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軍,竇敏,林一
(1、福建省立醫(yī)院省臨檢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建省立醫(yī)院檢驗科,福建 福州 350001)
在腫瘤病人,由于腫瘤組織對周圍組織的侵襲、轉(zhuǎn)移的形成以及惡性腫瘤細胞和惡性腫瘤患者血管的本身變化,均可導致患者凝血和纖溶系統(tǒng)功能發(fā)生紊亂[1,2]。檢測血漿抗凝血酶Ⅲ、FDP和D-二聚體活性及含量是腫瘤患者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及纖溶系統(tǒng)的敏感的指標。本文通過檢測636例惡性腫瘤患者血漿中的抗凝血酶Ⅲ、FDP和D-二聚體水平,探討其指標與疾病的臨床意義,并比較不同惡性腫瘤患者的繼發(fā)性纖溶。
1.1 臨床資料 選擇在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住院的惡性腫瘤患者共636例,其中男性306例,女性330例,平均年齡56.22±7.2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手術(shù)、影像(B超、CT等)或病理學檢查確診,且均無口服抗凝藥物史。其中急性白血病68例,男 30例,女 38例,平均年齡 52.1±5.92;肝癌94例,均為男性,平均年齡56.8±6.31;肺癌152例,男 101例,女 51例,平均年齡 56.8±7.92;腸癌297例,男58例,女239例,平均年齡68.2±10.21;乳腺癌25例,全為女性,平均年齡52.1±5.63。對照組60例,為來自我院體檢中心體檢的40~60歲的健康人群,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51.2±7.22。
1.2 檢驗方法 采用法國Stago公司STAR全自動血凝儀及原裝配套試劑盒對ATⅢ活性、FDP和DD含量進行檢測,其中ATⅢ采用發(fā)色底物法,F(xiàn)DP、DD采用免疫比濁法。
2.1 正常對照組與惡性腫瘤組ATⅢ活性、FDP及DD含量測定結(jié)果及比較 在ATⅢ活性中,肝癌患者與健康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在FDP和DD含量中,腫瘤患者與健康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在FDP含量中,急性白血病、肝癌和肺癌與其它腫瘤患者之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P<0.05)。 見表1。
表1 正常對照組與惡性腫瘤組ATⅢ活性、FDP及DD含量測定結(jié)果及比較(±s)
表1 正常對照組與惡性腫瘤組ATⅢ活性、FDP及DD含量測定結(jié)果及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n) ATⅢ(%) FDP(mg/L) DD(mg/L)急性白血病肝癌肺癌腸癌乳腺癌正常對照組68 94 152 297 25 60 84.1±11.78 69.06±18.01 93.95±12.05 84.97±10.5 102.13±15.28 92.5±9.56 34.42±7.32 22.09±5.36 20.56±3.06 8.87±1.98 6.43±2.6 2.7±1.03 4.81±2.2 3.28±1.9 2.82±1.32 2.45±1.12 1.59±1.02 0.78±0.42
2.2 惡性腫瘤患者各組血漿ATⅢ、FDP及DD陽性檢出率比較 在ATⅢ活性中,肝癌患者的陽性率較高;在FDP含量中,肝癌、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陽性率較高;在DD含量中,五種腫瘤患者的陽性率都較高。見表2。
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多因素參與、經(jīng)過多個階段才最終形成的極其復雜的生物學現(xiàn)象。惡性腫瘤患者易引發(fā)靜脈血栓的形成,其發(fā)生血栓的機制十分復雜[2]。由于惡性腫瘤患者長期的活動受限再加上腫瘤的壓迫等,導致其靜脈血流處于瘀滯狀態(tài),又因惡性腫瘤細胞破壞機體的凝血、纖溶系統(tǒng)的平衡,直接激活凝血系統(tǒng),誘導促凝因子產(chǎn)生,抑制血管內(nèi)皮細胞、血小板、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的抗凝活性[3],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凝血和纖溶異常,使機體處于易栓狀態(tài)。
表2 惡性腫瘤患者各組血漿ATⅢ、FDP及DD陽性檢出率比較
ATⅢ由肝臟、血管內(nèi)皮細胞和巨核細胞合成,是抗凝血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4]。肝癌患者由于肝臟功能遭到破壞,肝臟凝血因子合成減少或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而致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礙。ATⅢ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肝癌患者嚴重肝損害導致其獲得性合成減少,同時也與肝癌患者癌組織崩解,壞死釋放促凝物質(zhì)破壞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有關(guān)[5]。
FDP是反映血循環(huán)中纖維蛋白原在纖溶酶作用下生成的X、Y、D、E碎片含量,它反映纖溶系統(tǒng)激活和FDP生成[6]。本文結(jié)果顯示了在人類多種惡性腫瘤病人中,纖溶活性明顯增高,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纖溶亢進。我們還發(fā)現(xiàn)纖溶活性的增高程度與腫瘤的組織來源及惡性程度有一定關(guān)系,呈正比。從表1中的FDP值的分布來看,惡性程度較高的急性白血病、肝癌和肺癌FDP升高的幅度較明顯,遠遠高于其它兩類腫瘤。其陽性率依次為急性白血病>肝癌>腸癌>肺癌>乳腺癌。這可能與急性白血病細胞可釋放凝血活酶樣物質(zhì)激活凝血系統(tǒng),產(chǎn)生典型的DIC。白血病細胞的促凝活性增高是發(fā)生DIC的起因,因此需要早期進行化療,然而化療又使白血病細胞大量破壞,常又誘發(fā)或加重DIC,引起繼發(fā)性纖溶。另外,肝細胞是體內(nèi)產(chǎn)生纖溶酶原的重要細胞。在細胞惡變后,其產(chǎn)生纖溶酶樣物質(zhì)的活性得到增強,也可能因為肝癌瘤體血管豐富,這些血管或因不成熟以及它們的本身改變而具有較高的纖溶活性。
DD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是特異性反映體內(nèi)高凝狀態(tài)和繼發(fā)性纖溶亢進的標志物之一[7]。本文結(jié)果說明五種惡性腫瘤都有不同程度的纖溶亢進,DD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呈正相關(guān),惡性程度越高的其DD含量升高就越顯著。其陽性率的高低與FDP相同。
因此動態(tài)監(jiān)測ATⅢ活性、FDP及DD含量,不僅可以有利于了解惡性腫瘤患者的高凝與纖溶狀態(tài),對DIC和血栓形成的診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療效評估及預后發(fā)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
[1]馬敬壘,耿曉星.分化相關(guān)基因NDRG1在惡性腫瘤中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9,l7(12):2432-2434.
[2]Liotta LA.Tumor extracellular matrix[J].Lab Invest,1982,47(2):112-113.
[3]Furie B,Furie BC.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J].Blood Cells Mol Dis,2006,36(2):177-181.
[4]李家增,賀石林,王鴻利.血栓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53.
[5]羅冰.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的檢測[J].血栓與止血學,2005,11(1):26-27.
[6]戴慶忠,吳素碧.肝病患者血漿D-二聚體、FDP測定的臨床意義[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10):1140-1141.
[7]葉曉芳,劉雙,楊京華.血漿D-二聚體水平測定在不同肺部疾病中的臨床意義[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9,2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