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艷 晏芳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改革使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翻譯教學受到了充分的重視。本文通過分析三本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及其對翻譯的影響來探究如何培養(yǎng)英語段落翻譯的能力。
2013年12月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進行了改革,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翻譯題型由原來的句子翻譯變?yōu)槎温浞g。本次改革加大了考試的難度,且能客觀反映學生較高層次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更符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學生翻譯能力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三本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及其對翻譯的影響來探究如何培養(yǎng)英語段落翻譯的能力。
一、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在全社會受到普遍關注,許多同類院校擔心落后形勢,紛紛將四級考試結果與畢業(yè)證、學位證掛鉤。作為三本院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大學英語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作者所在的三本院校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詞匯量小。三本院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入校時的英語單科成績就不理想。高中英語詞匯量的要求是3500,但大部分的學生入校僅有幾百個詞匯,加之語法知識欠缺,根本無法滿足大學英語的學習。
2.學生學習興趣欠缺,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大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不知道該學什么,很多學生沒有制訂過學習計劃。
3.學生對翻譯不夠重視,并且在平時的學習中,大部分學生眼高手低,缺乏足夠的訓練。并且大學英語教材中涉及翻譯理論和技巧的內容很少,盡管教材每個單元后面都有翻譯練習,但這些翻譯也只是孤立的單句翻譯練習,實際上只是考查學生能否熟練運用課文中的句型或詞匯造句,“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練習不是翻譯,而是一種語法詞匯的綜合練習?!备母锖蠓g題的比重從5%大幅度提高至15%,考題的形式改為以語篇形式出現的漢譯英段落,可見學生的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英語學習現狀對翻譯的影響
1.部分學生由于詞匯量小,面對漢譯英段落翻譯時無法進行恰當的選詞。
2.英語基礎薄弱,語法知識欠缺,即使學生看懂段落意思,但無從下手,加之對句子結構理解不夠透徹,甚至理解錯誤,從而譯出錯句。有的句子甚至殘缺不全,無法表達原語的意思。
3.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缺乏自信心、跨文化知識貧乏,認為英語學習與自己的專業(yè)無關,對翻譯的重要性了解不夠。
三、段落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
段落的翻譯不是簡單的句子翻譯,應以詞、句的翻譯為基礎,擴大到對整體段落的翻譯的把握,段落內容相對完整、結構相對獨立。翻譯時要把整個段落當作一個有機的語篇,注意各句子之間的銜接和段落間的過渡。
1.注重語篇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伯格蘭德曾指出:翻譯的基本單位不是單詞,也不是單個句子,而是語篇。李運興教授進一步指出:“譯者必須把翻譯的篇章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篇章固然是一個個段落、一個個句子組成的,但又比一個個段落、一個個句子的總和多些什么,因為篇章不是語句的機械疊加,而是一種有機的動態(tài)的組合?!闭Z篇是一個或幾個或一系列連續(xù)的話語段落或句子構成的話語組合,語義連貫,合乎語法,結構銜接,用于表達一個完整的思想。因此,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逐漸灌輸語篇這一思想,在英語文章學習中,引導學生進行語篇分析,理解所學文章。
2.應改革的需要,注重翻譯教學,加強翻譯訓練。為了適應新改革的需求,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應該考慮到翻譯教學,把翻譯教學與聽、說、讀、寫等能力提高到同樣重要的位置。在具體的教學計劃中應該為翻譯教學制定專門的課時。大學英語教材對翻譯理論及實踐的劃分太少,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把翻譯的理論和訓練融入課堂中。
3.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師自身業(yè)務水平。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出臺,對三本院校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三本院校英語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因此,教師應探索適合三本院校學生的教學方法,采取現代化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譯能力。
聽、說、讀、寫、譯是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不可缺少的幾個部分,翻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通過四級改革給予充分肯定,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三本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能力受詞匯量和基礎知識的約束較多,所以三本院校的教師應該從更基礎的方面入手,注重詞匯、語篇的教學,盡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教學中給予翻譯適當的重視,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蔡基剛.重視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J].中國翻譯,2003.
[2]李成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翻譯能力培養(yǎng)[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1(1).
[3]楊廣波.試論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J].廣西師范大學,200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