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業(yè)
目前的高考試卷從能力目標出發(fā)確定立意,注重能力考查,考查目的明確。但由于有的選擇題考查的知識點“穿越”到其他版本的教材,從而提升了歷史選擇題的難度。下面簡舉幾例說明,以探究新形勢下的備考之策。
一、“穿越”至選修教材
例1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考古顯示,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地區(qū)君王墓葬規(guī)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fā)達的東方六國地區(qū),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
A.經濟發(fā)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guī)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同學們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雖然考查的知識點為必修1教材的主干知識“分封制的瓦解”,但是卻涉及到選修1商鞅變法的內容。西周的分封制通過層層分封,形成了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可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瓦解。秦國通過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加強集權,廢除了舊制度,強化了君主權力,為秦國富強和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根據以上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可知正確選項為C項;戰(zhàn)國時期小農經濟發(fā)展最終導致分封制瓦解,故排除A項;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決策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是先秦政治制度的重要特點,故排除B項;墓葬等級差別明顯是分封制下等級的表現之一,但遠不是分封制度的全部,所以不能就此判斷他們依然嚴格遵行分封制度,事實上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已經瓦解,故排除D項,很多同學常常犯此錯誤,落入命題者設下的偷換概念的陷阱。
點撥 與前幾年全國高考新課標文科綜合試卷選擇題相比,今年的歷史選擇題回歸了歷史學科本位。如果說以前的選擇題考查的重點是語文閱讀能力的話,那么今年的選擇題更關注歷史基礎知識與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對學科本體知識的考查。歷史更應該考歷史,而不是考語文。所以,對一些重要的歷史概念,應該整合必修和選修教材的相關內容,以把握階段特征并窺其全貌,這樣才不至于在復習備考中留下知識點的盲區(qū)。
二、“穿越”至岳麓版教材
例2 有學者說,在古代雅典,“政治領袖和演說家根本就是同義語”。這一現象是雅典( )
A.政治體制的產物
B.社會矛盾緩和的反映
C.頻繁改革的結果
D.思想文化繁榮的體現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同學們正確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判斷與推理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從材料看,演說才能居然成為政治家最核心的素質,究其原因,這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的產物。正于岳麓版教材所敘述的:“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關,公民大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項議案展開辯論。雄辯的演說有賴于豐厚的學養(yǎng),因此激烈的辯論促進了對知識的崇尚與演說術的發(fā)展,雅典成為語驚四座的大演說家輩出的古代國家?!币虼吮绢}正確選項為A項;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故排除B項;雅典歷史上曾出現多次改革,并且雅典人也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思想文化,但這都與“政治領袖和演說家根本就是同義語”并無必然聯系,故排除C、D兩項。
點撥 在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下,一個人要想成為政治領袖,必須通過演說讓雅典公民了解自己的主張,爭取選票,才能登上城邦政府領導崗位。解答本題的關鍵就是在平時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歸納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和特點、雅典民主政治的意義及局限,并理解和體會雅典民主政治的運行機制。
三、“穿越”至大綱版教材
例3 恩格斯稱贊一位近代科學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他指的應是( )
A.哥白尼的“日心說”否定了宗教神學崇信的“地心說”
B.伽利略創(chuàng)立的實驗科學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fā)展
C.牛頓創(chuàng)立經典力學完成了科學史上的劃時代飛躍
D.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顛覆了關于人類起源的傳統觀念
解析 本題主要通過近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發(fā)展考查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判斷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古羅馬科學家托勒密提出的 “地心說”,是中世紀天文學的理論基礎。它符合上帝選定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說法,得到教會的支持,成為天經地義不容懷疑的理論。文藝復興時期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提出的“日心說”,是天文學領域的偉大革命,動搖了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使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具有劃時代意義。本題正確選項為A項;B、C、D三項都是近代自然科學在擺脫神學桎梏取得獨立地位之后的繼續(xù)發(fā)展,并不具備使自然科學擺脫宗教神學控制的開創(chuàng)性,均可以排除。此題的難度是0.162,是十二道選擇題中最難的一題,這一道選擇題的能力考查也頗受好評。
點撥 大綱卷文科綜合試卷考查新課程的理念,新課標文科綜合試卷卻考查大綱版教材內容,是今年試題難度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在解答本題時大家可以根據題干關鍵詞“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推理出其含義就是自然科學開始擺脫宗教神學的桎梏;其次在復習過程中要牢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通過知識整合搞好歷史專題復習。
從這種“穿越”式選擇題來看,歷史復習應該在牢固掌握歷史主干知識的基礎上注意兩點:一是將大綱版的通史觀引入歷史復習尤其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復習之中,以構建歷史發(fā)展的時序和大歷史觀;二是重視對選修教材的學習,尤其是選修教材中能與必修教材的重要事件和歷史概念產生交集的模塊,要加大歷史知識整合的力度,從而避免歷史知識掌握的碎片化。
1. 《禮記》中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代統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保ā犊嫡a》)、“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泰誓》)等思想。殷周變革中天命觀的發(fā)展實質上體現了( )
A.政權神秘化色彩不斷加強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C.對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2.蘇軾曾經指出:“民庶之家,置莊田,招佃農,本望租課,非行仁義。然猶至水旱之歲,必須放免欠負、貸借種糧者,其心誠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辈牧险f明宋朝( )
A.地主具有開展民間賑濟的社會責任感
B.農村中租佃經營關系已經非常普遍
C.地主與佃戶之間存在相互依存關系
D.減免租稅已經成為地主的經常行為
3.下圖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的人口分布圖,據圖判斷,此歷史時期為( )
A.西漢 B.魏晉
C.唐朝 D.宋朝
4.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寫道:“19世紀50年代,《南京條約》以及法國和美國與中國簽署的條約屆滿,需要重新談判。以上三個條約國堅持要求允許其外交官常駐中國首都,中國人百般拖延,沒有哪個清朝官員愿意在常駐外交使團的問題上做出讓步。”清朝官員如此態(tài)度最主要是因為上述三國所提要求( )
A.嚴重侵犯了中國政治主權
B.顛覆了傳統夷夏秩序觀
C.使列強完全控制中國內政
D.暴露出條約的不平等性
5.1935年10月初,蔣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題為“建設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亂為國家興亡的關鍵”的演講,強調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與國家治亂、民族興衰的密切關系,第一次明確、公開地提出了天然是復興民族的最好的根據地”的思想,肯定地闡明了以四川為根據地的思想。這一材料表明,當時的國民政府( )
A.開始全面抗戰(zhàn)的政策
B.應對日本擴大侵華作抗戰(zhàn)準備
C.加強西南建設以剿滅共產黨和紅軍
D.重視西部開發(fā)以促進全國穩(wěn)定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