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勝
東漢末年,河北平鄉(xiāng)人時苗奉命到安徽壽縣任縣令。赴任時,他既不騎馬,也不坐轎,而是乘著一輛牛車前往。時苗在任期間,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黎民百姓辦了很多實事好事,深受老百姓的敬仰和愛戴。一年以后,時苗卸任還鄉(xiāng),他帶來的那頭母牛生了一頭小牛犢,臨行前,他把小牛犢交給了當?shù)氐睦习傩眨f:“我來時只有一頭母牛,沒有小牛,這頭小牛生在壽縣的土地上,是吃著壽縣的草、喝著淮河的水長大的,它應(yīng)該屬于你們?!崩习傩詹豢辖邮埽f:“六畜不認父,小牛自當隨母。”但不論老百姓如何勸說,時苗還是堅持把這頭小牛犢留了下來。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時苗,便把小牛飲水的池塘命名為“留犢池”,并在留犢池旁邊建造了一座“留犢祠”??芍^“時苗留犢去,千古傳佳話”。
清朝嘉慶年間,山東安丘人曹錫田考中進士,被詔命為湖北省巴東知縣。曹錫田出身貧寒,知書達理,稟性耿介,不入世俗。巴東縣瀕臨長江,百姓以打魚為生。該縣有一陋習由來已久,凡新任知縣,各個船埠須集資奉獻。曹錫田到任后,拒絕了百姓的饋贈,并發(fā)布告革除這一陋習。曹錫田非常關(guān)心百姓疾苦,為保護漁民的利益,嚴厲打擊江匪海盜,發(fā)動百姓興修水利,圍堤造田,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為了方便漁民投訴,他在江邊結(jié)排連筏,架設(shè)帷帳,在里面辦案。
曹錫田任巴東知縣數(shù)年,淡泊名利,無意功名利祿,只為百姓謀利。他任職期間,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妻兒老小生活儉樸,布衣粗食,家當僅書箱和簡樸的行李而已。辭官歸里臨行時,為不驚擾百姓,拂曉時分,他挑擔妻背囊攜兒奔向碼頭。誰知碼頭上早已站滿了送行的百姓,巴東父老見曹知縣如此清貧,都大為感動,便問:“曹公治理巴東數(shù)年,所喜為何?”曹錫田站在船頭笑著說:“唯喜當?shù)氐牟菪蜄|山一塊臥牛石。”不過隨口說笑而已,曹錫田隨后灑淚告別巴東父老鄉(xiāng)親。
一年后,巴東百姓將臥牛石與草鞋運抵曹錫田家門。巴東到安丘千里之遙,以當時的運輸工具和道路狀況,運送這么一塊巨大的石牛,堪稱奇跡。曹錫田在巴東深得民心,由此可見。
“去任無慚到任時,千載清風垂古史。”時苗拒帶小牛犢,留下的是清心和美德;百姓千里送石牛,送的是深情和口碑。兩位縣官的“留”與“送”,像兩顆耀眼的星星,在歷史的蒼穹中,閃耀著清正廉潔、為民造福的光輝。
(牟大裕薦自《做人與處世》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