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電影的興起和發(fā)展受惠于當代科技和審美文化的深刻影響,同時也與商業(yè)和藝術的融合不無聯(lián)系。微電影不僅滿足了人們觀看電影的心理,更能夠潛移默化地把企業(yè)產品的理念和精神傳播給受眾。微電影成為當代審美文化的重要成員。論文從審美的角度解讀了微電影的分類和審美特征,指出可以從表達目的、題材和創(chuàng)作主體等角度對微電影進行分類,它具有故事的濃縮性、題材的多樣化與大眾性等特征。
[關鍵詞]微電影;媒介;題材;特征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當代審美文化語境中的微電影研究”(項目編號:YB2014444)。
一、微電影興起與發(fā)展的原因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電影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詞匯。 “微電影,是指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tài)和短時休閑狀態(tài)下觀看的微視頻?!雹傥㈦娪暗呐d起與發(fā)展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微電影的興起和發(fā)展受惠于當代科技的發(fā)展。在當代社會,技術生活與藝術交融在一起,數字媒介成為當代重要的傳播媒介,也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載體。微電影正是借助于數字媒體發(fā)展起來的。隨著拍攝器材的普及化,普通大眾可以用手機、微型相機等便捷的拍攝工具隨時隨地進行創(chuàng)作,借以表達自己,實現夢想。另一方面,微電影借助網絡、3G手機、IPAD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使更多的人能夠及時觀賞和分享作品,科技產品的普及、網絡技術的發(fā)達為微電影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最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次,微電影的發(fā)展也離不開當代審美文化的作用。隨著視像藝術的發(fā)展,視覺文化成為當代審美文化的主流,當代人已經適應了通過觀賞圖像的審美感知方式,微電影滿足了人們對視覺的依賴,通過影像的方式把對生活的感觸、對人性的思索、對現實的批判以講故事的方式在簡短的時間內直觀地傳達給大眾;其次,當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日益零碎化,在碎片化的生活中看到充實精美的東西,成為觀眾的強烈訴求。微博、微小說、微電影、微信等已經代表了流行、時尚和生活方式,微電影時間短、情節(jié)簡單緊湊正好適應了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并以深切關注日常生活,表現普通人的情感、選擇、夢想為立足點,容易引起普通大眾的情感共鳴,同時,借助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平臺免費便捷的傳播方式,大眾可以隨時在移動狀態(tài)和短暫的碎片化的休閑時間里觀看。
此外,商業(yè)與藝術的聯(lián)姻也是推動微電影迅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融入企業(yè)精神和文化的微電影廣告,作為一種新的宣傳方式不僅滿足了人們觀看電影的心理,更能潛移默化地把企業(yè)產品的理念和精神傳播給受眾。例如紅蜻蜓《合愛為一》,講述的是一名時尚鞋履設計師和一名英國設計學校女留學生,是默契的工作伙伴,由于各自的事業(yè)分開,后因為一場事故而使這份深沉的情感被毫無保留地激發(fā)。該片浪漫唯美地詮釋了愛情的真諦。以時空跳躍的蒙太奇手法,在情緒的堆積中將故事鋪敘開,最終推向高潮。在剪輯手法上以留白的寫意化處理體現一種意境。作為一部時尚品牌的微電影,該片以一種時尚創(chuàng)新的結構和剪輯方式來講故事,傳遞出一種內在的時尚人文氣質。
二、微電影的分類
微電影作為當代數字媒體藝術的新興成員,從發(fā)展之初到如今,微電影作品層出不窮,類型也日趨豐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類別劃分。
(一)從表達目的角度劃分
1藝術型微電影
藝術型微電影與傳統(tǒng)電影最為接近,追求電影的藝術表達,從敘事方式到拍攝上都追求藝術創(chuàng)新,時長在30秒~30分鐘內。這一類以《老男孩》《父親》《泡芙小姐》等為代表。一般圍繞當代青年人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展開故事情節(jié),討論青春與夢想、理想與困惑等話題,具有非商業(yè)的性質,情感細膩真摯,更能獲得觀眾的情感認同。
