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一部以人物塑造為中心的影片,《穆斯林的葬禮》的影像敘事蘊涵著深刻的精神內(nèi)核,影片從歷史、民族、人生等角度表達出對回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審視,即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精神的禮贊和對落后保守思想及習俗的隱憂;對民族大融合的呼喚,主要體現(xiàn)為現(xiàn)代意義上穆斯林信仰的終極叩問、漢回民族融合的勢在必行、世界民族大融合的美好展望;對人類愛情自由的追求,主要體現(xiàn)為韓楚的純潔之戀、梁冰玉對真愛的理性選擇。
[關(guān)鍵詞] 《穆斯林的葬禮》;影像敘事;精神內(nèi)核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LX_0678)。
編劇霍達以自覺的“民族憂患意識”和偏愛于“以史為文”的寫作視角形成了“以中華民族兩場大災難為審美背景,以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為審美對象,以女性的不幸婚戀為審美焦點”[1]165的藝術(shù)觀照方式,在“寫出愚昧和狡詐”中引起“對人生、歷史、民族命運和前途的思索”[2]。這些因素也滲透到影片《穆斯林的葬禮》的立意之中。這部以人物塑造為中心的影片從歷史、民族、人生等角度表達出對回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審視、對民族大融合的呼喚以及對人類愛情自由的追求。
一、對回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審視
與其他民族相比,回族是“一個心事太重的民族,善良緘默……忍耐間不舍自尊,勤勞中暗存剛毅”[3]。但世上也沒哪個民族“像回族那樣世俗化,以宗教手段干預教徒生活的各個方面”[4]。影片對回族這些特性進行深刻的審視。
(一)對優(yōu)良傳統(tǒng)精神的禮贊
堅定虔誠如朝圣老人吐魯耶定。作為人類的一種終極追求,信仰總能給人提供無窮力量,而回族正是一個憑宗教信仰維系本民族基本譜系的特殊群體。其虔誠主要體現(xiàn)在朝覲圣地麥加的行動上,故“回回”又有“回歸麥加”之意。影片中吐魯耶定義無反顧地只身赴麥加,那如血殘陽下的高大背影如同一座豐碑昭示著回民為崇高信仰而赴難的獻身精神,其堅韌的操行也向世人展示著個體生命強大的精神力量。
善良仁義如梁亦清。影片在時長25分鐘的生活畫面中通過線性敘述展示了他的品質(zhì)。當少年韓子奇失手打碎價值不菲的玉器時,一句“毀了就毀了”道出了他的重情重義;當少年韓子奇要求留下當徒兒以抵償損失時,他答應請求并無私傳藝,足見其善良與厚道;他不為名利,只為鄭和是個流芳百世的回回而冒險應下雕琢《鄭和航海圖》大活,足見其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當韓子奇告之“匯遠齋”牟取暴利的真相后,他卻信奉“三百六十行,各占一行”,表明了他的開明。
自強不屈如韓子奇。韓子奇一生歷經(jīng)“五四”運動、日本侵華等重大歷史事件,影片采用虛化歷史的方法,在具象中再現(xiàn)了其從默默無聞到名噪京城再到茍且隱忍的人生歷程。面對人生磨難,他自信、自強、不甘人后,這種意識使他由一個普通琢玉人逐步成長為京城首屈一指的“玉王”。面對民族災難時,不甘接受現(xiàn)實的他拋妻別子,遠渡英國以求新生。而在避難期間,依然學英文、辦玉展,把事業(yè)辦得風生水起。其實,支撐韓子奇不屈不滅的精神支柱乃是堅摧不垮的民族自信心,從這層意義來說,影片就是“一部民族自信力增強的演進史,是一首在民族災難中奮然前行的壯麗詩篇”[1]167。
(二)對落后保守思想及習俗的隱憂
影片在禮贊回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時,還流露出對回族保守落后思想及習俗的隱憂。
保守狹隘如梁亦清。梁亦清是善良仁義的,但“天下回回一家親”的信念使他對回回之外的人存有戒心,如其叮囑女兒不要亂吃漢人的東西便顯示出狹隘的民族觀;當韓子奇勸他試著直接和洋人做買賣時,他不為所動并怒斥徒弟的活心眼;他悲觀不自信,覺得前途未卜,一切全靠真主定奪;當韓子奇欲在最后關(guān)頭幫他分擔雕刻重任時,他卻堅持“徒弟畫龍,師傅點睛”的章程,硬撐著直到最后的功虧一簣。如此守舊的行為和心理都緣于其保守狹隘的思想信仰。
