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堯,張豐華,楊林,姜紅明,李曉明
(西安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西安 710119)
作為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技術,觸摸屏已廣泛應用于工業(yè)、醫(yī)療、通信、娛樂、教育等領域。利用觸摸屏技術,用戶只需在顯示屏上進行點擊,就能進行各種操作,從而使人機交互更為直接和便捷。2009 年全球觸摸屏的出貨量已經達到6.07 億片,相比2008 年上漲了44%,2009 年全球觸摸屏市場的年收入為43 億美元,預計到2016 年將達到140 億美元。可見觸摸屏未來的發(fā)展前景十分誘人[1-2]。目前,市場上大量使用的觸摸屏以電阻式和電容式觸摸屏居多,此外還有紅外式、聲波式和光學式等形式的觸摸屏[3]。
觸摸屏大量應用于電子設備后,觸覺感受作為提升用戶體驗的有效途徑,也逐漸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觸感反饋(Haptics)是指用戶在對設備進行觸摸操作時,設備針對觸摸操作給出的能讓人體感知的反饋[4-5]。目前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主要使用偏心轉子馬達產生振動效果,以滿足觸摸操作的觸感反饋。然而當設備體積、重量增大時,一般振動馬達產生的振動效果難以使操作者明顯感知,而功率高、體積大的振動馬達又會帶來重量、噪音、功耗等一系列問題,因而必須從機理上對觸摸屏的振動反饋進行研究,以指導觸摸屏系統(tǒng)觸感反饋功能的設計。
在手機等較小的顯示設備上,振動馬達產生的激勵可驅動設備整體振動產生觸感,觸摸屏及其它部件與設備外殼剛性連接,振動馬達可安裝在設備內任一剛性部件上。然而當設備體積、重量增大時,如在車站購票機、查詢機等非手持設備上,依靠振動馬達驅動設備整體振動并不現(xiàn)實。一種方法是將觸摸屏振動與設備隔離開,這樣可以較小的驅動功率實現(xiàn)觸感的反饋,實現(xiàn)起來也較為容易。上述的觸摸屏振動系統(tǒng)如圖1 所示,觸摸屏由軟墊夾持固定在框體上,振動馬達產生激勵,觸摸屏在振動馬達激勵下進行強迫振動,設備其它部分相對觸摸屏保持靜止。在振動力學理論中,上述觸摸屏振動系統(tǒng)可由整體到部分分離成離散模型和連續(xù)模型[6]兩種振動模型來進行分析。離散模型是由集中參數元件組成的,基本的集中參數元件有三種:質量、彈簧和阻尼器,質量模型只具有慣性,彈簧模型只具有彈性,阻尼器模型既無慣性也無彈性,是一個耗能元件,在有相對運動時產生阻力;連續(xù)模型是由彈性體元件組成的,典型的彈性體元件有桿、梁、軸、板等,彈性體由無數質點組成,各個質點之間可以發(fā)生微小位移。
圖1 觸摸屏振動系統(tǒng)
首先考慮由觸摸屏、軟墊和框體三部分構成的振動系統(tǒng)??蓪⒂|摸屏簡化為質量,軟墊簡化為彈簧和阻尼。這樣,觸摸屏振動系統(tǒng)可簡化為如圖2 所示的離散模型。
同時,考慮到觸摸屏具有一定彈性,振動時觸摸屏上各點在振動時位移并不始終相同,實際振動時觸摸屏應為如圖3 所示的彈性體薄板。因此,完整的觸摸屏振動系統(tǒng)應是離散模型和連續(xù)模型的結合,觸摸屏既在軟墊夾持整體下上下振動,同時觸摸屏本身也發(fā)生著彈性體振動。然而,同時考慮這兩種模型會使分析過程過于復雜甚至是無法完成的,為了便于研究這一振動系統(tǒng),本文先對觸摸屏振動系統(tǒng)整體振動情況進行分析,然后再對觸摸屏本身的彈性振動進行研究。
圖2 離散模型
圖3 連續(xù)模型
