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雪萍,黃 進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武鳴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武鳴530100)
筆者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治療脂肪肝72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44例,均為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齡27~65歲,平均(37.4±6.2)歲;肥胖40例,合并高脂血癥37例,慢性乙型肝炎24例。治療組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齡26~65歲,平均(38.1±6.0)歲;肥胖42例,合并高脂血癥38例,慢性乙型肝炎25例。兩組性別、年齡、合并癥及相關(guān)檢測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依據(jù)中華醫(yī)學(xué)會肝臟病學(xué)會于2010修訂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確診[1]。①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合乙醇量1周小于140g(女性小于70g)。②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藥物性肝炎等可導(dǎo)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肝臟腫大,邊緣鈍質(zhì)韌,伴有肝區(qū)脹、痛等不適感,或有消化道癥狀。④血清總膽固醇(TC)>6.1mmol/L,甘油三酯(TG)>1.3mmol/L,肝功正?;蜉p度異常。影像學(xué)檢查(B超或CT)提示脂肪肝圖像。
納入標準:①符合脂肪肝診斷標準;②年齡26~65歲,性別不限;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腦、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疾病;②治療前2周服用藥物。
兩組均調(diào)整飲食,給予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禁酒。調(diào)節(jié)情志,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jié)合,加強體育鍛煉,增加活動量,轉(zhuǎn)氨酶大于正常值上限2倍時應(yīng)注意休息。治療原發(fā)病,如糖尿病口服降糖藥,高血壓病口服降血壓藥等。
兩組均用辛伐他汀膠囊20mg,每晚睡前口服;復(fù)方甘草酸苷片50mg,每日3次口服。
治療組加服中藥。①肝郁氣滯型:證見胸脅脹滿、疼痛,腹脹、腸鳴。治宜疏肝理氣,方用逍遙散加減。藥用柴胡12g,當歸12g,白芍15g,茯苓12g,白術(shù)12g,川楝子12g,香附12g,郁金10g,枳殼10g。②脾胃氣虛型:證見四肢困倦,腹脹納少,大便溏薄。治宜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用黨參10g,白術(shù)12g、茯苓12g、陳皮9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10g、炒麥芽10g。③肝腎陰虛型:證見頭暈、心悸、脅肋隱痛、口干多飲,治宜養(yǎng)陰柔肝,方用一貫煎加減。藥用沙參10g,麥冬10g,生地10g,枸杞子10g,川楝子12g,白芍15g。氣滯血瘀型:證見脅肋脹痛或刺痛,脘腹脹滿,肝臟腫大。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藥用五靈脂12g,當歸12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0g,枳殼10g,香附9g。脂肪肝病變顯著加用荷葉10g,生山楂10g,決明子10g;轉(zhuǎn)氨酶升高明顯加用虎杖15g,白花蛇舌草20g,女貞子10g;血瘀明顯加用紅花10g,丹參20g;肝脾腫大加用鱉甲9g,三棱9g,莪術(shù)9g;大便不暢加用生大黃6g。水煎服,日1劑。30日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檢測相關(guān)指標及判定療效。
根據(jù)衛(wèi)生部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肝臟超聲檢查示肝臟脂肪性變消失,肝功能、血脂恢復(fù)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肝臟超聲檢查示肝脂肪性變好轉(zhuǎn)1級以上,血脂(TC、TG、LDL-C、HDL-C)和肝功能檢查結(jié)果改善50%以上。有效:癥狀、體征減輕,肝臟超聲檢查示脂肪性變有所消退,肝功和血脂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肝臟超聲檢查示脂肪性變無明顯變化,肝功能、血脂無明顯改善。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 )表示、采取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兩組血脂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血脂比較 (mmol/L,±s)
表1 兩組血脂比較 (m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TC TG LDL-C對照組 72 治療前 7.23±1.58 3.17±0.82 4.16±1.58治療后 6.42±1.06* 2.56±0.63* 3.51±1.09*治療組 72 治療前 7.44±1.63 2.98±0.79 3.92±1.26治療后 6.18±0.27*△ 2.15±0.59*△ 3.17±1.37*△
兩組肝功、BMI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肝功及BMI比較(±s)
表2 兩組肝功及BMI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ALT(U/L)AST(U/L)BMI(kg/m2)對照組 72 治療前 128.46±78.24 152.78±105.37 26.57±6.43治療后 89.83±34.91* 98.55±43.78* 23.78±5.61*治療組 72 治療前 118.43±81.56 137.11±82.68 25.18±6.72治療后 66.49±37.14*△ 65.17±48.75*△ 20.52±5.36*△
兩組聲像圖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聲像圖比較 例(%)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脂肪肝屬中醫(yī)“脅痛”、“癥瘕”、“積聚”等范疇。多為飲食不節(jié)(嗜食肥甘厚味或恣飲酒漿),情志失調(diào),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所致。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胃升清降濁功能失常,水濕內(nèi)停,濕熱內(nèi)蘊;或情志失調(diào),肝氣郁結(jié),失其疏泄功能,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或稟賦不足及久病體虛,腎精虧損,腎氣不足,氣化失常,水濕不能得以正常蒸騰氣化,水濕、痰濁不化,阻滯氣機,瘀血內(nèi)停。病機為濕、濁、痰、瘀,病位在肝,與脾、胃、腎臟腑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guān)。初起以肝郁脾虛為主,隨著病情的進展,最終形成濕濁痰瘀互結(jié),痹阻肝臟脈絡(luò)而形成脂肪肝[2-4]。
觀察表明,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脂肪肝可顯著改善聲像圖,降低BMI、肝功能、血脂,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用西藥治療。
[1]中華醫(yī)學(xué)會肝病學(xué)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xué)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3):163-166.
[2]鄭昕,王亞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醫(yī)藥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11,34(2):86-87.
[3]盧慕舜,甘金娥.運脾解毒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臨床研究[J].新中醫(yī),2011,43(9):25-26.
[4]高原,宋林萱,姜妙娜,等.疏肝祛瘀通絡(luò)降濁法對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保護作用[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0,13(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