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 鄭世林
摘要:厘清工作場所中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的影響機理,對提升組織的轉型適應性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中國20家企業(yè)的347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探索時間壓力對員工沉浸體驗的影響機理,特別是促進性焦慮的中介作用與決策權力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在工作場所中,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具有正向影響;促進性焦慮在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決策權力對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的關系具有調節(jié)作用;決策權力調節(jié)了促進性焦慮在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的中介作用。
關鍵詞:時間壓力;沉浸體驗;促進性焦慮;決策權力;工作場所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9010707
一、問題的提出
在中國處于經濟全面轉型的情境下,很多組織提高轉型適應性的主要方法是增加員工的工作內容或提高任務負荷,以致員工經常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困境,從而使員工處于時間壓力(Time Pressure)的狀態(tài)中。很多學者認為,當員工經歷時間壓力時,會產生負面情緒,并對工作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與滿意度等造成消極影響。但是,伴隨著積極組織行為學的快速發(fā)展,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時間壓力的良性作用,諸如其對工作績效、創(chuàng)新行為與決策質量等所具有的積極影響。已有研究表明,時間壓力實際上是一種挑戰(zhàn)性壓力,而挑戰(zhàn)性壓力有利于個體積極工作并對其發(fā)展有益,且這類壓力有助于員工形成與工作相關的沉浸體驗。進一步講,處于沉浸體驗中的員工能增加工作質量并提高組織績效。也就是說,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雖然時間壓力是一種最普遍、最常見的壓力源,沉浸體驗(Flow Experience)又是積極組織行為學領域的核心構念,但學術界尚缺乏對這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尤其是缺乏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影響機理的探索。與此同時,學者們對沉浸體驗的內部結構也存在較大爭議,存在很多理論模型。例如,沉浸體驗的三階段模型、四區(qū)間模型、八區(qū)間模型與九因子模型等。不僅如此,這些結論主要是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組織情境下進行研究得出,尚缺乏以中國組織為背景的本土沉浸體驗結構檢驗。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研究中國轉型經濟情境下的沉浸體驗內部結構,并在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視角下分析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影響的內在機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學術界重點關注研究者是否使用了中介變量與調節(jié)變量,從而得到不同的研究結論。因此,本文在探索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影響的內在機理時,借鑒了心理學與教育學中的相關文獻,通過設立全新的中介變量——促進性焦慮(Facilitating Anxiety),旨在更科學地揭示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的關系。此外,本文還提出了影響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關系的重要調節(jié)變量——決策權力(Decision Authority),試圖能在更深的層次上厘清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影響的內在機理。
二、理論與假設
1.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的直接影響
