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備對英語初步的讀、寫、聽、說等能力,從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提高學生的英語語篇閱讀能力對于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英語;整體性教學;能力
語篇教學指的是在語境中教學生學習單詞以及語法結構,是以語篇為基礎的整體性的語言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將單詞融入整個句子中,展現(xiàn)給學生完整的語言概念,給學生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語境,讓他們在語境中感受運用語言,然后逐步理解語篇,從而掌握語篇知識。這種模式要求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感知并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理解語言從而操作語言。因此,小學英語語篇整體性教學模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并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聽、說、讀、寫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牛津小學英語其語篇的整體性教學模式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語篇內(nèi)容,對語篇做到正確理解和流暢閱讀,能夠根據(jù)對話進行基本的表演交流。在教學中,學生要學會把語篇里的知識和語言功能通過對話和情景表現(xiàn)出來,教師要準備一個pre-listening
和pre-reading的過程,將這一過程作為鋪墊,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語篇知識。
教師在語篇知識講解中,要把握知識結構,不僅要對單獨的句子和詞匯進行練習講解,還要把這些內(nèi)容融入整體情境中,聯(lián)系上下文,把它轉化成技能來提升學生對情境中的語篇知識理解度,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二、為教授的知識和語言信息做好鋪墊
在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英語語篇的整體性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自身特點向學生教授語言知識和信息。在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拓展其知識面。同時,教師要熟練地把握課時結構,給學生做好知識鋪墊,達到語篇的整體性教學目的。
教師在語言知識和信息教學中,要把握教材的整體性,才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并理解知識。
三、設置問題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牛津小學英語的學習中,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解答,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確保了英語教學的順利完成,從而提升了英語教學質(zhì)量。問題的設置要合理,不僅要讓教師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促進師生間的交流,提升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結合語篇內(nèi)容,細節(jié)問題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語篇,概括性問題引導學生把握語篇整體性。從整體到細節(jié),讓學生對課文更有感情,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融入學習中。
四、加強課后練習,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語篇性整體教學模式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語篇知識,能夠聽、說、讀、寫英語,教師在課堂之外也要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口語的練習和表演,教師應在課后為學生布置適量的練習作業(yè),鞏固學生的語言運用基礎。
小學英語語篇性整體教學模式,依托教材,創(chuàng)設情境。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這種教材模式不能單靠教師,學生和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協(xié)調(diào),才能讓這種模式落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黃誠廣.新課標背景下中學英語互動型教學模式探究[G].科教導報,2012(05).
作者簡介:張文娟,女,1986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靖江市東興鎮(zhèn)惠豐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