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王濤斌
摘 要: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我國的課堂教學在以下幾個方面發(fā)生變化,而這些變化必然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關系。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教師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都需要進行新的理解和重構。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關系
要做好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我們就需要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關系進行認真的梳理,將傳統(tǒng)的不適應新課程標準理念的課堂教學關系轉變成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發(fā)展起有效作用的新的課堂教學關系。筆者認為,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們需要重構這樣幾對關系:(1)教師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2)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3)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4)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一、教師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并不是對學生做了什么,而是學生自己做了什么。它是學生對自己有意和無意的,過去和現(xiàn)在的經驗作出解釋和反應的直接結果?!币驗檫@僅僅完成了知識的傳遞過程,對知識的接收和內化過程中卻不是教學考慮的重點。在教師與教學內容關系的處理上是過于注重了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傳遞,而學習的主體對象——學生卻往往被排除在了這種關系的處理之外,導致了教與學的分離和教學效果與預期的差距。這一點在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
二、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
傳統(tǒng)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是一種在教師安排的教學流程之下對教師呈現(xiàn)和傳遞的知識的記憶和再現(xiàn)。這種記憶和再現(xiàn)的過程可能會被誤認為是一種學習或掌握的過程。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表現(xiàn)在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安排,完成教材內容的學習或相應習題的練習。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互動關系相對來說是僵硬的并且缺乏意義。
在這個教學設計片段中,教師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得比較充分,通過教學設計來傳遞知識和信息的意圖也表達得很明顯,但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卻可能并不如教師的預期。在這里,學生通過觀看影片和教師的引導語與學習的內容產生了交流和互動,從表面上看,好像達到了教師設計的預期,但從實際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他們與學習內容的互動關系其實聯(lián)系得并不緊密。首先,學習內容的選擇未必就是符合學生當時的社會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學生通過觀看影片所獲得的新知識(感悟或感知覺信息)如果不能與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并被內化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那么這種學習或許就是無效或者低效的。其次,在安排討論時對第一個問題的設計是可以實現(xiàn)教師的設計預期的,但對第二個問題的設計“如何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筆者卻認為并不合適,因為“面臨困難采取的態(tài)度”和“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的方法”是兩個層面的關系,前者是每個人都可以自己把握并調控的,但后者卻并不一定是個人所能勝任的,甚至會與學生以往的經驗相矛盾和沖突。因此,這里可以看出,學習內容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就變得更為緊密,因為這是學生正在經歷或曾經的體驗,這樣的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就更有意義,而且教師要傳授的新知識和信息就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并被內化。這時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就由被動變成了主動,學習的效果會更好。
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倡導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促進課程的民主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蓖瑫r,師生在積極有效的對話與交往中,共同創(chuàng)造和開發(fā)課程,教學相長,兩代人共同成長起來,從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學習共同體甚至是一種生命發(fā)展共同體,在這種互動關系中,而教師也要利用與學生的有效互動來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這種互動關系的實質是在相互的交往與互動中進行學習而不是以往那種教師以說教者、傳道者的身份進行知識的呈現(xiàn)與傳遞。
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是極少的,有的更多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對一的互動關系。所以,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效果的幾對關系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的缺失就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的一個特征。學習的主體----學生之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極少的互動在現(xiàn)在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面對同一個學習內容時,不同的學生由于已有知識結構和社會經驗、家庭教育的不同會對同一個學習內容進行不同的意義建構,而這種不同的意義建構卻往往是我們學習新知識也必需的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之間有相應的互動交流,能夠發(fā)表對同一學習內容的不同的看法,往往會促進學習者自身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并有意或無意識的進行調整,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更符合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模式。如果學生之間缺乏這種有效的互動,那么,對相同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就會過于單一或狹窄,也許就不符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或不能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產生聯(lián)接從而重建新的知識意義,那這時的學習內容就只能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節(jié)點存儲在我們的知識結構中,從而導致提取和再現(xiàn)的困難。換句話說,這時真正的學習或許就并沒有發(fā)生。
新課程標準理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學生之間的關系有很大的沖擊。并能理解和掌握學習同伴所傳遞出來的知識和信息。這種在相互學習中形成的互動關系將會對學生自身的學習帶來影響。這種影響有可能是積極的,也有可能是消極的。這時,就需要教充分發(fā)揮協(xié)調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澄清事實,理解問題的本質,從而促進和提高自己的學習。
以上四對關系在筆者看來,是新課程標準理念下課堂教學必須認真思考和加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這四對關系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在安排教學流程時要自然地融入我們對這四種關系的思考和處理。同時,這四對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互相促進,從而構成了課堂教學這一包含復雜關系的活動過程。這樣,教師欲傳遞給學生的知識和信息才能充分被學生識別和接受,與原有的知識產生相互之間的聯(lián)接,從而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并生成知識新的意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說,學習活動真正發(fā)生了,學習才真正達成了效果。
因此,我們只能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精心設計好我們的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的教學活動,從而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