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宏
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山東滕州 277514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主要發(fā)病機制是由于機體接觸過敏原后產生IgE介導的變態(tài)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鼻塞、鼻癢、流涕、打噴嚏等癥狀,過敏性鼻炎常常給患者造成生活和工作上的極大不便,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成為耳鼻喉科在臨床工作中的重點[1-2]。該疾病在臨床上目前主要治療方法為:免疫治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或者手術治療[3]。藥物治療過敏性鼻炎是常規(guī)手段,不過針對過敏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4]這類鼻腔結構發(fā)生變異的病患,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施以手術輔助治療才能達到理想效果。為探討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過敏性療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治療效果,現(xiàn)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間該院收治的90例過敏性鼻炎伴有鼻中隔偏曲患者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按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2004年蘭州會議推薦診斷標準。隨機選取就診于該院的過敏性鼻炎患者90例,均合并鼻中隔偏曲,其中男 49例,女41例,年齡17~74歲,平均42.6歲。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兩組在年齡、身高、體重、病程差異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給予手術治療,局部麻醉下,在一側鼻腔皮膚與黏膜交界處從鼻中隔的上方向鼻腔深部縱行切開骨粘膜,直達鼻中隔的軟骨組織,用軟骨刀在鼻內鏡直視下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軟骨及偏曲的犁骨,明顯偏向一側的篩骨垂直板也予以切除,粘骨膜復位至鼻中隔居中后結束手術,并定期鼻內鏡下鼻腔清理。對照組給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噴劑,3次/d,2噴/次,交替使用復方呋喃西林滴鼻液,3次/d,2滴/次。兩組均治療隨訪1年。
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會2004年蘭州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 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分值≥51%顯效,50%~20%為有效,≤20%為無效。術后患者隨訪至少1年。
全部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
實驗組治療后未發(fā)生鼻腔粘連、鼻中隔穿孔、血腫、膿腫等并發(fā)癥。兩組術后均隨訪1年以上。見表1。
表1 經(jīng)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是發(fā)生在鼻黏膜的一種常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5],以鼻癢、打噴嚏、鼻粘膜分泌亢進、腫脹等為主要特點。目前,隨著人們接觸變應原種類和數(shù)量的不斷增多,機會更加頻繁,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鼻中隔偏曲為鼻中隔軟骨偏離中線位置偏向于鼻腔的一側或兩側,甚至形成突起影響鼻腔的正常通氣。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處于一種應激狀態(tài)[6],感覺過于敏感,耐受刺激能力下降,加上伴有鼻中隔偏曲,經(jīng)常受到氣流刺激,引起神經(jīng)過敏及植物神經(jīng)紊亂,導致鼻粘膜釋放多種炎癥介質,加重鼻炎癥狀。
實行鼻中隔黏膜下矯正術[7]是該實驗的主要治療方式,因破壞了分布在該區(qū)域的篩前神經(jīng)副交感纖維,使之形成瘢痕,阻斷神經(jīng)反射,使感覺神經(jīng)功能降低,對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學等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刺激傳入信號減弱,血管擴張減輕,腺體分泌降低,使打噴嚏、流清涕癥狀減輕甚至消失,達到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目的[8]。該次試驗中,實驗組顯效23例,有效1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總有效率86.67%;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5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6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目前,龔永謙、艾文彬關于“鼻內鏡下射頻消融聯(lián)合手術治療過敏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研究結果與本實驗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應用藥物治療過敏性鼻炎卻沒有取得理想療效的患者,可以采取鼻中隔矯正術輔以治療,能夠取得良好療效。
[1]黃華.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治療 62例變應性鼻炎患者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1(98):37.
[2]張樂.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改善變應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4):211-212.
[3]高靜,劉存山,鄭東淑,等.非侵襲性真菌性上頜竇炎的鼻內鏡手術128例臨床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3(6):660-663.
[4]張映國,劉揚,詹水涌,等.變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手術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3(17):35-36.
[5]孫樹巖,董震,卜國鉉,等.篩前神經(jīng)與常年性鼻炎關系的解剖學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0,25(4):216-218.
[6]張映國,劉揚,詹水涌,等.變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手術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3(17):35-36.
[7]張強,徐佳,李玉茹,等.變應性鼻炎的細胞因子免疫機制進展[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26(23):1102-1104.
[8]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鼻科組,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9年,武夷山)[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12):97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