2廣告型微電影
廣告型微電影是指從商業(yè)的角度出發(fā),為了宣傳某個品牌或者產品與服務的,用電影的方式拍攝制作的具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的,時長在5~30分鐘的視頻短片。也稱作微電影廣告。諸如《一觸即發(fā)》、百事2012《把樂帶回家》等都屬于此類。由于采用了電影的拍攝方法和敘事方法,廣告型微電影能夠將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與產品和品牌理念融合在一起,采用視聽結合的方式,使得觀眾在欣賞故事的同時記住品牌和產品,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益達木糖醇“酸甜苦辣”系列,講述了浪跡天涯的男人碰到女主人公之后,一起去往海邊,最后因為男人的不解風情,女人黯然離開的故事。片中益達出現了很多次,放在車上的益達,拿在手里的益達,對益達口香糖的草莓、藍莓、西瓜、哈密瓜等多種口味也分別進行了呈現,益達口香糖作為男人女人熱愛并且也對牙齒很好的概念貫穿始終,為益達品牌文化的傳播和益達品牌的發(fā)展都有很正面的作用。
(二)從題材角度劃分
1.情感型微電影
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表現人的情感是藝術家們的共同追求。微電影正是以情感人的藝術,在故事情節(jié)中表達出適合人物的情感,達到感染觀眾的目的。微電影中表現的情感類型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微電影在對親情的訴說中往往抓住最能打動人的情節(jié)去展開對親情的揭示。例如筷子兄弟的《父親》講述親情和成長回憶,用幽默、傷感等視角展現出生活的原貌和親情的本質,引起普通人對父輩情感的共鳴,喚起了人們對親情疏離的重視。
作為藝術的永恒主題的愛情,也成為微電影的重要主題之一。例如鐵達時電視廣告Time is love系列中《愛·時間》、故事描述了一對戀人的愛情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沖淡,產生了隔閡,一場災難讓兩人真正了解了內心的不同感受,原來唯有時間可以讓愛更了解愛?!哆@三年間》中,雜物小姐在3年的時間里一件件地賣掉前任男友留下來的東西。百貨男孩在與雜貨小姐打交道的三年里,對她的了解和情意也與日俱增。最終,他想買下她的表,買下她的心,讓她擁抱新的愛情和生活。《100年之約》主人公是一個婚姻合約登記員。他所在的國家,市民可以選擇結婚年期,不斷續(xù)簽。工作中他見證了形形色色的愛情故事,最震撼他的是一位老先生深愛著自己患有癡呆癥的妻子,在妻子就要撒手人寰時,他表示要再續(xù)100年,三個故事在感人的同時也詮釋著品牌主旨,即時間與愛情的永恒關系。
2.公益微電影
隨著微電影的發(fā)展,公益微電影日益增多。公益微電影主要是以公益?zhèn)鞑橹?,借助微電影的影響力傳播弘揚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例如《媽媽的味道》將關注留守兒童作為主題來表現,透過微電影的形式,將鏡頭對準社會弱勢群體,引起大眾關注,傳遞社會正能量。片中“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順口溜,點出了留守兒童遭受傷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許多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親情、教育、安全,缺失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引人憂思。
3.動畫微電影
近兩年來動畫微電影日益引起創(chuàng)作者的重視,出現的作品逐漸增多。例如安徽臨水酒業(yè)《洞藏酒的那些事兒》是白酒行業(yè)首部通過動畫、“戲說”的形式來展示白酒歷史與文化的微電影。該短片在不到5分鐘的時間里,運用精良的動畫微電影制作技術,將洞藏酒的最早起源、“敬德獻酒”“玉姑救駕”等歷史典故、酒曲釀造等工藝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觀看這部微電影,消費者能夠了解到更多的與洞藏酒相關的歷史與典故。
(三)從創(chuàng)作主體角度可以劃分為名人微電影與草根微電影
