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這篇小說共敘述了三場看社戲的不同經(jīng)歷,魯迅先生通過這三場看社戲的不同感受的敘述來對自己的童年記憶進行懷念。同時又運用成人視角與兒童視角相結合的混合結構來安排全文,在對比中作者的情感得到更深一步的升華。
1 小說中對比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
“對比”是指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寫作中的對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tǒng)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系。現(xiàn)在就用對比手法來看魯迅先生的小說《社戲》。小說開頭寫到“我在倒數(shù)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么來就走了”。一開始作者對于中國戲的態(tài)度就不是很有感覺。
一是認為沒意思看。
二是看了也沒有看出什么來。開頭的這段論述給讀者留下了伏筆。接著作者開始具體回憶描寫他的兩次看中國戲的不適經(jīng)歷,在這兩次看戲中,作者好像本身并沒有參與到看戲的行列,而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觀看著臺上戲與臺下人的舉動。這時的對比手法在小說中的運用就體現(xiàn)在兩個大方面,一個是在敘述每一場看戲經(jīng)歷中,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此處是一種橫向的對比。具體來說,第一回看戲時,“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弊髡唛_始是覺得看戲是有味的,懷著一種興致勃勃的情緒和朋友去看戲,然而進門后的幾個小事件卻讓我的興致一點一點冷卻下來,以至于“不由毛骨悚然的走出了”??磻蚯昂笄榫w的變化對比,期待與結果的落差對比,寫出了作者第一回看戲的失望。第二回看戲時,“第二回忘記了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而譚叫天還沒有死……我于是忘了前幾年的咚咚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臺去了”。作者帶著希望去第一舞臺看叫天的表演,然而結果卻是“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人互打,從酒店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無疑第二回看戲對于作者來說也是失望的。兩次看戲前后的對比描寫,照應了小說開頭“然而都沒有看出什么就走了”的興致索然,這就使得我們想繼續(xù)了解第三次看戲給作者帶來的感受如何,為第三場看戲情況埋下了伏筆。
另一個對比的運用是三場看戲中幾個細節(jié)中的對比,此處是一種縱向的對比。
一是看戲前作者心情的比較。第一回是“興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jīng)開始了”,第二回是“忘了前幾年的冬天的冬冬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臺去了”,第三回到趙莊看戲,心情經(jīng)過了曲折變化,開始是激動期盼,卻因為早上叫不到船去而郁郁寡歡,心情低落,等到雙喜的提議被接受而最終可以去的時候,“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三次看戲的心情是大不相同的。第三回失而復得的心情讓作者更容易畢生銘記。
二是關于“座位”事件的對比。第一回關于座位,“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fā)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jīng)喤喤的響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這給作者是一種不好的感覺,也最終是作者走出戲園的一個原因。第二回“第一舞臺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才出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從中看一個老旦在臺上唱”,作者仍舊沒有找到滿意的座位看戲。第三回是近不得臺旁,只得遠遠地看著。三場看戲作者都沒有尋到一個滿意的座位,“座位”事件既暗示了看戲的熱鬧場面,也是影響作者看戲心情的一大元素。
三是戲文及戲文帶來的感受的對比。第一回關于戲文只一句“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沒有具體提到戲的過程。第二回我因不知名角是誰,問旁邊的胖紳士而遭到鄙視,感到自己深愧淺陋,而且期待的名角叫天沒有來,看戲心情很不愉悅。第三回關于看戲的過程的描寫最多,寫到了有名的鐵頭老生的翻筋斗,過后是咿咿呀呀唱的小旦,還有一直唱不完的老旦。這次看戲內容最豐富。
2 成人視角與兒童視角的結合使用
小說除了精心的對比手法運用外,貫穿小說的另一個線索就是成人視角與兒童視角的混合使用。在成人視角下,兩回看戲經(jīng)歷都沒有給作者帶來好的感受,一回是使得自己覺得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一回使自己從此告別了中國戲,“即使偶爾經(jīng)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接著小說又從回憶中走出,寫到自己前幾天在無意中看到的一本關于中國戲的日文書,書中關于中國戲的描寫勾起了我對看戲的美好記憶。于是小說接著轉入了在兒童視角下的看戲的回憶敘述,勾出了作者對于童年記憶的懷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看戲過程的懷舊。兒時看社戲的經(jīng)歷與其說是戲好看,不如說是看戲的過程更好玩。首先是魯鎮(zhèn)諸多小朋友伴我游戲時的純真快樂。其次是看戲過程的一番不容易:一開始因無大船而不能去趙莊看戲,接著借到大船可以自己劃著去看戲,最后途中因饑餓偷羅漢豆吃。這一次次的經(jīng)歷給自己帶來一段難忘的歡樂記憶。
二是對看戲過程中的人物人情懷舊。有聰明能干的雙喜,有善解人意的外祖母,還有阿發(fā),六一公公等人。在羅漢豆一情節(jié)中關于阿發(fā)與六一公公的兩處描寫刻畫,深切體現(xiàn)了鄉(xiāng)野人情的質樸、善良之美。在偷豆時,“阿發(fā)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的多了呢?!卑l(fā)的自告奮勇突出了鄉(xiāng)野少年特有的質樸純真。還有六一公公,當知道“我們”偷了他的豆時并沒有責怒,而且當“我”夸他的豆好吃時,“竟非常感激起來”,并且當晚就送了一大碗煮熟了的童年羅漢豆給母親和“我”吃。人物人情在童年的懷舊篇幅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它讓有關童年的敘述變得格外生動。
三是對童年童趣的懷舊?!拔摇钡耐閭?,雙喜,阿發(fā)都十分熱情善良,有了遠客,他們從父母那里得到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拔覀儭币黄鹁蝌球踞炍r放牛,當“我”因怕黃牛水牛欺生而不敢走近身時,他們又不再原諒我會讀“秩秩斯干”卻全都嘲笑起來了。還有一起搖船去看戲,歸航時候肚餓,便出主意到河旁田里偷羅漢豆煮著吃,都是很活潑的田園生活。作者用深情飽滿的筆調抒寫了農(nóng)家少年純樸、善良、活潑、充滿童趣的鄉(xiāng)野生活,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這些朋友的喜愛之情。
《社戲》在成人視角與兒童視角的交替敘述下,通過對比手法寫出了作者一生中三次看戲的經(jīng)歷,同時運用敘述手法中的欲揚先抑,敘述有詳有略的手法突出了那深深留在作者記憶深處的童年美好有趣的經(jīng)歷,表達了對那段快樂純樸的童年鄉(xiāng)野生活的懷念,對質樸純真的童年玩伴雙喜、阿發(fā)的懷念。
參考文獻:
[1] 魯迅.朝花夕拾[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2] 錢理群.讀一讀《社戲》全文[J].語文學習,1994(09).
[3] 葉世祥,都市人的鄉(xiāng)愁——重讀魯迅小說《社戲》[J].名
作欣賞,1990(01).
[4] 何孔周.讀魯迅的《社戲》[J].北京師范(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8(05).
[5] 姚大勇.一曲自然美的頌歌——魯迅小說《社戲》的文化讀解[J].名作欣賞,2003(03).
[6] 朱自強.魯迅的兒童觀:兒童文學視角[J].東北師大學報,1989(05).
作者簡介:陳云燕(1990—),安徽馬鞍山人,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