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
2011版《化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在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和加強實驗教學,充分發(fā)揮實驗的教學功能,認真組織學生做好實驗。實驗已經成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介紹如何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變換實驗角色
演示實驗是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演示實驗往往是教師做給學生看,實驗的過程和結果缺少懸念,學生不夠興奮,學習的參與度不高。為此,筆者把教材中部分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實驗,讓學生成為實驗的主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做好學生演示實驗要注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初中生有較強的表現欲,讓學生來做演示實驗對學生來說很有新鮮感,他們的興趣、積極性很容易就被調動起來。要想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一定要選好學生,要選性格活潑、敢說敢做的學生。例如:在做銅綠的加熱分解實驗時,筆者選了一名個子比較大、性格較活潑的男同學到前面演示。該同學取藥品時藥匙送入了試管一半就倒藥品,導致部分藥品粘到試管中部的內壁上,下面觀看的學生馬上指出操作錯誤,但該同學理直氣壯地舉起藥匙說:“柄太短只能伸到此處不能怪我?!贝藭r下面的學生大聲說:“你傻,不能改用紙槽嗎?”該同學這時才恍然大悟,連聲說“我錯了”。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同學們又相繼糾正了他的幾處錯誤,課堂氣氛很活潑,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實驗中。俗話說理越辨越明,經常開展這樣的實驗,學生的動手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讓學生做演示實驗,一定要選好實驗素材。操作難度大的實驗,學生演示錯誤率高,不適合學生演示;不安全的實驗更不能作為素材,萬一造成學生受傷,老師們是無法承擔的,同時還會引起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恐懼,不利于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老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已有經驗,選取有趣、安全、易操作的實驗,如證明微粒間有空隙的實驗等。這種教學模式開展了一段時間后,學生普遍喜歡化學,有演示實驗時都積極踴躍地參加。學生實驗形式可以一個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是幾個學生合作完成,采取何種方式根據實驗的內容靈活決定。
學生實驗的內化
如在“粗鹽的初步提純”實驗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都能完成實驗,但實驗結束要求學生回答“粗鹽提純需要經過幾個步驟”“實驗中共用了幾次玻璃棒其作用各是什么”等問題時,學生的答案,讓人失望。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以致于部分教師不愿意上學生實驗課。那么,如何實現學生實驗的內化呢?每個化學實驗操作都是在一定的實驗目的和方法的支配下進行的,因此,在學生實驗前一定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的預習,厘清相關藥品的作用,實驗的步驟和相關實驗操作,從而為提高實驗的有效性打好基礎。同時,教師一定要提前研究該實驗并進行實際的操作,熟悉整個實驗的過程,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有個預判,才能有針對性地優(yōu)化實驗,啟發(fā)學生做好實驗前的知識和能力儲備。
實驗結束,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總結,對異常實驗現象深入思考,將實驗中所學的知識與頭腦中原認知結構進行同化和順應,以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如在進行完“氧氣的制取及性質”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實驗”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室制取氣體發(fā)生裝置選擇的依據、氣體收集方法由什么決定等問題,對氣體的制法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知,使知識獲得拓展延伸。同時,教師還應對學生在操作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匯總,對典型錯誤進行深入剖析,避免再犯。
提升家庭實驗的有效性
家庭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實驗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效地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指導學生開展家庭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如探究食鹽能否溶解于水中、探究影響食鹽溶解的因素這兩實驗:前者由于學生日常生活中已經有這方面的經驗,因而對學生來說過于簡單,沒有探究價值;后者雖然學生有食鹽溶于水中的生活經驗,但是對于影響食鹽溶解的因素這個問題很多學生并沒有思考過,不過,通過家庭實驗學生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因此,這一問題對學生具有探究價值。
生活中處處充滿化學,選擇的家庭實驗與生活聯(lián)系越緊密越好,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會實踐中感受化學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利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如安排 “硬水的鑒別”“巧除水垢”“燃燒鑒別真假羊毛織物”“有毒塑料袋與無毒塑料袋的識別”等實驗,不僅易操作,還具有實用價值?;瘜W源于生活,更要服務于生活。只有緊密聯(lián)系生活,化學才更有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qū)第三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