名人微電影主要是由影視界知名導演和明星拍攝制作的,在微電影的藝術表現上展開積極的探索。例如作為“美好2012”系列微電影的《龍頭》《我的路》《行者》《你何止美麗》四部精致大氣的作品是由顧長衛(wèi)、許鞍華、蔡明亮、金泰勇四位著名導演加盟制作的,它們在微電影的藝術與影像語言表現方面展開了有益的探索。顧長衛(wèi)的《龍頭》在微電影藝術表現方面展開了積極的探索,該片采取非敘事性的結構特點,以情緒的轉變來推動影片的發(fā)展,偏灰色調的影像使得影片籠罩在低落的情緒中,緩慢的鏡頭寄寓著深刻的內涵,暗示了生命的沉重。金泰勇的《你何止美麗》則側重對微電影敘事的探索。影片講述的是性格孤僻的兒子為了不讓重病的父親失望,租一個女友回家,該片有著富有張力的戲劇沖突,情節(jié)設置上一波三折,在形象塑造上,導演以細膩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名人微電影引起越來越多的知名導演的關注,2013年優(yōu)酷“追逐無限”系列微電影由著名導演王小帥、陸川、滕華濤和知名演員郝蕾加盟,他們將以“追逐”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新浪和樂視網聯(lián)合合潤傳媒啟動的“夢想的力量”,則集合了陳正道、郭敬明、海巖等14位來自不同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精英,分別出任10個系列超過60集微電影的監(jiān)制。名人微電影借助“名人”的力量及名人效應,再加上專業(yè)的策劃與制作水準,使得微電影在藝術表現形態(tài)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而使微電影呈現出成熟的藝術風貌。
草根微電影主要是由普通大眾拍攝制作的。自2010年末微電影誕生以來,草根微電影成為微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的是作為普通大眾的自我表達,注重個性和風格。例如《田埂上的夢》講述了一個普通少年,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看見了邁克爾·杰克遜的舞蹈,從此便愛上了跳舞并開始自學。在沒有專業(yè)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卓君不理會他人的嘲笑與不解,努力地自我練習,追求夢想,最終以超凡的舞技贏得認可,獲得成功。
三、微電影的特征
(一)故事的濃縮性
微電影篇幅短小,在短至30秒到300秒的時間長度里講述短小精悍的故事,故事緊湊精悍,故事好看新奇、情節(jié)緊湊、懸念迭出構成了微電影的基本訴求。把對生活的感觸、對人性的思索、對現實的批判以荒誕而巧妙的方式在最簡短的時間內最直觀的傳達給大眾。例如動畫微電影《雇工人生》,以一個男人的一天引出整個世界所有人的“被雇工”狀態(tài),用擬人化的效果呈現出包括臺燈、衣架、的士、紅綠燈、電梯,等等。到影片的結尾,男主人公匆匆趕去公司,臨進門卻躺倒在地,擬身為一塊地毯,成為眾人踩踏的對象。影片以一種極端現實主義的方式真實地表現出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諷刺了現代性使主體失去了自主性。
(二)題材選擇的多樣化
正如前文所述,從微電影誕生至今,微電影的類型逐漸豐富,懷舊、網絡熱門以及愛情親情、公益都可以成為其主要題材。一方面,突破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的束縛,微電影的表達更加自由多樣,同時,多樣的題材選擇可以滿足不同大眾的審美要求,大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和欣賞滿足自己審美需要的電影作品。
(三)大眾性
微電影無論從創(chuàng)作條件還是內容表達以及傳播方式方面,都體現出了強烈的大眾性特征。微電影突破了傳統(tǒng)電影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電影創(chuàng)作不再是藝術家們的專利,個人便能集編劇、演員、導演、攝影于一身。從內容表達來說,大眾所熟悉的各種題材都可以出現在微電影中;微電影的傳播渠道也多種多樣,可以通過各種媒介進行傳播。滿足了受眾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審美形式和審美取向,體現了“微”時代生活與審美的融合。
注釋:
① 周凱:《微電影的發(fā)展特征詮釋及前景探討》,《寧夏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
[參考文獻]
[1] 李進書.微電影:媒介文化的新寵[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
[2] 吳限.微電影:話語權的改變及其對傳統(tǒng)電影的反哺[J].藝術評論,2012(11).
[3] 鄭軍,王以寧.新媒介語境下微電影的后現代敘事特征初探[J].東北師大學報,2012(06).
[作者簡介] 張吉琳(1980—),女,甘肅白銀人,文藝學碩士,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傳播與策劃教研室講師。主要從研究方向:美學、文藝理論。
電影文學201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