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宏潤
《論語》是記錄一本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經(jīng)典,其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我這里僅僅是從語文教育的角度,采用摘錄《論語》原句,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自己的體會。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的第一句話。這句話就是孔子給學生講學習的樂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第一樂是個人的快樂,你們來到我的門下,聽我傳道,按時復習,樂在其中。第二樂是和同學在一起,你們不光自己學,還不斷有人慕名而來,成為你們的同學,弦歌一堂,豈不快哉?第三是師門以外,被人不了解,千萬別生氣,因為你學習的目標是成為君子。學習是為自己學的,別人不知道,照樣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樂,內(nèi)心的快樂,不也很好嗎?
孔子非常重視和學生講學習的快樂。你看,他第一節(jié)課就給學生講學習是十分有趣的。那我們給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語文課是不是可以給他們講一講學習語文的快樂,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呢?例如,幾年前的第一堂語文課我先是自我介紹,然后讓學生進行自我介紹,講一講自己以往學習語文的心得體會。其中有個環(huán)節(jié)是解釋自己名字的含義。我隨機抽取了一個名字:鐘詩意,說這個名字起得好,充滿詩情畫意。也許這位同學語文本來就好,也許是這句話激發(fā)了她學好語文的興趣。三年之中她的語文成績一直很好,最后中考考了112分。
2.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孔子酷愛音樂,他認為,最能打動人心,最能改變?nèi)诵裕^于音樂。故以樂教為最高層次,上課總有樂器在旁,他的教育是一種美的教育。那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也可以運用這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古代詩詞,就可以配上音樂?!锻稀肪团溆螌W明的《哭砂》《水調(diào)歌頭》就配王菲的的《明月幾時有》等等。除了音樂,電影也是一種實行“樂教”的手段。我們完全可以結合語文學習放一些適合學生看的影片,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木蘭詩》,可以看動畫片《花木蘭》,學習《背影》,可以看陳凱歌的《和你在一起》。
我們還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如把課堂搬到教室外面去。當年李鎮(zhèn)西帶領學生到田野里去讀朱自清的《春》,學生感覺非常好。我上《山中訪友》,嘗試著把學生帶入校園中的一片香樟樹林中去,學生的感覺也非常好。
二、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講向生活,向普通人學習。有句話說得好: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語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樹立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習慣。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講學習要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就語文學習來講,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想的五大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多表揚寫字認真的學生,把優(yōu)秀作業(yè)拿出來展覽。至于說,也是一個難題。初一初二還可以,一般到了初三就很少有學生愿意舉手發(fā)言了。這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聽聞山東杜郎口中學沒有這樣的問題,學生發(fā)言極其踴躍,他們有一個做法就是無舉手發(fā)言,值得借鑒。
三、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偶不以三偶反,則不復也。
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鬃臃磳τ泦栔畬W,認為只會死記硬背不會提問的學生不值得教,要教,一定要有內(nèi)心沖動。問題提出來才加以點撥,啟發(fā)之,讓他們自己找答案。
教育專家袁振國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年,上海市一所市重點中學接待了一個美國的教育代表團。主人特地請了一位優(yōu)秀的物理教師上了一堂公開課。課上得非常精彩,用我們傳統(tǒng)的評課標準來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nèi)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有理論,有實驗,教學過程活躍,師生互動充分,氣氛熱烈,教師語言精練,教學時間安排精當。課上完了,聽課的中國老師掌聲雷動,而美國客人卻面無表情。當接待者請他們談談自己的觀感時,他們說,這堂課老師問的問題學生都能答上來,既然如此,這節(jié)課還上它干什么?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孩子的問題意識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培養(yǎng),只要別扼殺,一旦扼殺,再恢復就很難。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去喚醒這種意識,激發(fā)這種意識。
讀了《論語》我們可以知道,原來好些教學原理我們的先輩老早就總結出來了,當然,他們也是在教學實踐之中總結出來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教育家,只要你注重實踐,注重反思,注重總結。
參考文獻:
胡芳.“四味”讀法品真愛[J].中學語文教學,2005.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