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佳
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閱讀,通過大量閱讀,讀出語文味,讀出意境,讀出內(nèi)涵。古人有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敝挥型ㄟ^大量閱讀,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間滲透的深刻含義,才能體會原汁原味的語文韻味。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在經(jīng)歷了一輪輪的改革后,剝?nèi)トA麗的外衣,通過大量閱讀才顯其可貴的本色——語文味兒。如何通過閱讀讀出語文味兒,體現(xiàn)語文本色教學呢?
一、通過自主閱讀,引領語文味兒
自主閱讀環(huán)節(jié)幾乎每位教師每堂課都實施,但研究我們的課堂閱讀,有多少學生真的沉浸于閱讀之中呢?相反,都是在教師的督促之下,形式上的“朗朗書聲”,自覺自愿地想閱讀的學生卻很少。這需要教師通過范讀,讓學生沉浸在閱讀內(nèi)容之中,與作者思想產(chǎn)生共鳴。這種形象、具體、富有情趣的示范閱讀,能幫助學生形成閱讀技巧,體會文本內(nèi)涵,領略作者的真正用意,準確把握思想感情,讓閱讀引領語文味。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好范讀,而且要寓范讀于每一個重要段落之中,讓學生盡情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語文味便油然而生。教師的范讀引領學生抓住字、詞、語感等要素,通過自主閱讀感受語言文字的情懷。
二、通過反復研讀,感悟語文味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便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反復研讀,加深理解和體驗,提升對文字的感悟能力,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字里行間滲透情感教育,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同時,在閱讀過程中,要認真理解文本內(nèi)涵,提升閱讀、理解、分析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善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反復研讀,在讀中感受、讀中思索、讀中聯(lián)想,在讀中獲取文本精華,悟明道理,受到熏陶。例如在教學《為你打開一扇門》一課時,首先呈現(xiàn)幾個思考的問題:(1)這是一扇什么門?(2)為什么要打開這扇門?(3)如何打開這扇門?這三個問題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逐步概括與總結(jié),需要學生通過反復研讀才能解決。通過初步閱讀能夠解決第一個問題,通過重點品讀文章的部分內(nèi)容能夠解決第二個問題,通過反復研讀,教師引領閱讀才能解決第三個問題:只要你愿意花時間,花工夫,只要你對門里的世界有探究和了解的愿望,這些門一定會在你面前打開,為你展現(xiàn)新奇美妙的風景。這一主題的獲取需要學生認真反復研讀,細細品味,加上教師的引導,才能體會其中的含義。
三、通過個性誦讀,演繹語文味兒
當然,語文學科中的“讀”有很多種,要說哪一種閱讀方式適合怎樣的問題,適合學生的個性,需要教師仔細琢磨。朱自清在《論朗讀》中認為:“文宜吟誦,因為本不是自然的,語只宜讀或說。”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引領學生通過默讀、齊讀、單人讀、接力讀、領讀、表演讀等方式,讀出其義,讀出其理,讀出其情,直至達到激情誦讀。只有在這樣的反復個性化閱讀中,才能完成對文章的認讀、理解、感悟、融情、碰撞、思索、表達……從而領略閱讀中的“語文味兒”。
例如,在學習《豐碑》一文時,通過反復咀嚼品味,感悟體會軍需處長不怕犧牲、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zhì);通過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子的含義,然后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導讀,感染每一名學生,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從而感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激情誦讀中演繹本色語文味兒,是閱讀教學所追求的。
四、通過課外自主續(xù)讀,延伸語文味兒
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作了明確的“量”的規(guī)定: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四個學段依次為5萬字、40萬字、100萬字、260萬字)。因此,課堂閱讀教學量是有限的,教材中的文本只是一個例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課外大量閱讀,接觸大量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才能形成自身較為完美的語言意識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延伸語文味,提升閱讀能力。比如每一篇課文結(jié)束后,可以列出與課文相關的文章目錄,指導學生選擇一至兩篇文章進行自主閱讀,學會對比,體會寫作手法的異同。如學了《赤壁之戰(zhàn)》后,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學習《海燕》后,推薦學生閱讀《童年》等……大量的課外續(xù)讀,能夠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陳鐘梁先生曾經(jīng)說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首先要上出語文味兒,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qū)W生傳達出語言深處的美?!钡拇_,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上,更需要通過大量閱讀,讓學生讀出味道,讀進心靈。在平實淡雅,輕輕松松的氛圍中閱讀,這不正是我們所追尋的語文本色嗎?
(責任編輯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