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ookplate, also known as ex-libris, is usually a small print or decorative label pasted into a book, often on the inside front cover, to indicate its owner. Bookplates typically bear a name, motto, device, coat-of-arms, crest, badge, or any motif that relates to the owner of the book, or is requested by him from the artist or designer. The 32th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xlibrists was held in 2008 at YanHuang Art Museum and nearly three hundred artists and collec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ok part in it. Since then, various media organizations, publishing houses, museums and collectors joined in the promotion of bookplates.
藏書票是西人的玩意兒,同西方版畫一樣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傳到中國已是上世紀初。魯迅先生當年倡導(dǎo)了新興木刻運動,將西方版畫和藏書票一同介紹到了中國。藏書票與中國的藏書印性質(zhì)相同,一般貼于書的扉頁,用途也相近,區(qū)別只在于其表現(xiàn)形式與使用方法。有人將藏書票比做是書的“衛(wèi)士”,這并不過分。在5個世紀前,藏書票僅僅作為書籍所屬權(quán)的標識被貼于書的扉頁,它的存在使得那些記性不好的借書者時刻銘記手捧的書籍終歸是要還給它的主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藏書票甚至是捕獲偷書賊的最好證物。藏書票實際上就是一種微型版畫,是小眾收藏藝術(shù)。其制作方法紛繁,可依據(jù)版畫的技法分為銅版、木刻、石版、絲網(wǎng),等等。根據(jù)票主的個人偏好,藏書票的主題亦包羅萬象,人物、宗教、家族紋章、神話寓言故事、動物、音樂等。一枚完整的書票畫面中必備兩個元素:Ex libris(拉丁文,意為屬于某人之書,兩詞間有一空格。一些早期尤其是紋章類藏書票上,沒有此字樣)和票主的名字(以全名,或縮寫、別名、筆名等形式出現(xiàn),無名的書票就失去了其從屬性)。在早期的紋章藏書票中,根據(jù)國家的不同,拉丁字符有時會被忽略,或依照該國語言習慣發(fā)生變化。西方藏書票有著近500年歷史,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在作為微型版畫時,其與生俱來的私密性和玲瓏乖巧的裝飾性也是藏書家點綴自己愛書的首選。
隨著時代的變遷,書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早不如以往。我們置身于科技飛速發(fā)展的前沿,世界各地的書票制作者為了生存或迎合市場需要,他們也必須不斷改變。藏書票在歐洲早已形成了自己完善成熟地產(chǎn)業(yè)鏈,票主、作者、協(xié)會機構(gòu),甚至中間商各執(zhí)行其責。藏家與作者間的關(guān)系變得更微妙,甚至有點本末倒置。因為創(chuàng)作主題的廣泛,在很多情況下,作者會直接用做好的成品(我們通常稱之為自由版畫)向票主推銷,票主選好后作者會將票主名字添加在票面上事先預(yù)留的空白處,大大縮短了過去以票主為主的制作流程。由于每年歐洲各國都會舉辦諸多藏書票大會,藏家們會將自己的書票與其他藏家交換,每種50~100枚印量的藏書票有時遠遠滿足不了藏家的需求。另外,書票作者從幾百年前的手工作坊里的工匠變成了個性十足的藝術(shù)家,每個個體都不會因為藏書票這個名頭把自己束縛于其中,他們會借方寸書票將自己的技法、風格通過每個票主、藏家傳播到世界各地。書票畢竟不能獲得很大利益,它是作者對外宣傳的招牌,很多畫家都是因為其書票而聞名于世,制作大幅版畫作品才是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標。這種商業(yè)味十足的藏書票制作形式,其實從上世紀初的美國就已朦朧出現(xiàn)。美國著名版畫家肯特所制作的藏書票大部分是通過中間商,在當時就是出版社或書商,比如:中間商付費請肯特制作8枚為票主預(yù)留空白的書票,他們將成品置于書店展示,若有買家看中,書店會將買家的名字打印在書票上。這也是藏書票商業(yè)化的最初表現(xiàn)。
下面讓我們了解下最初也就是延續(xù)了幾百年的藏書票制作流程。首先,票主將自己書票的意向、主題、尺寸、印數(shù)等要求提交給作者,作者據(jù)此制作一份草圖,即初稿。在原版制作出來之前,作者會和票主間通常會有很多交流,以免日后節(jié)外生枝;在通過票主的肯定后,作者會制版并印制第一張樣票,但如果票主不滿意樣票,可能會重新制版;在最終確定樣票沒有問題后,作者才能開始印制所有書票。整個過程從初稿到最后印制通常需要一兩個月時間,這也是為何我們總說藏書票是票主和作者的智慧結(jié)晶,里面蘊藏了很多只有他們二人才通曉的故事。
時至今日,藏書票儼然發(fā)展成為一門小眾收藏藝術(shù)。2008年在北京舉辦了第32屆世界藏書票大會,來自世界各地的近300位藝術(shù)家和收藏家匯聚一堂參加在中國舉辦的第一次世界性書票大會。各大傳媒、藝術(shù)機構(gòu)、出版社,乃至博物館相繼介入到藏書票的宣傳、普及領(lǐng)域,更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藏書票。此次聯(lián)展有幸邀請到國內(nèi)知名藏書票收藏家及多位藏書票制作者,云集了中國當今老中青三代版畫家及收藏家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中國藏書票研究會秘書長楊忠義、已故湖北木刻版畫家傅勇、中國高級凹版雕刻大師高振宇及女兒高鐵英、木刻套色版畫家王昆、云南絕版木刻版畫家姜琳、江蘇銅版版畫家吳亮,以及北京木刻版畫家王芊祎。作為外國藏書票收藏家以及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子安有多年收藏書票的經(jīng)歷,與圈內(nèi)的畫家和藏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攜好友吳建峰一同展示私藏的西方早期以及當代的歐美杰出版畫、藏書票代表作品。炎黃藝術(shù)館為配合此次聯(lián)展專門印制了紀念圖冊,精選參展畫家及藏家的300余枚藏書票作品,幫助讀者從一幅幅玲瓏乖巧的畫面中體味、貫通中外近一個世紀的藏書票發(fā)展脈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