時間壓力理論源于生理學領域,但隨著學術界對時間壓力理論的持續(xù)研究,該理論引起了更多領域學者的關注。人們在日常的工作情境中會經常面對時間壓力,例如完成工作報告的最后期限。Ariely和Zakay指出,時間壓力是由個體完成任務的時間被縮短而引起的,但這種客觀的時間限制需要依靠主觀的個體知覺,并且存在相應的情緒體驗才可以真正感受到[1]。相應地,沉浸體驗理論源于心理學領域,此概念一經提出,便迅速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問題,并由心理學逐步擴展至音樂、教育、運動、游戲與管理等領域。因為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沉浸體驗的研究角度不同,所以人們對沉浸體驗的理解也有所差異。在中國,有些學者又將Flow Experience譯為流暢體驗或心流體驗。Csikszentmihalyi認為,沉浸體驗是人們面對的挑戰(zhàn)與擁有的技能平衡時全身心進入活動時的一種快樂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們會出現(xiàn)無意識感,似乎其它事情都不重要,只有所從事的活動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對這種感覺特別享受,驅使人們不惜任何代價去尋求再次體驗這種狀態(tài)[2]。關于沉浸體驗的內部結構,學術界雖有分歧,但大多數(shù)學者接受沉浸體驗具有9個維度的觀點,即挑戰(zhàn)—技能平衡、行動—意識融合、清楚的目標、明確的反饋、專注任務、潛在的控制感、失去自我意識、時間感扭曲與自覺體驗。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個體的沉浸體驗會產生相異的結果。此外,Karau和Kelly指出,時間壓力會使個體的注意力聚焦,當時間壓力增加時,與實現(xiàn)目標相關的工作特征會得到個體的高度重視,而與實現(xiàn)目標相對無關的工作特征會被個體忽視,由此促成問題的解決[3]。人們在經歷生活中的深層次滿足與愉悅時會產生一種積極體驗,或者人們處于一種意識協(xié)調有序的狀態(tài),而且不管在做何種事情,都渴望繼續(xù)下去,去得到并享受這種體驗。在此過程中,個體的時間意識與自我意識會消失,持續(xù)產生入迷,實際上這就是沉浸體驗[4]。正是由于時間壓力的這些特點,當員工經歷時間壓力時,若其能夠清楚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并專注于問題的解決,就有可能產生時間感扭曲。需要指出的是,清楚的目標、專注任務與時間感扭曲正是沉浸體驗包含的重要維度。
2.促進性焦慮的中介作用
焦慮理論源于存在主義哲學,后來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與認知理論等流派。學術界對焦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因變量與結果變量上,例如焦慮與成就動機、性別類型、認知方式、人格特質等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但是,將焦慮作為中介變量的研究鮮有出現(xiàn)。對于焦慮的分類,Alpert和Haber指出,焦慮分為促進性焦慮與阻礙性焦慮兩種類型。顧名思義,促進性焦慮是指有益于個體,并發(fā)揮積極作用的焦慮;阻礙性焦慮是指不利于個體,并具有消極作用的焦慮[5]。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雖然Alpert和Haber的觀點提出已久,但國內外學術界對促進性焦慮與阻礙性焦慮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學習領域,而且關注的重點大多集中在阻礙性焦慮。這一事實,與工作壓力理論研究所呈現(xiàn)出的由消極到積極、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由被動到主動的發(fā)展趨勢[6]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鑒于此,本文將促進性焦慮作為研究的中介變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另外,Karasek構建的JDC模型將壓力研究從心理學領域引入管理學領域,其構建的動態(tài)模型則首次強調了工作壓力的學習效應。因此,基于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視角,將同時屬于學習領域與壓力領域的促進性焦慮引入工作場所進行研究,顯然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已有研究表明,適當程度的焦慮水平能夠提高個體的警惕性,使其更快地知覺和處理環(huán)境中的潛在威脅,從而能提高個體的生存適應性[7]。這無疑表明,促進性焦慮對組織與個人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企業(yè)的研發(fā)人員為了使新產品早日上市,具備先發(fā)優(yōu)勢,不得不經?!摆s工期”,于是產生了焦慮,而在這種焦慮相伴下產生的動力有時恰恰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質量與速度。類似這樣的例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對于時間壓力與焦慮的關系,Hockey和Hamilton認為,時間壓力是個體層面對時間限制所產生的一種情緒或情感反應,它可以使個體感到焦慮,并影響到工作效果與效率[8]。也有學者認為,時間壓力是個體由于完成工作的時間越來越緊迫所形成的焦慮[9]。更有甚者,還有人把我們這個時代稱之為“焦慮的年代”。本文認為,工作場所中的焦慮是個體在時間壓力下產生的包括促進性焦慮與阻礙性焦慮在內的一種心理和生理反應。此外,中西方員工的工作壓力源大體相同,壓力對績效有著重要影響,如果管理者對員工的工作壓力問題處理不當,將會使組織付出巨大代價。另外,Csikszentmihalyi認為,當挑戰(zhàn)與技能平衡時,個體則會進入沉浸體驗狀態(tài);當挑戰(zhàn)與技能失衡程度相對較大時,個體則會進入焦慮狀態(tài)[2]。不可忽視的是,當挑戰(zhàn)與技能都較高時,個體傾向于重復產生沉浸體驗。由此看來,促進性焦慮實際上是挑戰(zhàn)—技能交互作用情境下的一種暫時狀態(tài),即個體產生焦慮后,伴隨著挑戰(zhàn)與技能的良性互動,個體會進入沉浸體驗狀態(tài)。
