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黃蔚
在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背景下,以問卷的形式對上海XX獨立學院32位英語教師和229名學生就學術英語改革進行了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顯示,該校師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滿意度不高;學生的學術英語期望較高但英語能力欠缺,無法滿足專業(yè)學習期望和要求;大多數(shù)師生認為開展學術英語教學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需求分析 學習期望 學習能力 學術英語
《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參考框架(試行)》指出,學術英語是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具有幫助大學生從高中通用英語過渡到大學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的不可或缺的橋梁作用。學術英語(EAP)可細分為專門學術英語(ESAP) 和通用學術英語(EGAP)兩種。通用學術英語(簡稱學術英語)是指根據(jù)學生需求,結合各學科英語中共性的東西進行的英語教學,即“培養(yǎng)學生在專業(yè)學習和研究中所需要的學術英語口語交流和學術英語書面交流能力,如如何用英語聽講座、查找文獻、撰寫論文和參加國際會議等”(蔡基剛,2012)。為此,本文從需求分析入手,以問卷的形式對學院32位英語教師和229名學生就學術英語教學改革進行了調(diào)查。
1文獻綜述
Richards J.等學者認為,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就是了解語言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需求,并根據(jù)不同的需求迫切度來安排學習需求的過程。Hutchinson 和Waters認為,需求分析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語言教學的前提條件”,并將需求分為目標需求(target needs)和學習需求(learning needs)兩類。Tarone 和Yule在闡述需求分析的性質(zhì)時,特別強調(diào)了其“高度本地化”的本質(zhì)特征,因而在進行需求分析時必須考慮特定環(huán)境下的特定對象。在國內(nèi)外語教學背景下,需要進行分析的需求主要包括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兩大類。社會需求主要是指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學習者外語能力的需求;個人需求主要指學習者當前的實際水平與其希望達到的水平間的距離。
目前,蔡基剛等學者對于學術英語的社會需求分析比較深入,但對于學習者的個人需求分析則是基于復旦、財大等國內(nèi)一流大學的學生,其學生英語水平與民辦高校學生不可同日而語。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借鑒蔡基剛的研究方法調(diào)查上海XX獨立學院開展學術英語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筆者設計了兩份問卷:一份用來收集教師方面的信息,另一份用來收集學生方面的信息。量表設計主要參考了蔡基剛著作中的調(diào)查問卷,采用Likert五級量表,1、2、3、4、5分別代表被調(diào)查者“完全不同意”“不同意”“說不清”“同意”“完全同意”題項所陳述的情況。通過SPSS17.0統(tǒng)計分析,學生問卷信度值為0.811,各維度累計解釋學術英語需求62%的變異;教師問卷信度值為0.854,各維度累計解釋學術英語需求66%的變異。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兩份問卷均達到較高的信度標準,結構效度良好。
2.2研究對象
本問卷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學生受訪者為該校英語水平較高且學習完一學期大學英語的學生,發(fā)放問卷227份,收回有效問卷219 份(有效率為96%)。教師受訪者為該學院從事大學英語教學(22位)及全英語教學(10位)的任課教師,收回有效問卷32份(有效率為100%)。
2.3研究問題和內(nèi)容
該學院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擬在受訪學生中開設學術英語相關課程。因此,本次調(diào)查所設定的問題是:
(1)該校師生對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滿意度如何?
(2)就學術英語而言,學生的學習期望是什么?教師的教學期望是什么?
(3)學生目前欠缺哪些英語能力?
(4)師生對學術英語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什么看法?