觸摸屏振動的激勵一般由旋轉式偏心馬達產生,偏心馬達與觸摸屏構成的振動系統(tǒng)如圖4 所示,k/2、c/2 分別為一側軟墊的剛度系數和阻尼系數,m為觸摸屏與振動馬達的總質量;m1為振動馬達偏心轉子質量;e為偏心轉子偏心距;ω為轉子轉動角速度。由于觸摸屏的振動主要垂直于觸摸屏,可忽略偏心馬達在其它方向上產生的力,僅考慮垂直于觸摸屏方向的力。此時,其產生的激勵可由下式計算[6]:F=m1eω2sin(ωt)。
對于質量m 有如下微分方程成立:
圖4 偏心馬達振動系統(tǒng)
該方程的通解為:x=Xsin(ωt-ψ)。
電阻式、電容式觸摸屏主要以有機玻璃(PMMA)或塑料(PET)作為基體制作而成,其力學特性主要由基體材料決定,上述材料的力學特性如表1 所示。
如前所述,偏心馬達產生的振動激勵可由下式計算:
表1 材料參數
式中:m1為偏心質量;e為偏心距;ω為轉子角速度。本文采用的振動馬達偏心質量m1=0.2g,偏心距e=1mm。
由之前的分析可知,觸摸屏與軟墊接觸部位振動幅值較小,仿真中可認為觸摸屏四周邊緣固定,對觸摸屏四周與軟墊接觸區(qū)域施加固定邊界條件。首先進行觸摸屏模態(tài)仿真分析,仿真計算所得觸摸屏前4階固有頻率值見表2,相應的振型見圖5。然后,根據前面的偏心馬達激勵公式計算出振動激勵,對觸摸屏進行頻響特性分析,在前4階固有頻率時的振型見圖6。
表2 前4階固有頻率
圖5 觸摸屏前4階振型
圖6 觸摸屏頻響
為了檢驗理論模型和仿真分析的正確性,對觸摸屏振動情況進行了實驗檢測。分別調整偏心馬達轉速至仿真所得的前4階固有頻率,對觸摸屏幾何中心點振幅進行測量,測得的振幅見表3。對比仿真結果與實驗結果可知,仿真結果基本與實驗結果吻合,在第1階固有頻率上觸摸屏中心點振幅較大;在第2階、第3階固有頻率上,由于最大位移并未分布在中心點,故此時中心點振幅較小;在第4階固有頻率上,中心點振幅最大。
表3 觸摸屏中心點振幅
本文首先對觸摸屏振動反饋系統(tǒng)進行了分析,建立觸摸屏整體振動特性理論模型,計算了觸摸屏整體振動幅值。結果說明,觸摸屏整體振動幅值較小,可以認為其四周邊界固定,據此對觸摸屏的振動模態(tài)進行了仿真分析,最后對觸摸屏振動系統(tǒng)進行了實驗檢測??芍?)本文中觸摸屏振動主要是彈性振動,軟墊對于觸摸屏僅起到夾持固定作用,若要增大觸摸屏整體振動幅度,應按以下進行設計:增大偏心馬達偏心質量m1、增大偏心馬達偏心距e、減小觸摸屏振動系統(tǒng)總質量m 以及降低軟墊固有頻率p 和阻尼比ζ 值。2)在偏心馬達的激勵下,觸摸屏彈性振動最大振幅隨著馬達轉速增加而增大,但振幅的分布并不均勻,這會對觸感的感知造成一定影響,在設計中應綜合考慮觸摸屏振型和最大振幅,選擇合適的偏心馬達轉速。
[1]PHILIPP H.不斷發(fā)展的觸控技術[J].世界電子元器件,2008(4):22-26.
[2]吳非.觸摸屏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價值工程,2011,30(16):168.
[3]呂明,呂延.觸摸屏的技術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及市場前景[J].機床電器,2012(3):4-7.
[4]崔洋,包鋼,王祖溫.虛擬現(xiàn)實技術中力/觸覺反饋的研究現(xiàn)狀[J].機床與液壓,2008,36(7):1-4.
[5]吳兆卿,饒培倫.觸覺交互——一種新興的交互技術[J].人類工效學,2006,12(1):57-65.
[6]季文美,方同,陳松淇.機械振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2-6.
[7]沈金平,柳瑞峰.隔振器橡膠材料硬度對其固有頻率影響的研究[J].機電設備,2001(2):41-43.
[8]《中國航空材料手冊》編委會.中國航空材料手冊[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