摘要:厘清工作場所中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的影響機理,對提升組織的轉型適應性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中國20家企業(yè)的347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探索時間壓力對員工沉浸體驗的影響機理,特別是促進性焦慮的中介作用與決策權力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在工作場所中,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具有正向影響;促進性焦慮在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決策權力對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的關系具有調節(jié)作用;決策權力調節(jié)了促進性焦慮在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的中介作用。
關鍵詞:時間壓力;沉浸體驗;促進性焦慮;決策權力;工作場所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9010707
一、問題的提出
在中國處于經濟全面轉型的情境下,很多組織提高轉型適應性的主要方法是增加員工的工作內容或提高任務負荷,以致員工經常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困境,從而使員工處于時間壓力(Time Pressure)的狀態(tài)中。很多學者認為,當員工經歷時間壓力時,會產生負面情緒,并對工作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與滿意度等造成消極影響。但是,伴隨著積極組織行為學的快速發(fā)展,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時間壓力的良性作用,諸如其對工作績效、創(chuàng)新行為與決策質量等所具有的積極影響。已有研究表明,時間壓力實際上是一種挑戰(zhàn)性壓力,而挑戰(zhàn)性壓力有利于個體積極工作并對其發(fā)展有益,且這類壓力有助于員工形成與工作相關的沉浸體驗。進一步講,處于沉浸體驗中的員工能增加工作質量并提高組織績效。也就是說,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雖然時間壓力是一種最普遍、最常見的壓力源,沉浸體驗(Flow Experience)又是積極組織行為學領域的核心構念,但學術界尚缺乏對這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尤其是缺乏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影響機理的探索。與此同時,學者們對沉浸體驗的內部結構也存在較大爭議,存在很多理論模型。例如,沉浸體驗的三階段模型、四區(qū)間模型、八區(qū)間模型與九因子模型等。不僅如此,這些結論主要是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組織情境下進行研究得出,尚缺乏以中國組織為背景的本土沉浸體驗結構檢驗。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研究中國轉型經濟情境下的沉浸體驗內部結構,并在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視角下分析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影響的內在機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學術界重點關注研究者是否使用了中介變量與調節(jié)變量,從而得到不同的研究結論。因此,本文在探索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影響的內在機理時,借鑒了心理學與教育學中的相關文獻,通過設立全新的中介變量——促進性焦慮(Facilitating Anxiety),旨在更科學地揭示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的關系。此外,本文還提出了影響時間壓力與沉浸體驗之間關系的重要調節(jié)變量——決策權力(Decision Authority),試圖能在更深的層次上厘清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影響的內在機理。
二、理論與假設
1.時間壓力對沉浸體驗的直接影響
時間壓力理論源于生理學領域,但隨著學術界對時間壓力理論的持續(xù)研究,該理論引起了更多領域學者的關注。人們在日常的工作情境中會經常面對時間壓力,例如完成工作報告的最后期限。Ariely和Zakay指出,時間壓力是由個體完成任務的時間被縮短而引起的,但這種客觀的時間限制需要依靠主觀的個體知覺,并且存在相應的情緒體驗才可以真正感受到[1]。相應地,沉浸體驗理論源于心理學領域,此概念一經提出,便迅速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問題,并由心理學逐步擴展至音樂、教育、運動、游戲與管理等領域。因為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沉浸體驗的研究角度不同,所以人們對沉浸體驗的理解也有所差異。在中國,有些學者又將Flow Experience譯為流暢體驗或心流體驗。