3結果和討論
為了便于統(tǒng)計,兩份問卷僅在題項表述上進行了適當修改,如教師問卷題項前增加了“據(jù)我觀察”等。此外,教師問卷增加了對于開展學術英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調(diào)查。
3.1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滿意度
“我對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滿意”(57%)(文中比例數(shù)據(jù)均排除“說不清”,僅統(tǒng)計“(完全)同意”或“(完全)不同意”“我認為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重復中小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36%)和“我對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基本滿意(56%),三項均值為3.6。這一結果基本能反映出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態(tài)度,與他們上課時的積極程度也基本吻合。
教師對“我對我校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滿意”“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重復中小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態(tài)度比較含糊,均值為3,對于“我對我校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滿意”的均值僅為2.8,滿意度略低于學生(兩項均值均為3.5),而認為“大學英語的定位應是:培養(yǎng)大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和研究的語言能力”的卻占63%,均值為3.8。這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傳統(tǒng)的以傳授語言知識點為主的大學英語教學已無法滿足教師的教學需求。
3.2對學術英語期望
盡管學生學習英語的最主要目的是“為專業(yè)課程學習服務”的僅有10%,但是從“學習期望”(由七項有關學術英語所強調(diào)的語言技能的分值計算得出)的調(diào)查結果(均值為3.8)可以看出他們對學術英語的學習需求較為強烈,按需求強弱依次為:75%“希望英語課程能加強對學生較高思維能力(如分析、歸納、創(chuàng)新等)的訓練”(4.0)(題項后數(shù)字為均值,下同)、71%“希望聽懂國外專家學者的講座或課程”(4.0)、71%“希望掌握用英語查找和閱讀專業(yè)文獻的能力”(3.9)、70%“希望能用英語陳述和演示個人觀點或成果”(3.9)、 59%“希望了解寫作中規(guī)避學術剽竊的各種策略和方法”(3.7)、57%“希望在研討會上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3.6)和48%“希望能用英語撰寫論文摘要或?qū)W期小論文”(3.4)。這一結果表明,該校多數(shù)學生對于當前學術英語需求較高,說明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英語的工具作用,希望自己所學的大學英語能“學以致用”,這符合當今社會需求,將為開展學術英語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endprint
“教學期望”的均值為4.1,說明教師對學術英語教學的期望較高。教師認為學生應該掌握的英語能力依次為“用英語查找和閱讀專業(yè)文獻的能力”(均值4.7)、“加強對學生較高思維能力(如分析、歸納、創(chuàng)新等)的訓練”(4.4)、“了解寫作中規(guī)避學術剽竊的各種策略和方法”(4.4)、“用英語陳述和演示個人觀點或成果”(4.2)、“聽懂國外專家學者的講座或課程”(3.8)、“用英語撰寫論文摘要或?qū)W期小論文”(3.8)、“在研討會上能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3.5)。除均值略高于學生的“學習期望”外,需求的順序亦有所不同。教師比較重視“規(guī)避學術剽竊的各種策略和方法”,而學生卻不以為然。原因可能是各專業(yè)對畢業(yè)論文的要求不同,在作業(yè)布置上缺少要求學生注意學術規(guī)范的作業(yè),如學期小論文的寫作等,進而導致學生對此不夠重視,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調(diào)查佐證了這一結果。
3.3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
相對于學習期望較高的結果,學生目前的英語能力并不理想?!皩W術英語能力”由七項與“學習期望”對應的題項測得結果,均值為2.9。學生英語能力欠缺主要表現(xiàn)為:60%的學生不“熟悉用英語作報告展示、寫摘要等的方法”(2.4)、26%不能夠“用英語查找和閱讀專業(yè)文獻”(3.3)、38%在“引用他人的觀點、話語時從不注明引文的出處”(3.2)、39%在“聽課和講座時不知道該如何記筆記”(3.1)、39%“在課堂上用英語討論很困難”(3.1)、17%“聽不懂外國專家或教師的講座”(2.6)。這些題項中,每項均有30%左右的學生選擇“說不清”。這說明,一方面,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缺少反思,對于自己的學習情況稀里糊涂;另一方面,則說明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于學生學術運用能力及思辨能力訓練的缺失。
