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
(長江大學 東校區(qū) 黨委宣傳部 理論宣傳科,湖北 荊州 434023)
論高等教育第一任務的本質
吳俊
(長江大學 東校區(qū) 黨委宣傳部 理論宣傳科,湖北 荊州 434023)
“學知識”和“學做人”是高等教育培養(yǎng)人的核心目標。落實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首先要落實“學做人”,然后要落實“學知識”,兩者都落實到位,才是完全育人。育人既是根本任務,又是第一任務。而“學做人”是高等教育“第一任務”中的“第一任務”,這也是它的本質所在。高等教育的“學做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目的都是塑造人的人格和靈魂。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務“學做人”主要是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高等教育第一任務“學做人”的主要途徑和關鍵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任務 教育本質
教育最關注的問題是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務。高等教育雖不同于基礎教育,但其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仍是育人。高等教育育人的核心任務和要求是“學做人”和“學知識”?!皩W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人的全面發(fā)展視野下的人格健全,“學知識”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社會和行業(yè)需要的專業(yè)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高等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人格健全和專業(yè)知識兩個方面的要求應先后有別,有所側重。因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和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只有具備健全人格素養(yǎng),且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人,才是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學做人”要求教育主客體學會做人。一般而言,我們只重視塑造學生的人格和靈魂。實際上,教育者同樣要接受“學做人”的再教育。因為正人先正己,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情。教育者首先應是榜樣、表率,然后受教育者才會信服,才會接受教育。否則,所謂的“學做人”就只能是自欺欺人。
落實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首先是落實“學做人”,然后是落實“學知識”,二者都落實到位,才是完全育人,才是完成任務。在高等教育的眾多任務中,育人既是根本任務,又是第一任務。而“學做人”是高等教育“第一任務”中的“第一任務”,這也是它的本質所在。
高等教育的“學做人”是塑造人的人格和靈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目的也是塑造人的人格和靈魂。實際上,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務“學做人”主要是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高等教育第一任務“學做人”的主要途徑和關鍵手段。
1.第一任務的本質是回歸生命的本質。
人接受教育學習技藝、知識、更新觀念,其目的是個人技藝能力的提高、個人得到發(fā)展,最終服務家庭、社會和國家。當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已達到教育體制的最頂端,個人的教育何去何從?這個時候深化教育的本質認識很重要。教育本身和受教育本身,只是通過提高個人能力和知識傳承這個手段,實現(xiàn)個人為家庭、社會、國家作出更大貢獻的目標,但這不應成為最終目的。因為生命的本質決定了最終目的應該是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所以說,人接受教育學習技藝、傳承知識,是教育的一個過程,僅僅是生命的一個階段。當教育達到一定程度后,用什么維持和保障個人的操守,即接受道德的規(guī)范和法律的約束?那就應該是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是一致的。所有的教育最終要回歸生命的本質,所有的教育都應為生命的本質服務。
2.第一任務是社會秩序的基礎和保證。
一個國家的穩(wěn)定繁榮,離不開綜合實力的增強。一個社會的穩(wěn)定,離不開社會細胞家庭的穩(wěn)定,一個家庭的幸福安康離不開家風、家規(guī),家庭成員的道德水準和經濟基礎。
社會秩序建立在國家與家庭的基礎上。國家強大、家庭幸福、個人安康是良好的社會秩序的前提條件。良好的社會秩序凝練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凝聚成強大的家庭、民族與國家的自豪感、向心力與合力。
在家庭、社會、國家這個大群體中,人是構成這個大群體的基本個體和基礎要素。個人的素質和思想水平會影響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wěn)定,個人的素質和思想水平就會直接決定家庭與社會的風氣。所以,家庭也好,社會秩序也好,歸根結底,還是要重視和培養(yǎng)社會個體的素質和思想。
大學生是社會個體中比較特殊和重要的存在。因為他們要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在進入社會之前,要接受國家的意志,社會的要求,道德的規(guī)范,法律的約束,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這個社會化過程和高等教育塑造人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高等教育的對象是社會成員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中的個體是知識分子,能夠在影響社會、改造社會、發(fā)展社會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而巨大的作用。所以,高等教育對這個群體本身的教育和群體中的個人的塑造顯得非常突出。
高校教育要求教育主客體“學做人”,積極塑造師生的人格和靈魂,遵守社會道德和規(guī)范,維護社會秩序,需要經歷由道德—法律—法律和道德并重—道德的這樣一個過程。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覺,道德自覺的形成需要規(guī)范強制約束后養(yǎng)成習慣。道德和法律是塑造人的兩種要求,是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兩駕馬車。當?shù)赖碌募s束力不能很好地顯化作用的時候,法律就要規(guī)范社會行為和秩序。當社會成員形成道德自覺,法律在規(guī)范社會行為和秩序中的作用反而不明顯了。所以,在一定時期,僅僅強調道德是不夠的。同樣的,在社會轉型期,完成高等教育第一任務“學做人”,僅僅強調思想道德的約束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法治教育,用法律的硬性規(guī)定約束行為,養(yǎng)成符合社會秩序的行為習慣,久而久之,道德自覺形成,就會內化成大學生的道德信念。這個過程會有陣痛,但是會帶給我們一個思想道德高尚的合格人才,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一個強大的國家。
3.第一任務是意識形態(tài)的要求。
第一任務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是從國家層面對個人提出的要求,也可以理解為國家對個人實施教育的目的。國家實施教育,培養(yǎng)合格人才,必然要求個人接受國家的意志,服從國家的意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和要求。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做到的,否則,國家意志無以體現(xiàn),國家利益無從保證。
因此,個人接受教育,不僅包含接受知識和文化,而且包含接受國家意志,二者不可偏廢。但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二者的統(tǒng)一,往往存在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融合不夠的問題。也就導致我們的教育雖然是知識文化學習多,意識形態(tài)教育也多,但是受教育者國家意識不強,國家意志體現(xiàn)不夠。更有甚者是道德缺失,法律欠缺,最終累積成諸多的社會問題。