冷酷殘忍如梁君璧。老一代回回嚴格恪守著穆斯林的傳統(tǒng)習俗,而新一代回回梁君璧則打著“維護真主意愿”的旗號,制造了一個又一個人生悲劇。在韓子奇沒有背叛家庭之前,梁君璧一直恪守著回回該有的高潔與虔誠。之后,處于情感劣勢的她利用“不允許同時娶兩姐妹”的教義逼走了妹妹,制造了母女骨肉分離的悲劇。從婚姻的排他性來看,其逼走妹妹的行為尚可理解,但她用“門當戶對”的習俗拆散兒子婚姻的行為則令人氣憤。更令人發(fā)指的則是其利用“漢回不能通婚”的習俗強行阻撓新月與楚老師的愛情,并使新月大受刺激過早離世。
二、對民族大融合的呼喚
保守狹隘的民族觀已直接影響到民族的發(fā)展與未來。什么樣的信仰才是合乎人性的?陳規(guī)陋習要不要摒除?此番精神訴求在影片中也得以充分表達。
(一)現(xiàn)代意義上穆斯林信仰的終極叩問
什么樣的回回才算真正的回回?韓子奇不把齋,不念經(jīng),與妻妹同居,從形式到本質(zhì)都是穆斯林的罪人。在原著結(jié)尾,作者把“韓子奇算不算一個真正的回回”擺在梁君璧面前?!八惠呑幼龀龃笫聵I(yè),為回回爭了光;他和玉兒的那點過錯也應該原諒。他是個真正的回回?!盵5]她有如此覺醒令人欣慰,那她自己呢?真正的信教“重要的不是信什么,而是如何信,以及如何以行動去實踐信仰”[6]。只有“當信仰上升到宇宙與人的愛與寬容時,這時的宗教才是有意義的”[7]。以此推論,梁君璧未必就是真正的回回。因為“穆斯林的信徒要信善惡,其中一條是提倡堅韌和忍耐”[8],而她卻遠離寬容與善良,殘忍對待身邊親人。相反,韓子奇、梁冰玉、天星、新月等雖都或多或少違背過真主的意愿,但面對生命與苦難時都選擇了堅韌、寬容與愛,他們才是真正意義的回回。由此可知,只有把對穆斯林的信仰提升到一定的文化和生命哲學的高度,才能找到現(xiàn)代意義上回族新的發(fā)展方向。
(二)漢回民族融合的勢在必行
回族傳統(tǒng)舊俗在現(xiàn)代社會遭受挑戰(zhàn)的序幕在新月的葬禮上正式拉開。影片中,陳淑彥等在眾人的默許下來到現(xiàn)場,使向來灰白一片的穆斯林葬禮上出現(xiàn)了幾點暖色;身為漢人的楚老師不僅參加了葬禮,還為新月“試坑”,他們以實際行動打破了“女人、漢人不許參加穆斯林葬禮”的舊俗。當楚老師緊隨天星跳進墓穴要為新月“試坑”時,影片定格了意味深長的畫面即天星與楚老師之間瞬間的凝視和長久的擁抱,這“凝視”與“擁抱”,不單是逝者的哥哥與戀人兩個男人間的互相安慰,更是漢回兩個民族心路的溝通。葬禮埋葬了新月純潔、苦難的軀體,更預示著健康的生命與文化的再生?!皻v史每前進一步,往往是無法估量的情感乃至生命的消耗?!盵9]可嘆年輕生命的早逝,活著生命的未老先衰,渴望融合的人們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
(三)世界民族大融合的美好展望
影片以連續(xù)、交叉、閃回的蒙太奇敘事技巧讓觀眾在快速的畫面變換中感受到人物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如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韓子奇身上總是洋溢著擊不垮、打不敗的自信,甚至,他敢于邁開步子到異國他鄉(xiāng)求生存。但回國歷經(jīng)幾次政治運動后,則顯出極度委頓的精神狀態(tài)。他學會了茍且和無原則的妥協(xié)。即便這樣,在惡劣的民族環(huán)境中,他還是失去了一切。十年“文革”浩劫讓他的玉器流失散盡,梁君璧的惡毒相逼讓其愛女過早殞逝,梁冰玉的出走抽走了他情感世界的支柱,最后只能在無限的遺憾與恐懼中離世。而讓人深思的倒是孤居海外的晚年梁冰玉的出現(xiàn),影片沒有交代她在海外具體的生活狀況,但從其平靜的表象中足以窺見其幾十年的平靜生活,而這正是國人所期盼的。試想,如果當初她能拋開種族的偏見,同意了奧利弗的求婚,也許整個家族的命運都會得到改寫。至此,影片讓觀眾感受到只有把個體放在世界性的民族環(huán)境下,才有可能在災難性的環(huán)境中尋求到生存之道。整個民族也只有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與世界各民族平等交流,才有可能尋求到一條真正發(fā)展之路。