對相同題項的調(diào)查中,教師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評價結果均值為3.5,而對于學術英語所要求的對比、分析、創(chuàng)新等高層次的學習能力,如“據(jù)我觀察,學生能夠?qū)υ掝}相同但文體不同的英語篇章進行對比分析歸納”均值僅為2.5。這說明了學生學習仍以識記、理解和簡單應用為主,缺乏較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問卷中所調(diào)查的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大學里我學習英語的最主要目的是”,答案依次為“為獲得四、六級等證書”(71.2%)、“為專業(yè)課程學習服務”(10%)、“考托福等,游學或出國留學”(7.8%)、“考研究生”(7.3%)、“興趣愛好,了解西方文化”(3.7%);“選修相關大學英語課程的首要原則是”,依次為“自己感興趣的”(56.6%)、 “課程比較容易”(18.3%)、“其它”(12.8%)、“學分多”(8.2%)、“給分高”(4.1%);而“平時課外的英語學習活動”則依次是“看英語影視劇”(76.3%)、“做習題”(42.9%)、“讀英語小說報刊雜志”(16.4%)、“聽廣播英語”(13.7%)、“網(wǎng)絡自主學習”(6.8%)。本組數(shù)據(jù)進一步說明學生學習英語的內(nèi)在動力不足且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導致了各種英語能力欠缺。
調(diào)查結果還顯示,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早晚及高中教師用英語授課的比例對學生能力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而高中課時數(shù)卻對學生的能力有影響:高中課時較多(8節(jié)以上)的學生英語能力也相對較強(t=-2.06,df=215,p<0.05,MD=-0.16)。這一結果表明,除課堂學習外,學生必須保證足夠時間的課外學習方能不斷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3.4開展學術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對學術英語的看法”(均值為3.6)上,73%的學生認為“有條件的院系應盡量請老外或英語好、專業(yè)好的教師每學期開出一門全英語專業(yè)課程”(均值4.0),且7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學術英語課程,以幫助學生順利過渡到專業(yè)英語的學習”(均值3.8),僅有37%認為“學術英語可以在大部分新生中開始,替代目前的大學綜合英語”(均值3.1)。這一結果表明學生對學術英語有種畏難情緒。72%的教師認為“學術英語教材要和學科內(nèi)容有點關系,但不要太專,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語言應有控制”(3.6)、56%認為“教學重點應在特定學科的語言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上”(3.4),但是,他們并不認同“學術英語教師無需專業(yè)學歷背景,只要態(tài)度積極都能勝任”(2.0)、“大學英語教師只要稍加培訓就能夠勝任”(2.8)、“學術英語可以在大部分新生中開始,替代目前的大學綜合英語”(2.8)。
對于“學術英語必要性”,受訪教師對題項的認同度比較高,均值為3.7,其中78%認為“有必要開設學術英語課程以幫助學生順利過渡到專業(yè)英語的學習”(4.0)、94%認為“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較高思維能力(如分析、歸納、創(chuàng)新等)的訓練”(4.4)、63%認為“有條件的院系應盡量請老外或英語好、專業(yè)好的教師每學期開出一門全英語專業(yè)課程”,(3.9)、59%認為“非語言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在其他知識類型的課程里學英語”(3.5),僅有13%認為“沒必要開設學術英語,學生在專業(yè)英語課程中自然會習得學術英語能力”(2.5)。
對于“學術英語可行性”,問卷側重調(diào)查開展學術英語教學可能存在的問題。所列問題中,88%的教師認為“學生的英語水平低(如詞匯量少、學習動力不足等)是開展學術英語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4.1)、75%認為“大學生必須有扎實的基礎才能進行學術英語學習”(4.0)。其余幾項“缺少合格的教師”、“缺少合適的教材”、“觀念不能轉變”均值分別為3.0、3.5和3.2。這個結果與蔡基剛(2013)的調(diào)查基本一致:“大英教師認為學生必須有扎實的基礎才能進入通用學術英語學習,不支持在大部分新生中開展通用學術英語教學”。
以上結果表明該校師生對于學術英語教學仍有顧慮,原因可能是他們對學術英語的概念和定位還不夠清晰,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尚未轉變。
4結論
(1)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學習的需求日益增長。盡管民辦高校學生的英語水平遠不如復旦、交大等一流院校,但學生對于學術英語有同樣的需求。該校師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滿意度不高說明了以傳遞語言知識點為主的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和教師的需求,學術英語改革有其必要性。
(2)該校師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學術英語課程,但由于學生英語水平較差和學習動力不足等原因,都認為學術英語不能替代目前的大學綜合英語。因此,學校即將在大二學生中開設學術英語主干課程,優(yōu)先開設學術報告展示、批判性思維等學生需求較強的選修課程的計劃是符合教學實際和學生需求的。
(3)在學術英語開展的可行性方面,多數(shù)教師將可能遇到的問題歸結到學生英語水平上,鑒于該校的教學實際,這是可以理解的。同時,教師自身需要加強與專業(yè)教師的交流和學習、積極參與學術英語教學的相關培訓以優(yōu)化知識結構,順應改革的趨勢和要求。
本需求分析僅反映了XX學院的情況,調(diào)查結論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蔡基剛.中國大學英語教學路在何方[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蔡基剛,陳寧陽.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專門用途英語需求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3,(9):3-9.
[3]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4]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參考框架(試行).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