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雅茹
皮膚外科門診手術中, 兒童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皮膚外科門診手術大部分是非急診的擇期手術, 患兒及家庭重視程度有限, 且采用有創(chuàng)的治療方式, 對患兒的身心是一個負性刺激, 且兒童患者的自控能力較差, 因此患兒對手術的配合程度不高。兒科護理對象的年齡大多數在0~14歲之間,他們的理解和溝通能力有限, 實施心理護理十分困難, 因此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日常生活中,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最密切,如果通過父母這個“橋梁”來做好患兒的心理護理, 可能會取得良好的效果[1]。本研究中,“ 家庭支持”指護士通過對患兒家長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 旨在搭好“父母這個橋梁”, 在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的基礎上, 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 使患兒充分理解手術的重要性, 以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進入手術室,能夠配合完成手術。作者就此進行了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皮膚外科門診手術患兒686例, 男354例, 女332例, 年齡4~14歲, 平均(9.1±3.6)歲, 排除存在精神問題、先天性臟器功能不全患兒以及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方法 將門診手術患兒隨機分成兩組:干預組(349例)和對照組(337例)。護士對干預組的家長進行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 在護士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的基礎上, 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 通過家長對患兒進行心理干預后, 判斷患兒的配合程度。對照組患兒護士對其進行常規(guī)的心理護理, 如安慰、示范、勸說等。
1.2.1 對患兒家長進行心理護理
1.2.1.1 患兒家長主要心理問題 ①憂慮和緊張;②恐懼和不安全感;③懷疑和不信任;④其他心理問題:容忍與依賴感、同病相憐感[2]。
1.2.1.2 心理護理步驟[3]①憂慮和緊張:護理人員配合醫(yī)生對家長做好解釋工作, 將疾病和手術相關知識充分告知家長, 并耐心地解答其提出的有關問題。例如術后瘢痕大小、是否影響美觀、手術時間長短、傷口的愈合時間等。問題雖小,但能幫助其了解病情, 緩解憂慮和緊張情緒。②恐懼和不安全感:護士應詳細向患兒家長解釋手術的全過程, 包括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注意事項、手術的轉歸。對家長的疑問細致地解答。對于術中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尤其要對家長說明, 以方便家長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③懷疑和不信任:護士要肯定地告訴患者, 做手術的醫(yī)生經驗豐富, 會配合醫(yī)生給予患兒最好的手術治療, 同時護士也要從自身出發(f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以良好的形象贏得患兒及其家長的信任。④其他的心理問題:護士要加強巡視, 密切觀察, 及時發(fā)現患兒家長心理顧慮并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如針對患兒家長相互交流比對的問題, 鼓勵成功的經驗交流, 負面的信息要及時制止。
1.2.2 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 根據文獻[4]報道,門診手術患兒心理狀態(tài)主要有:對疼痛的恐懼感;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適應感。 針對患兒的心理問題, 指導家長做好患兒的心理護理:①對疼痛的恐懼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患兒手術過程, 避免患兒因想象而加重緊張情緒及對疼痛的恐懼。明確說明疼痛主要集中在注射麻藥的那一剎那。家長可以親切地告訴患兒不用害怕, 只要打一針就不會疼了, 就像是被小蟲子輕輕咬一口一樣, 既形象又是其以往的切身經歷, 患兒容易接受。對于患兒, 護士配合家長做到有問必答。②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適應感:調動患兒的主觀能動性, 讓患兒自己參與到手術中來, 護士配合家長幫助患兒熟悉環(huán)境。③其他:指導家長適當運用獎勵政策, 以鼓勵患兒接受手術;合理運用家長陪護制度, 需要時可安排家長陪同進入手術室。
1.3 判斷標準 判斷“家庭支持”是否有效的方法是:患兒口述。患兒主動、自愿表達同意進入手術室, 并配合手術視為有效;不能主動表達同意進入手術室, 并配合手術視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對比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兩組患兒的手術配合有效率統(tǒng)計來看, 干預組患兒的有效率為95.99%, 而對照組患兒僅為86.35%, 干預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手術配合有效率比較(n, %)
手術能否順利完成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手術過程中醫(yī)護配合、手術室內環(huán)境、術中麻醉效果、患兒對周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及心理狀況等。本研究旨在判斷家庭支持式的心理護理對皮膚外科門診手術患兒手術配合程度的影響。就門診手術而言, 門診量大, 患兒接受手術的時間短, 這就決定了護理人員沒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為每一位患兒做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 加之兒童心理發(fā)育不成熟, 理解接受能力有限,控制力差, 增加了心理護理的難度。而有效地心理護理, 不僅可以幫助患兒接受手術這一創(chuàng)傷性的治療, 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手術, 更能減少手術給其帶來的負性心理影響。從本文研究數據來看, 干預組患兒的有效率為95.99%, 而對照組患兒僅為86.35%, 干預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也就是說干預組患兒在家庭支持式心理護理模式下的手術配合程度更高, 這個數據和李曉君等[4]的研究數據相符。因此, 家庭支持式的心理護理, 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 并提高了手術患兒的配合程度。作者通過對患兒家長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 使其參與到患兒的心理護理過程中,有效地降低手術對患兒的負面心理影響, 提高手術成功率。
[1]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8:25.
[2]邵曉華.兒科護理中對患兒家長心理護理的體會.現代護理,2009(4):124.
[3]Walsh T, Symons D, McGrath P.Relations between young children’s responses to the depiction of separation and pain experience.Attach Hum Dev, 2004, 6(1):53.
[4]李曉君, 吳利平.兒科醫(yī)院患兒家長心理護理體會.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09, 25(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