三、對人類愛情自由的追求
人類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多元的,而影片主要體現(xiàn)為對愛情自由的追求上,尤其體現(xiàn)在韓楚之戀以及梁冰玉的理性之戀上。
(一)韓楚的純潔之戀
原著的主題“主要通過‘一人和‘一事來展現(xiàn)的”[10]。這“一事”就是韓、楚之間的愛情糾葛,影片也重磅演繹了這“一事”。影片中的新月美麗、善良、進取,北大外語系的教育背景讓她有著徹底的現(xiàn)代獨立個性和對愛情自由的追求精神。面對“漢回不能通婚”的舊俗,她選擇了反抗,至死她也沒放棄對真愛的追求。
影片中的楚老師對新月的愛情超乎世俗之外,正如他對梁君璧的表白一樣:“您以為我和她之間還有什么婚事?我惟一的希望只是讓她活下去?!钡@發(fā)自肺腑的心聲不能喚醒梁君璧的人性復蘇。兩人純潔的情感在外界偏見的阻撓和新月病情的惡化中艱難前行。這種跨民族的師生戀本身就沒什么“前途”可言,但他們偏偏苦苦追求,使這份愛情升華為新一代穆斯林對自己的情感與信仰的確認以及回漢民族之間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努力與掙扎。影片結(jié)尾楚老師躺在新月的墓穴中“試坑”,那絕望的眼神深深震撼著千萬觀眾的心靈,其以最悲壯的形式證明了愛情的純粹和人性的光潔。
(二)梁冰玉對真愛的理性選擇
梁冰玉作為新時代女性,燕大西洋文學的教育背景使她懂得女性有追求真愛的自由和權(quán)利。影片中關(guān)于梁、韓情感糾葛的戲份不多,但開頭幼年梁冰玉與少年韓子奇第一次見面那會心、靦腆的一笑,以及韓子奇牽著梁冰玉的手倒茶水的場景,為后來梁、韓情感糾葛埋下了伏筆。在西方人眼中,“自由是理性的自由,理性是自由的理性”[11],深受這種精神影響的梁冰玉在選擇真愛上始終很理性。當熱情的英國小伙奧利弗帶著“有權(quán)利愛,有權(quán)利生活”的信念向她求愛時,她始終不為所動。當二戰(zhàn)奪走了為她而死的奧利弗的生命時,孤立無助的梁冰玉毫無選擇地聽從內(nèi)心的呼喚愛上了韓子奇。當他們不合世俗的愛情遭到梁君璧的極力反對時;當韓子奇的精神開始萎頓時,她冷靜地放棄了無望的愛,毅然出國獨居以換取情感的自由和個人的尊嚴,完全顛覆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屈就、隱忍的形象。
當然,任何一種對一部影片的精神取向進行系統(tǒng)歸納的企圖都是有失偏頗的,但從歷史、民族、人生等角度深層剖析影片的精神內(nèi)核,《穆斯林的葬禮》的確不失為一部具有一定歷史滄桑感和現(xiàn)代震撼力的藝術(shù)佳作。
[參考文獻]
[1] 馬麗蓉.20世紀中國文學與伊斯蘭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 霍達.自序·紅塵[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2.
[3] 王延輝.回歸欲認知之路[J].民族文學,2005(06).
[4] 馬德鄰,等.宗教,一種文化現(xiàn)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70.
[5]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736.
[6] 休斯頓·史密斯.人的宗教[M].劉安云,譯.??冢汉D铣霭嫔?006:11.
[7] 汪詠梅.愛不是上帝——C·S·路易斯愛觀綜述[J].中國人大書報資料中心,2009(01).
[8] 楊啟辰.《古蘭經(jīng)》哲學思想[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3.
[9] 霍達.我為什么而寫作[N].文藝報,1991-04-20.
[10] 張生.一部被誤讀的通俗小說[J].新文學評論,2013(04).
[11] 鄧曉芒.西方精神對我們的意義[J].西北師大學報,2002(03).
[作者簡介] 劉霞云(1975— ),女,安徽安慶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2013級在讀博士研究生,馬鞍山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