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在詞典中的基本釋義為不愿告人或公開的個人私事。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秘密花園”,園周圍欄是自我保護的屏障。我們是否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在眾人面前“裸身”奔跑,我們的一切“私有”信息都將被“公有化”。
近日,蘋果公司首次承認,公司員工可以通過一項未曾公開的技術獲取iPhone用戶的短信、通訊錄和照片等個人數(shù)據(jù)。用戶對此毫不知情,并且,即便知情,也無法禁用這項技術。有專家表示,不僅蘋果存在“泄密門”,包括谷歌、Android在內的所有接入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智能手機都逃不出信息泄露的危險。
這不僅意味著我們的姓名、生日、職業(yè)、興趣愛好等基本個人信息被透明化,我們的生活軌跡以及社會關系也都可以通過分析隨之得出。于是,那些我們曾經愛過的人、受到的傷、犯下的錯誤,所有自己都不忍回想的辛酸過往,都有被人了解的可能。
但是,人們并沒有認識到所謂的“個人隱私被侵犯”是個多么嚴肅的問題。盡管,央視之前已經公開曝光iPhone的定位功能涉嫌侵犯個人隱私,蘋果公司2014年第三財季仍然售出3520萬部手機,凈利潤達77.5億美元。
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信息的作用和價值與日俱增。利用外露的個人信息進行違法犯罪的行為也層出不窮,我們的財產及人身安全將越發(fā)“岌岌可?!?。更嚴重的是,“沒有網(wǎng)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當我們面對世界的時候,其實,也隨時被世界在審視。但愿,蘋果“泄密門”的曝光是一個警醒,推動全社會一起審視問題根源,尋找解決方案。
(據(jù)新華國際 郝斐然/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