由此可見,完成高等教育“第一任務”需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最需要審視的就是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意識形態(tài)源于國家政治,融于社會生活,但高于社會生活。也就是說意識形態(tài)不是脫離生活的存在,而是在生活中孕育,在生活中體現(xiàn)。因此,意識形態(tài)教育要和生活教育結合起來,純粹的理論教育和觀念灌輸,這僅是一種知識的教育,知識教育有可能得到個人情感的認同,從而形成個人的意志,乃至上升成一種社會責任和國家意志。事實上,僅僅進行知識教育而出現(xiàn)這種情況并不多??梢?,意識形態(tài)融于生活的教育有待加強,效果有待優(yōu)化。
1.落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實踐。
當前,高等教育落實“第一任務”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個主要途徑。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現(xiàn)出理論化、理想化、圣人化的特質,出現(xiàn)了遠離人的主體性發(fā)展需要的傾向,主要表現(xiàn)為研究方式理論化,教育內容空洞,實踐教學活動理想化,實踐教學活動單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精神沒有完全走進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立德樹人收效甚微,堅定理想信念任重道遠。
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立德樹人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塑造人的靈魂和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圍繞立德樹人、塑造人格開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一種深層次人格發(fā)展的教育。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教育者以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為媒介,對受教育者進行長期的培養(yǎng)、教育、熏陶、影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回歸、融合于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并將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起來,完善隱性教育模式和手段,落實隱性教育的要求和任務。
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要講的是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在網絡時代,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應以生活為中心,在堅持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同時,也要積極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與實踐。事實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發(fā)展趨勢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最關鍵的還是要堅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信念,讓信息受眾者內心信服虛擬信息,自覺樹立信心、信念,堅定踐行信念。高校要通過不斷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機制,形成有效的機制合力,提高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2.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是對教育主客體靈魂的教育。一所高校,符合校情校史、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實際上是一種校園精神的體現(xiàn)和折射。它是一種文化積淀,能深入人的血液,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校園文化建設本身就是一所學校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優(yōu)良校風的凝練、傳承、展示、發(fā)揚的過程。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能有捷徑,不可能一蹴而就。
深層次的思考是需要時間和空間的。因此,學校需要什么文化,學生需要什么文化,尤其是活動文化,高校應慎重思考和選擇?;顒游幕膬热輵羌认到y(tǒng)化又有側重點,由點切入,點面結合。點就是通過活動,給學生一個思考的引子,面就是給學生更大更多的空間思考。評價活動文化的成敗,僅僅看活動當時是否轟動而論,很膚淺。開展文化活動,目的不是為了吸引眼球,撈取上位資本,而是活動育人。育人的過程,應是潤物細無聲。如果單純說只有轟動才是成功,那么轟動就是一種功利、短視,無益于文化育人、活動育人,應力戒。
高校應高度自覺地堅持大學文化信念和堅守大學文化品位,自覺擔當起引領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責任。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放置到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中考慮。因為高校校園文化要符合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要求,體現(xiàn)時代文化的精神特質,緊跟文化發(fā)展趨勢,反映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題與精神。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表現(xiàn)為個體與群體,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之間的接觸、交流、碰撞與升華。但歸根結底,是通過個體交往的行為文化實現(xiàn)。因此,校園文化實現(xiàn)對社會文化的引領作用,首要的是培養(yǎng)具有先進文化的個體,加強先進校園文化的建設,最終實現(xiàn)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協(xié)調發(fā)展。
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
高等教育要遵循“認識—情感—信念—行為”的道德形成規(guī)律,并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因為道德的形成,需要一個完整的過程。而純理論教學只是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不足以形成道德意識,堅定道德信念,踐行道德行為。因此,高校有必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方法。在授課過程中,與時事緊密結合的知識點,可以先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學習、思考,然后組織討論,最后理論分析講解。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把這種過程納入“過程教學”建設與考核范疇,其考察、學習、討論、小結等過程教學成績,至少應占課程成績的三分之二。這樣,有理論有實踐,而且更強調實踐,有利于掌握知識,學以致用,形成道德意識,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健康成長成才。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至少要做到理論講解通俗易懂,事例鮮活,真情流露,印象深刻?,F(xiàn)實中做到生動、深刻、真情實感并不容易。至少重復授課的倦怠是存在的。同一個教師同樣的內容,上第一遍和上最后一遍的效果絕對差異較大,尤其是一天上四大節(jié)課的時候。所以要想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求教師具有崇高的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操守。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本身就是育人的過程。教師在授課時的精神面貌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一如既往飽含深情的教學,這種堅守中自然流露出的人格魅力,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梢?,教學中一定要投入感情,情感育人是第一位的。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2014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項目編號14G14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