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平
語文老師應給孩子一個怎樣的課堂?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新課標要求,我認為我們應該給予學生簡單、扎實、對話、生成的語文課堂。
一、簡單的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應關(guān)注學生課堂靈魂的自由,關(guān)注學生課堂生命的發(fā)展。在新課程視野中,課程是一種動態(tài)的、生長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依據(jù)新課標理念,語文課教學設計就必須刪繁就簡,變繁瑣的硬設計為簡單彈性的活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演繹簡約而不簡單的語文課堂。以我執(zhí)教的《釣魚的啟示》一課為例來講,我以一個問題“為什么說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而實踐起來卻很難?”貫穿整節(jié)課的教學,先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在書中劃出有關(guān)語句,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接著,全班圍繞這一問題匯報交流。整堂課環(huán)節(jié)簡單,一條主線串起了師生的活動,簡單而又大氣,令人嘆服!
二、扎實的基本訓練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訓練不到位、不落實,難認的字不多念幾遍,難寫的字不多寫幾次,該解釋的詞不解釋,該辨析的詞不辨析,該品味的句子不反復品味,該歸納的段意不歸納,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識、標點符號知識更是一溜而過。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應是扎實的,就像上次的周末大課改活動我校盧老師執(zhí)教《歡樂的潑水節(jié)》一課,教學中教師的訓練非常扎實,不論是寫字、讀書還是關(guān)鍵詞的品析,教師都從學生的發(fā)展考慮,扎扎實實求發(fā)展。舉個例子,盧老師對“潑”的理解,首先老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理解了“潑”的意思,然后出示“瓢”,告訴學生用瓢潑,并做出潑的動作,最后讓學生互相潑,讓每個學生都對“潑”這個詞有了非常深入的理解。
三、關(guān)注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
教學是由細節(jié)構(gòu)成的。教學細節(jié)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蘊含智慧;看似簡單,而簡單是孕育深刻。關(guān)注細節(jié),就是關(guān)注教學生行為的改善,就是重視新課程的理念是否落實到位,就是追求教學實踐的智慧與藝術(shù)的統(tǒng)一。
仍以我執(zhí)教的《釣魚的啟示》為例,在精讀感悟中,我瀟灑地演繹了自己駕馭教材、創(chuàng)新課程的強烈意識,通過行云流水般的閱讀點撥,如詩畫般的情景構(gòu)建,細致入微的語言感悟,將看似需要挖掘的富含深意的說教化為無形。把課堂裝點得充滿詩情化意,在對感受最深的句子的體會,朗讀品評中,提升的就不僅僅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有詩意般的人文教育。
細節(jié),形成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細節(jié),就是透視教師教學理念的放大鏡。如果說沒有主線的課堂是散亂、失序、蕪雜的課堂,而沒有細節(jié)的課堂則更是平庸、膚淺、粗糙的課堂。
四、有效的對話、互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衡量語文課堂是否充滿生命活力,最主要的標志便是看教學過程中是否有效展開多元、多向的互動對話。因此,語文課堂尤其要關(guān)注對話的開展。
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課堂教學中,老師應給予學生充分自讀與思考的時間,盡可能讓全體學生都能融入親歷讀文和深入思考的過程之中。能讓學生深入地體悟文本,與作者、作品的內(nèi)容進行心靈交匯、情感交流,體察它們的境遇,感受他們的心情。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泵總€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生命個體間的各個方面都充滿著差異,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將這種差異作為一種教學的資源,創(chuàng)造條件展現(xiàn)學生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以體驗、感悟為靈魂的語文課堂,打開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閃現(xiàn)出個性化的理解,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我在執(zhí)教《輪椅上的霍金》一課時,在學生匯報到霍金的那句話時,我適時引導學生仔細品讀,體會霍金的性格特點。經(jīng)過用心閱讀、感悟,匯報時非常精彩,一個學生說:“我從這段話里讀出了霍金的樂觀?!绷硪粋€學生說:“我從‘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中讀出了霍金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第三個學生說:“從剛才的那句話里還可以讀出霍金很樂觀,他認為自己很幸福?!鄙踔磷屛覜]有想到的是,有一個學生竟然說:“我從霍金的話中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什么是幸福?只要有自己追求的目標,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這就是幸福!”我不禁嘆服:好有哲理的話!好深刻的感受!真的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教師應起到激發(fā)興趣的作用;在生生對話過程中,教師應耐心傾聽,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當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時,教師更要“該出手時就出手”,進行巧妙地點撥、引領(lǐng)。
五、靈動的課堂生成
現(xiàn)代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預設教案的機械執(zhí)行,而是在課堂上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是人性不斷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從生命力的高度來看,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課堂學情靈活多樣、變化莫測,師生唯有從容迎變、應變,形成高效互動,才能生成課堂,使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課標》指出:應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同一個問題,同一句話,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體會,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這種獨特體驗。我在教學《漁歌子》這首詞時,學生對“不須歸”的原因有不同的見解,有的說不須歸是因為景色美;有的說不須歸是因為鱖魚肥;有的說不須歸是因為和風細雨;還有的說不須歸是因為作者逃避塵世紛擾,寄情山水……面對學生的觀點,我沒有一語定論,而是都給予肯定,因為他們說的都有道理。
課堂生成應符合邏輯思維的科學性,只有這樣才能朝著合理的方向發(fā)展,不至于成為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我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當學生交流自己讀了課文之后的感受時,一位學生說“我是敬佩白骨精。因為他兩次沒把孫悟空趕走,都不泄氣。”此時,我沒有及時給予評價,也沒有為了肯定學生而進行所謂的發(fā)展性思維,而是等該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講完后,反問道“白骨精不泄氣是做好事還是干壞事呢?”學生一下明白了白骨精越不泄氣,干的壞事就越多,這位學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多元解讀,又重視了價值取向的引導,使學生明辨是非,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了新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