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英 曾秋香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護理干預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選取60例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不做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相應護理措施干預,在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EF與PEV1指數(shù)、不良反應癥狀例數(shù)等指標。結果:觀察組療效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出現(xiàn)率和滿意度情況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依從性方面觀察組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干預對于提高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治療依從性,減少并發(fā)癥有更好的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9-0110-02
由于兒童的免疫系統(tǒng)不夠健全,自身的抵抗力還比較薄弱,在特定的年齡段中會比較容易患咳嗽和支氣管炎,不及時治療往往會引起嚴重后果。對于兒童的治療重要性要高于成人,主要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各個年齡段兒童生理以及心理的特點,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通過家長的協(xié)助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兒童在生長發(fā)育時遇到的問題,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1]。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護理在患兒康復和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中有著重要作用,人們對于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性化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兒的康復并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對此,我科專門成立護理研究小組探討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整體護理干預方法和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范1~5歲,平均年齡為(2.9±0.1)歲,病程23h~3d,平均病程為(1.2±0.9)d;觀察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為(2.8±0.2)歲,病程為22h~3.1d,平均病程為(1.3±0.7)d。兩組患兒均出現(xiàn)發(fā)作性呼吸困難、喘憋、面色蒼白、口唇發(fā)紺、三凹征,肺部體征早期喘鳴音為主,繼之出現(xiàn)濕羅音。癥狀嚴重時可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缺氧性腦病以及水和電解質紊亂。一般體溫不超過38.5℃,病程1~2 周。兩組患兒都經過常規(guī)檢查,排除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兩組患兒在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并給予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內容包括:小兒病癥、年齡等臨床資料信息的采集,入院宣傳教育,介紹相關醫(yī)護人員等。
1.2.1觀察組觀察組除進行常規(guī)護理外[2],還進行整體護理干預,即在治療過程中做好巡查、解疑工作,時刻關注小兒病情進展,同時對于治療過程中的突發(fā)情況應及時進行合理解決。在護理結束后發(fā)放問卷進行調查[3],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情況和生活質量以及滿意程度。另外,觀察組在執(zhí)行以上護理干預措施時,還需首先重點判斷患兒呼吸道痰液情況。痰多而粘稠時,先超聲霧化稀釋痰液,再拍背電動吸痰,吸出痰液,通暢呼吸道后,再予普米克令舒和萬托林進行氧驅霧化吸入,并對家長進行有效指導,治療時讓家屬抱患兒取坐位,使患兒膈肌下移,增加其氣體交換,及時給予拍背祛痰,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并且加強治療期間的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 3d癥狀緩解時間和臨床療效。
1.3療效判定標準支氣管炎療效由支氣管炎控制測試表[4]評定,滿分為25分:完全控制患者計25分,控制良好患者計20到24分,控制較差或未控制的患者計20分以下。以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第一時間用力呼吸容積(FEV1)以及其所占正常預計值的百分比和測定呼氣峰值流速(PEF)來測定肺功能。不良反應主要觀察患者在治療前后肝功能有無異常、血糖指數(shù)異常、血脂指數(shù)異常以及血液常規(guī)指數(shù)異常等異常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所得數(shù)據采用 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由表1、2、3、4可看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對照組之間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癥狀少于對照組。(具體見表1、表2)此外,兩組患兒治療后的PEF與PEV1指數(shù)相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其中,觀察組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PEF的變化,見表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EV1占正常預計值百分比情況,見表4。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護理干預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選取60例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不做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相應護理措施干預,在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EF與PEV1指數(shù)、不良反應癥狀例數(shù)等指標。結果:觀察組療效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出現(xiàn)率和滿意度情況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依從性方面觀察組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干預對于提高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治療依從性,減少并發(fā)癥有更好的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9-0110-02
由于兒童的免疫系統(tǒng)不夠健全,自身的抵抗力還比較薄弱,在特定的年齡段中會比較容易患咳嗽和支氣管炎,不及時治療往往會引起嚴重后果。對于兒童的治療重要性要高于成人,主要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各個年齡段兒童生理以及心理的特點,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通過家長的協(xié)助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兒童在生長發(fā)育時遇到的問題,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1]。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護理在患兒康復和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中有著重要作用,人們對于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性化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兒的康復并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對此,我科專門成立護理研究小組探討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整體護理干預方法和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范1~5歲,平均年齡為(2.9±0.1)歲,病程23h~3d,平均病程為(1.2±0.9)d;觀察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為(2.8±0.2)歲,病程為22h~3.1d,平均病程為(1.3±0.7)d。兩組患兒均出現(xiàn)發(fā)作性呼吸困難、喘憋、面色蒼白、口唇發(fā)紺、三凹征,肺部體征早期喘鳴音為主,繼之出現(xiàn)濕羅音。癥狀嚴重時可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缺氧性腦病以及水和電解質紊亂。一般體溫不超過38.5℃,病程1~2 周。兩組患兒都經過常規(guī)檢查,排除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兩組患兒在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并給予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內容包括:小兒病癥、年齡等臨床資料信息的采集,入院宣傳教育,介紹相關醫(yī)護人員等。
