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曉琴
美國物理化學家歐文·朗繆爾發(fā)明的干冰布云法,開創(chuàng)了人工降雨的新時代,給飽受干旱之苦的人們帶來了福音,讓耕云播雨不再是神話。一起來看看他是怎樣讓“呼風喚雨”成為現(xiàn)實的吧!
一次刻骨銘心的觸動激發(fā)創(chuàng)造欲望
1881年1月31日,朗繆爾出生在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的一個貧民家庭。他從小就愛思考問題,凡事喜歡盤根究底。少年時代,朗繆爾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礦業(yè)知識。
一天,他和同學們外出考察,不知不覺來到一個小山村。
“老天,求你快快下雨吧!”由于久旱無雨,莊稼顆粒無收,村民們苦不堪言,對著天空發(fā)出哀傷的呼喊。但是,萬里晴空,一點下雨的跡象也沒有。
面對農(nóng)民求雨的目光,面對茫茫無際的藍天,朗繆爾被深深觸動。他想,要是人類能控制雨水就好了。這樣,人們就能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
“難道你要去學巫師‘呼風喚雨?”同學們認為朗繆爾太天真。面對嘲諷,朗繆爾沒吭聲,只在心里暗下決心:“我一定要靠人工降雨來解決這個難題?!?/p>
為了學到更多知識,朗繆爾到哥廷根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畢業(yè)后,他對人工降雨進行了深入而理智的探索。
終于,他弄明白雨的形成過程其實就是地面上的水蒸氣上升,遇冷凝聚成團變成“云”后,再降落的過程。
那么,是不是有云就能降雨?
朗繆爾對此進行了仔細的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有云未必就一定會下雨。通過一番研究,他發(fā)現(xiàn)云中的微小冰點直徑大約在0.01毫米左右,能長時間懸浮在空中,當它們遇到某些雜質粒子,也就是冰核,便可以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現(xiàn)冰晶,水汽就會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結,使得小冰晶長成雪花,許多雪花粘在一起成為雪片,當雪片大到足夠重時就從高空滾落下來,形成降雪。若雪片在下降過程中落到溫度高于0攝氏度的暖區(qū)就融化為水滴,則會下起雨來。換言之,若要降雨,空氣中除有水蒸氣外,還必須有塵埃微粒。
可是,要在陰云密布的天氣里揚起漫天灰塵談何容易?現(xiàn)在,冰核成為關鍵問題。
一個奇特現(xiàn)象讓神話成真
既然灰塵不能揚上天,那可不可以用其他物質代替呢?朗繆爾在實驗室做了人工云,并用各種粉末做實驗,結果都不理想。
1946年7月的一天,驕陽當空,酷熱難熬。朗繆爾正緊張地進行試驗,忽然電冰箱不知因何故障而停止制冷,冰箱內溫度降不下去了。
由于干冰在常壓下能急劇轉化為氣體,吸收環(huán)境熱量而制冷,可使周圍溫度降到零下78攝氏度左右,所以朗繆爾決定采用干冰降溫。當他剛把一些干冰放進冰箱的冰室中,一幅奇妙無比的圖景出現(xiàn)了:小冰粒在冰室內飛舞盤旋,翩翩雪花從上落下,整個冰室內寒氣逼人,人工云變成了冰和雪。
“難道不要冰核也可以降雨?”朗繆爾對這一奇特現(xiàn)象充滿好奇,開始了更深一層的研究。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朗繆爾終于證實塵埃對降雨并非絕對必要,干冰具有獨特的凝聚水蒸氣的作用,可以作為云中冰晶或冰核。也就是說,溫度降低也能使水蒸氣變雨。
朗繆爾對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興奮不已,但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究竟要把溫度降到多少度,降雨才能成功?”
為此,朗繆爾不斷調整加入干冰的量和改變溫度,終于發(fā)現(xiàn)只要溫度降到零下40攝氏度以下,人工降雨就有成功的可能。
不久以后,在朗繆爾的指揮下,一架飛機騰空而起飛行在云海上空。實驗人員將207千克干冰撒入云海。30分鐘后,狂風驟起,傾盆大雨灑向大地。自此,人類第一次人工降雨實驗獲得成功,“呼風喚雨”的時代開始了。
后來,科學家們了解過冷云層冰晶成核作用的理論后,又發(fā)現(xiàn)了可以用碘化銀等作為“種子”進行人工降雨,效果比干冰更好,因為碘化銀可以在地上撒播,然后利用氣流上升的作用,漂浮到空中的云層里,這種方法比干冰降雨更簡便易行。
朗繆爾一生研究廣泛,貢獻突出。為了紀念他,人們把他所發(fā)現(xiàn)的單分子吸附層理論的一個等溫方程式命名為“朗繆爾吸附等溫方程”,并將阿拉斯加的一座山命名為“朗繆爾山”,紐約大學的一個??茖W院命名為“歐文·朗繆爾學院”。
(責任編校:賀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