Csikszentmihalyi認為,沉浸體驗是人們面對的挑戰(zhàn)與擁有的技能平衡時全身心進入活動時的一種快樂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們會出現(xiàn)無意識感,似乎其它事情都不重要,只有所從事的活動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對這種感覺特別享受,驅使人們不惜任何代價去尋求再次體驗這種狀態(tài)[2]。關于沉浸體驗的內部結構,學術界雖有分歧,但大多數(shù)學者接受沉浸體驗具有9個維度的觀點,即挑戰(zhàn)—技能平衡、行動—意識融合、清楚的目標、明確的反饋、專注任務、潛在的控制感、失去自我意識、時間感扭曲與自覺體驗。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個體的沉浸體驗會產生相異的結果。此外,Karau和Kelly指出,時間壓力會使個體的注意力聚焦,當時間壓力增加時,與實現(xiàn)目標相關的工作特征會得到個體的高度重視,而與實現(xiàn)目標相對無關的工作特征會被個體忽視,由此促成問題的解決[3]。人們在經歷生活中的深層次滿足與愉悅時會產生一種積極體驗,或者人們處于一種意識協(xié)調有序的狀態(tài),而且不管在做何種事情,都渴望繼續(xù)下去,去得到并享受這種體驗。在此過程中,個體的時間意識與自我意識會消失,持續(xù)產生入迷,實際上這就是沉浸體驗[4]。正是由于時間壓力的這些特點,當員工經歷時間壓力時,若其能夠清楚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并專注于問題的解決,就有可能產生時間感扭曲。需要指出的是,清楚的目標、專注任務與時間感扭曲正是沉浸體驗包含的重要維度。
2.促進性焦慮的中介作用
焦慮理論源于存在主義哲學,后來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與認知理論等流派。學術界對焦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因變量與結果變量上,例如焦慮與成就動機、性別類型、認知方式、人格特質等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但是,將焦慮作為中介變量的研究鮮有出現(xiàn)。對于焦慮的分類,Alpert和Haber指出,焦慮分為促進性焦慮與阻礙性焦慮兩種類型。顧名思義,促進性焦慮是指有益于個體,并發(fā)揮積極作用的焦慮;阻礙性焦慮是指不利于個體,并具有消極作用的焦慮[5]。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雖然Alpert和Haber的觀點提出已久,但國內外學術界對促進性焦慮與阻礙性焦慮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學習領域,而且關注的重點大多集中在阻礙性焦慮。這一事實,與工作壓力理論研究所呈現(xiàn)出的由消極到積極、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由被動到主動的發(fā)展趨勢[6]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鑒于此,本文將促進性焦慮作為研究的中介變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另外,Karasek構建的JDC模型將壓力研究從心理學領域引入管理學領域,其構建的動態(tài)模型則首次強調了工作壓力的學習效應。因此,基于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視角,將同時屬于學習領域與壓力領域的促進性焦慮引入工作場所進行研究,顯然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已有研究表明,適當程度的焦慮水平能夠提高個體的警惕性,使其更快地知覺和處理環(huán)境中的潛在威脅,從而能提高個體的生存適應性[7]。這無疑表明,促進性焦慮對組織與個人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企業(yè)的研發(fā)人員為了使新產品早日上市,具備先發(fā)優(yōu)勢,不得不經?!摆s工期”,于是產生了焦慮,而在這種焦慮相伴下產生的動力有時恰恰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質量與速度。類似這樣的例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對于時間壓力與焦慮的關系,Hockey和Hamilton認為,時間壓力是個體層面對時間限制所產生的一種情緒或情感反應,它可以使個體感到焦慮,并影響到工作效果與效率[8]。也有學者認為,時間壓力是個體由于完成工作的時間越來越緊迫所形成的焦慮[9]。更有甚者,還有人把我們這個時代稱之為“焦慮的年代”。本文認為,工作場所中的焦慮是個體在時間壓力下產生的包括促進性焦慮與阻礙性焦慮在內的一種心理和生理反應。此外,中西方員工的工作壓力源大體相同,壓力對績效有著重要影響,如果管理者對員工的工作壓力問題處理不當,將會使組織付出巨大代價。另外,Csikszentmihalyi認為,當挑戰(zhàn)與技能平衡時,個體則會進入沉浸體驗狀態(tài);當挑戰(zhàn)與技能失衡程度相對較大時,個體則會進入焦慮狀態(tài)[2]。不可忽視的是,當挑戰(zhàn)與技能都較高時,個體傾向于重復產生沉浸體驗。由此看來,促進性焦慮實際上是挑戰(zhàn)—技能交互作用情境下的一種暫時狀態(tài),即個體產生焦慮后,伴隨著挑戰(zhàn)與技能的良性互動,個體會進入沉浸體驗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