1.2.1觀察組觀察組除進行常規(guī)護理外[2],還進行整體護理干預,即在治療過程中做好巡查、解疑工作,時刻關注小兒病情進展,同時對于治療過程中的突發(fā)情況應及時進行合理解決。在護理結束后發(fā)放問卷進行調查[3],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情況和生活質量以及滿意程度。另外,觀察組在執(zhí)行以上護理干預措施時,還需首先重點判斷患兒呼吸道痰液情況。痰多而粘稠時,先超聲霧化稀釋痰液,再拍背電動吸痰,吸出痰液,通暢呼吸道后,再予普米克令舒和萬托林進行氧驅霧化吸入,并對家長進行有效指導,治療時讓家屬抱患兒取坐位,使患兒膈肌下移,增加其氣體交換,及時給予拍背祛痰,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并且加強治療期間的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 3d癥狀緩解時間和臨床療效。
1.3療效判定標準支氣管炎療效由支氣管炎控制測試表[4]評定,滿分為25分:完全控制患者計25分,控制良好患者計20到24分,控制較差或未控制的患者計20分以下。以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第一時間用力呼吸容積(FEV1)以及其所占正常預計值的百分比和測定呼氣峰值流速(PEF)來測定肺功能。不良反應主要觀察患者在治療前后肝功能有無異常、血糖指數(shù)異常、血脂指數(shù)異常以及血液常規(guī)指數(shù)異常等異常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所得數(shù)據采用 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由表1、2、3、4可看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對照組之間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癥狀少于對照組。(具體見表1、表2)此外,兩組患兒治療后的PEF與PEV1指數(shù)相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其中,觀察組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PEF的變化,見表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EV1占正常預計值百分比情況,見表4。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護理干預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選取60例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不做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相應護理措施干預,在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EF與PEV1指數(shù)、不良反應癥狀例數(shù)等指標。結果:觀察組療效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出現(xiàn)率和滿意度情況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依從性方面觀察組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干預對于提高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治療依從性,減少并發(fā)癥有更好的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9-0110-02
由于兒童的免疫系統(tǒng)不夠健全,自身的抵抗力還比較薄弱,在特定的年齡段中會比較容易患咳嗽和支氣管炎,不及時治療往往會引起嚴重后果。對于兒童的治療重要性要高于成人,主要的治療方法要根據各個年齡段兒童生理以及心理的特點,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通過家長的協(xié)助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兒童在生長發(fā)育時遇到的問題,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1]。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護理在患兒康復和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中有著重要作用,人們對于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性化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兒的康復并提高患兒生活質量。對此,我科專門成立護理研究小組探討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整體護理干預方法和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范1~5歲,平均年齡為(2.9±0.1)歲,病程23h~3d,平均病程為(1.2±0.9)d;觀察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為(2.8±0.2)歲,病程為22h~3.1d,平均病程為(1.3±0.7)d。兩組患兒均出現(xiàn)發(fā)作性呼吸困難、喘憋、面色蒼白、口唇發(fā)紺、三凹征,肺部體征早期喘鳴音為主,繼之出現(xiàn)濕羅音。癥狀嚴重時可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缺氧性腦病以及水和電解質紊亂。一般體溫不超過38.5℃,病程1~2 周。兩組患兒都經過常規(guī)檢查,排除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兩組患兒在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并給予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內容包括:小兒病癥、年齡等臨床資料信息的采集,入院宣傳教育,介紹相關醫(yī)護人員等。
1.2.1觀察組觀察組除進行常規(guī)護理外[2],還進行整體護理干預,即在治療過程中做好巡查、解疑工作,時刻關注小兒病情進展,同時對于治療過程中的突發(fā)情況應及時進行合理解決。在護理結束后發(fā)放問卷進行調查[3],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情況和生活質量以及滿意程度。另外,觀察組在執(zhí)行以上護理干預措施時,還需首先重點判斷患兒呼吸道痰液情況。痰多而粘稠時,先超聲霧化稀釋痰液,再拍背電動吸痰,吸出痰液,通暢呼吸道后,再予普米克令舒和萬托林進行氧驅霧化吸入,并對家長進行有效指導,治療時讓家屬抱患兒取坐位,使患兒膈肌下移,增加其氣體交換,及時給予拍背祛痰,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并且加強治療期間的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 3d癥狀緩解時間和臨床療效。
1.3療效判定標準支氣管炎療效由支氣管炎控制測試表[4]評定,滿分為25分:完全控制患者計25分,控制良好患者計20到24分,控制較差或未控制的患者計20分以下。以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第一時間用力呼吸容積(FEV1)以及其所占正常預計值的百分比和測定呼氣峰值流速(PEF)來測定肺功能。不良反應主要觀察患者在治療前后肝功能有無異常、血糖指數(shù)異常、血脂指數(shù)異常以及血液常規(guī)指數(shù)異常等異常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所得數(shù)據采用 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由表1、2、3、4可看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對照組之間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癥狀少于對照組。(具體見表1、表2)此外,兩組患兒治療后的PEF與PEV1指數(shù)相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其中,觀察組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PEF的變化,見表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EV1占正常預計值百分比情況,見表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