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鳳玲
摘 要:高考作為很多人人生的一道重要門檻,社會非常重視。尤其作為親歷者的高三學生和高三教師,更是認真對待。近兩年高考模式也在經常創(chuàng)新之中,歷史學科地位一落千丈,課時學習更是由“富足”到“貧窮”。如何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把握歷史高考、決勝歷史高考,這就需要高三學生和教師與時俱進,具備新理念: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切實做好學習中的每一滴,相信巧婦也能為無米之炊。
關鍵詞:新高考;新理念;好實踐;高效率
筆者作為三星級學校高三歷史教師,就如何上好下學期的歷史課想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無米,莫流傷心淚
在2010年高考前,本二以上高校錄取學生時,選修科目的高考等級是必須達到B以上,這是硬性規(guī)定。如今有些高校會因生源問題而降低對選修的等級要求,而這些高校往往又主要招收的是我們三星級學校的學生,因此直接決定我們學校的選修課務安排由以前的五節(jié)以上降為兩節(jié)加一節(jié)30分鐘的早讀課。這就直接促使學生把歷史課當成休息課,課下自然就更不會把學習精力放在歷史上了。而且近幾年江蘇歷史高考題型也一直在創(chuàng)新之中,其方向是更重視歷史能力,重視課本知識兼顧內外知識,重視歷史知識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創(chuàng)設(如考題之中穿插各門綜合知識以及世界大事、生活常識、文史知識等)。如2011年江蘇高考題第22題材料題考的就是“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知識,知識點來自于書本,但答案基本上都是從材料中總結,這使學生有種做語文題的感覺。所以就更加劇了學生“學與不學一個樣”的心理!可以說,這種既無課上又無心學的現(xiàn)狀更加促使我們歷史課處于“無米”的地步。
那么作為歷史教師是否就此黯然神傷呢?當然不能。我們應該樹立最新理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上學習效率;體現(xiàn)教師引導作用,高屋建瓴、及時洞察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二、無米,能做可口飯
“無米之炊”確實有點難,在高三下學期一周只有兩節(jié)歷史課,要想做出“可口飯菜”,就必須切實地用好每一分每一秒。那么具體怎樣完成這個45分鐘的二輪復習呢?下面是我實踐總結的大概三種有效復習模式。
模式一:參照考綱,宏觀復習
下面我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為例來實踐一堂課的復習進程。
1.實施默寫(約15分鐘)
大部分教師在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時喜歡用提問的方式,誠然,這種方式能通過對幾個學生的檢查反映出學生存在的知識漏洞。但是,我們的學生存在更為嚴重的現(xiàn)象是“眼高手低”,能說出來不一定能寫出來,甚至錯字連篇。如:2011歷史小高考第37題,如新經濟很多學生答新經濟政策;其他的諸如經濟危機寫成金融危機,袁世凱寫成袁世“愷”,兩極格局寫成“二”極格局等。而高考閱卷對文科的書寫要求很高,所以采用默寫的方式既能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增強學生的規(guī)范答題意識和學生的書寫能力。前8分鐘為學生自主對照《考試說明》知識點,以一輪復習筆記為主,參照教材,快速背誦,然后默寫。默寫題由教師提前編好在腦,通常有直白問法和變式問法兩種。
2.簡構脈絡(約10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本單元的重點,即為:“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fā)展”。讓學生自行在草稿紙上構建框架,同時請兩個學生在黑板上構建,以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3.感知高考(約3分鐘)
教師提前精選近幾年與本單元相關的高考題,通常為兩三道題,用投影打出。本環(huán)節(jié)主要讓學生感覺一下近幾年的高考題的難易程度以及題目的命題視角。題目為:(1)(2012年江蘇卷5題)以圖畫形式考查對“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這一知識的理解和圖文信息獲取能力。根據材料信息“金陵機器制造局”“匠心運用,造成快槍”可知①③正確,②錯誤;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是私人投資的近代企業(yè),④錯誤,故選A項。此題屬于較易題,主要考查基礎知識,命題視角涉及近年來的熱點“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這一角度。(2)(2010年江蘇卷11題)以柱形圖形式反映了“國民政府后期大量發(fā)行法幣給民族工業(yè)帶來巨大壓力”,此題屬于較難題,命題視角是以“圖表”這一材料情景來圍繞考綱知識點逐個解析選項,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4.預猜高考(約15分鐘)
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做當年江蘇各地模擬題,題量不大,一般為4~5道選擇題和1道小材料題。既然是模擬題就一定程度上能預猜到高考的命題方向。如針對2011年高考,我就本單元精選了各地一模卷的選擇題,如蘇州(5)、南京(6)、鹽城(5)、蘇北四市(6)、無錫(5)和材料題無錫(23)第二問,其題滲透著“工業(y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xiàn)代史觀”等命題思路以及培養(yǎng)學生看圖能力和提煉材料關鍵詞能力。這六道題主要是以小練習形式打印給學生,大概8分鐘做完。剩余7分鐘學生就錯題交流而后教師稍加評講。
模式二:以題帶練,綜合鞏固
通過練習題的訓練來提升學生的思維方法、思維技巧是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此模式大概一月一次,為限時訓練,主要是做最近各地模擬卷,選擇題20題全做,非選擇題精選3題,時間為一節(jié)課45分鐘。以學生閉卷做為主,做完教師予以批改,下節(jié)課講評。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答題習慣、答題技巧、綜合掌握五本書的知識能力以及適應高考限時答題的狀態(tài)。教師講評時重點是“五講三不講”,即講“審題”,講“思路”,講“誤區(qū)”,講“拓展”,講“規(guī)范”;不講“學生不做的”,不講“學生不會的”,不講“學生已會的”。講評過程中還是以學生自行回答為主。
模式三:整合書本,再次回歸
“萬變不離其宗”。學生在復習時,必須回到課本中。具體做法有:①講重點:構建知識體系,用主線來落實知識的鏈接與滲透,如大事年表、黨的歷次會議、不平等條約、中外法律文獻等;②講熱點:如江蘇地方史、歐債危機引起的經濟救援問題、經濟全球化等;③講易混點:如元朝的中書省與行中書省的管轄范圍、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區(qū)別等;④看糾錯本:一學期下來估計都有百十來道錯題,每人各有不同,但是積累的都是學生自己平時不懂或易犯錯的環(huán)節(jié),對自己平時做題時易犯的錯誤再次警示;⑤回歸筆記和書本:臨考前再翻翻書本和筆記,主要是再熟悉熟悉知識點,查漏補缺尤其是書本上的圖片和注解,歷年高考題基本都有一兩張圖片與書本有關,如戰(zhàn)爭圖、美術文學作品圖等。
三、飯香,需花長久功
在實際實踐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一些瑕疵,也會出現(xiàn)“飯燒糊”或“夾生飯”的現(xiàn)象,比如:做題粗心、審題能力不夠等。所以針對這些情況,教師是屢次提醒,但學生是屢做屢犯。在此,也想請教各位同仁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使他們改正錯誤。
在教學中一種模式一直實行下去,學生會有乏力感。所以,要想維持飯香,就需要花很多心思創(chuàng)新,嘗試更多有效方式,如“學生考老師”“閉卷+開卷式”默寫。鑒于高考將至和課時不足,有很多方式沒能實行,但愿以后能實踐并創(chuàng)新。
總之,新歷史高考要求教師必須轉變理念,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只是引導。教師導要有方,導必有序,導須有度。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新課改理念,把握歷史教育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關注師生的共同發(fā)展,才能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切實讓學生實踐好課堂中的每一學習環(huán)節(jié),相信也能短時有效地復習好歷史。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