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華
福建醫(y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yī)院、福州市傳染病醫(yī)院門診部,福建福州 350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威脅患者健康的一大殺手,在治療上主要在于控制和清除乙肝病毒的復制,因此做好抗病毒治療和減輕肝細胞炎癥,控制和減輕肝細胞的壞死和纖維化尤為重要,是避免肝硬化、肝癌發(fā)生的先決條件[6,8]。為探究復方甘草酸苷輔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療效,該研究選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間的60例慢性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聯(lián)合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乙肝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該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肝患者,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所提出的標準[1],排除相關藥物過敏者或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將以上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包括男19例,女11例,年齡21~67歲,平均(38.1±11.4)歲;對照組包括男 18例,女 12例,年齡20~66 歲,平均(38.4±11.2)歲。
對照組患者給予阿德福韋酯膠囊(國藥準字:H20060666)治療,10 mg/(次·d),連續(xù)用藥1年;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7478)80 mg/(次·d)靜脈滴注,連續(xù)用藥1個月后改為復方甘草酸苷片(國藥準字:H20093006) 口服 150 mg/次,3次/d口服,治療 2個月,100 mg/次,3 次/d,治療 2 個月,50 mg/次,3 次/d,治療 7 個月,總體治療時間1年。
在患者治療24、48周時進行ALT復常率、HBV-DNA以及HBeAg的轉(zhuǎn)陰率的統(tǒng)計對比。
采用SPSS 16.0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組間對比用χ2檢驗。
兩組患者治療24周后ALT正常率均為100%,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48周時對照組患者降為70%,觀察組則仍為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 24、48周時HBV-DNA轉(zhuǎn)陰率分別為73.3%和8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6.7%和60.0%,見表1。
觀察組患者治療24、48周時HBeAg轉(zhuǎn)陰率分別為33.3%和5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3.3%和20.0%,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24、48周時的HBV-DNA以及HBeAg的轉(zhuǎn)陰率統(tǒng)計對比(%)
慢性乙肝屬于一種慢性疾病,病情反復,遷延不愈,目前臨床治療目的在于控制或清除乙肝病毒的復制,避免肝炎復發(fā),控制病程進展,為肝細胞恢復提供必要條件。在治療方案中,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療、抗炎治療、保肝降酶治療、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抗纖維化治療等對癥支持治療措施,而這其中又以抗病毒治療最為關鍵[2,5]。
阿德福韋酯是治療慢性乙肝的主要藥物之一,屬于一種新型的核苷酸類似物,具有較強的抗HBV效果,能夠延緩乙肝進展,抑制乙肝病毒復制,從而達到改善肝功能,促使HBeAg轉(zhuǎn)陰的目的。其藥理機制在于能夠在機體內(nèi)轉(zhuǎn)化成為二磷酸阿德福韋,競爭性的組織病毒DNA復制。但臨床應用效果表明[3],阿德福韋酯雖然能夠有效的控制慢性乙肝進展,但起效時間較長,需要漫長的療程,而且從該文對照組患者的ALT復常率統(tǒng)計來看,第24周雖然復常率仍保持在100%,第48周卻降為了70%,考慮原因主要是由于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機體耐藥性增加,導致保肝效果下降。
復方甘草酸苷屬于復方制劑,其主要成分為β-甘草酸,β-甘草酸能夠有效的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通過抑制補體激活來實現(xiàn)抗炎的目的[4,7]。復方甘草酸苷同時還具有較好的免疫調(diào)劑作用和肝細胞膜保護作用,能夠有效的改善肝細胞損傷,降低轉(zhuǎn)氨酶含量。而有研究表明[5],復方甘草酸苷雖然自身抗病毒效果較弱,但與其他抗病毒藥物聯(lián)用能夠有效的增強其抗病毒的效果,目前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從該文數(shù)據(jù)來看,觀察組患者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阿德福韋酯的治療方案,有效的提高了乙肝患者HBV-DNA以及HBeAg的轉(zhuǎn)陰率,且起效時間明顯更快。這個結(jié)果和張茂海等人[3]的研究結(jié)論相一致。
綜上所述,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聯(lián)合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乙肝有著顯著的療效,能夠迅速抑制病毒復制,起效更快,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中華醫(yī)學會肝病醫(yī)學分會,感染病學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12):881-891.
[2]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6,9(1):8-18.
[3]張茂海,吳建業(yè),陸玲娜,等.膠體金與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乙肝表面抗原結(jié)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9(32):14.
[4]陰繼紅.乙肝表面抗原檢測與醫(yī)療安全關系的分析[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0,5(10):73.
[5]梁森,張順祥,胡東生,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經(jīng)濟負擔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1(10):89-90.
[6]Muhammad Ramzan Manwar Hussain,Mukhtarul Hassan,Imran Afzal,et al.Role of Gal and GalNAc containing glycans in various physiological processes[J].Egypti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 Genetics,2012 (1):1363-1391.
[7]Muhammad Ramzan Manwar Hussain,Mukhtarul Hassan,Imran Afzal,Ayyaz Afzal.Role of Gal and GalNAc containing glycans in various physiological processes[J].Egypti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 Genetics,2012(1):98-141.
[8]MikaelSonesson,KristinaHamberg,Marie-Louise LundinWallengren,et al.Salivary IgA in minor-gland saliva of children,adolescents,and young adults[J].European Journal of Oral Sciences,2011(1):12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