在課堂上對雷鋒精神侃侃而談的學生,私下卻連幫自己父母做家務的實踐也沒有……這些現(xiàn)象說明,德育工作與善行教育在很長時間內仍是小學教學關注的重心。
二、將德育教育善行教育開展,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德
1.將德育教學開展計入教師考核標準,以師德影響學生品德
教育教學中需要緊抓德育工作,以德為本善為先,教師以德育為教書根本,用德育傳授真知,將善念存于心間,用善行豐富生活。將道德教育納入教師能力考核,是對教師以身作則,全面教學的有力監(jiān)督。作為教師,要有耐心有愛心,同時有恒心,對自身道德層次不斷提高才能做到“身正為范”,從生活細微處做起,引導學生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的養(yǎng)成。
2.注重德育教學活動的不斷豐富開展,用實踐塑造學生品德
小學教育教學的開展,要明確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地位,注重思想品德課上的教學方式,不能以本為綱,搞本本主義,而是以德育為主,將善行常駐,運用豐富的實踐活動,進行學生道德教育。如,運用廣播、合唱等形式歌唱愛國精神;舉辦拔河、廣播體操等集體活動,培養(yǎng)集體精神、團隊精神;開展植樹活動和手工展覽,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和科技頭腦。有益的活動項目,對小學生培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具有推動作用,有利于學生將善行的舉動充實生活,將自身的發(fā)展不斷貢獻到社會中去。
3.實施獎勵表彰的機制記錄善舉善行,借先進提升學生品德
由于小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因而德育教學中不應對學生犯的錯誤進行“圍追堵截”,這只能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束縛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在德育教學工作中,榜樣的作用和激勵的措施在目前看來還是立竿見影的。良舉善行不可能每天發(fā)生,也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以高尚品德標榜,但是對已經(jīng)發(fā)生或正發(fā)生的善行需要教師具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不因微不足道而懶于表彰,對學生良好的行為和道德表現(xiàn)應當及時予以鼓勵或表彰,這樣不僅使受表揚者信心倍增,
也能以個人品德促進社會公德,督促每一個學生自求上進,自我約束,達到優(yōu)秀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
真正的品德教育和善行教育是實現(xiàn)教學的“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治國理論,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用在教育領域,要求教師和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賴孩子的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Γ吹兰业淖曰芰Γ?,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試、去學習、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甚至去破壞,哪怕他會失敗、會犯錯誤也不要緊,因為他會從這些失敗和錯誤中學到很多東西,教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并做必要的輔助工作。學生自覺增加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同時,沿著教師的“善”的行為前進,自我約束,不斷進步。一批具有高素質、高品德、多善行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帶動學校整體素質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小到校園,大到整個社會,需要用良好的品德塑造人,用善意的言行感染人,在思想的層面約束人,從生活細微處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產(chǎn)生服務于社會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赫清.納德育教育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之中[J].價值工程,2012(01).
[2]禹之松.用德育豐潤學生生命底色[J].湖北教育:綜合資訊,2011(07).
作者簡介:根秋扎西,男,1971年2月出生,大專,就職于四川省德格縣城關小學,研究方向:小學生道德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