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刺字黥面,是古代刑罰的一種,但是,宋代的士兵,不是罪犯也刺字黥面。因為有的地方,以罪犯為廂兵(地方部隊),罪犯要刺字黥面,人稱配軍,或者賊配軍。后來,管兵的人發(fā)現(xiàn),刺字之后,這些兵不大好逃了。于是刺字擴大化,不是罪犯的廂兵也刺字。再后來,皇帝的禁軍,逃亡的也多,只好普及刺字。
最初只在臉上刺兩個字:指揮。表明他們隸屬指揮使,官家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兵,但平時出門頭發(fā)披下來點,將就可以遮住。到了后來,逃亡的人多了,字也越刺越多,刺上部隊番號和籍貫。如果逃亡了,抓回來,再加刺若干字。有的部隊長官文明一點,把字刺在手臂上,就跟拳王泰森似的。但更多的當官的,卻樂于把字刺在臉上,因為只有這樣,抓逃兵的時候才方便。
北宋名將狄青,出身行伍,后來因為戰(zhàn)功卓著,身居高位,爬到樞密使了,但臉上的刺青猶在。皇帝讓他用一種藥除去字跡,他說算了,留著它以后帶兵有好處。岳飛臉上沒刺字,但投軍之前,老娘先在背上給他刺了字,也算是跟士兵們打成一片了。其實,真實的原因是當時由于靖康之難,戰(zhàn)亂之際,朝廷軍制亂了,沒人顧上講究,岳飛的臉上才沒被刺字。
我們小的時候,刺青是流氓才干的事。抓出來的流氓團伙,里面的人好多有刺青。大街上如果見到哪個小伙子胳膊上刺著一條龍,不用問,多半是哪個團伙的。但是現(xiàn)在刺青已很流行,時髦男女,在身上到處刺字、刺畫。
其實,宋朝那會兒,也是這樣。身上皮膚光潔的男子,刺上一身好花繡,脫下上衣一露,也是仕女爭看。《水滸傳》上小乙哥浪子燕青,在泰山廟會上跟擎天柱任原摔跤,露出一身好花繡,一把將大個子任原摔到臺下。
盡管如此,無論古今,還是很少有人樂意在臉上刺字。黥面,在古代就是一種羞辱的標志。一朝被黥面,一輩子都是壞人,等于把壞人兩字刻在臉上了。雖然傳說有藥可以醫(yī),但古人沒有今天的整容本領,就算藥敷上可以除去字跡,但印跡肯定還在。此地無銀三百兩,欲蓋彌彰,還不如不費這事。
在北宋,當兵是個苦差事。薪餉不高,長官還克扣。服役期超長,一直得干到六七十歲。京劇《空城計》里,兩個顫顫巍巍的老兵,很是扎眼。但后來才知道,這樣的老兵,在北宋很常見。地方的廂兵,幾乎多半都是這樣的人。以至于很多州縣,碰上不多的盜匪團伙,都抵御不了,干脆拿錢買太平,給錢送客。
然而,即使是中央的禁軍,老兵沒有這么多,平日也不訓練。兵無論老少,平時都得干活,鍛造兵器,修筑城墻,架橋鋪路,都是士兵們的業(yè)務。更常見的,是為官員服役。送往迎來,抬轎打旗,挑擔運輸。只要官員動一動,士兵們就得成群結隊地跟著動。不僅公務要勞動,官員的私活也要動用士兵。如果有哪個達官貴人需要建個大宅院,那么建筑工地上的民工,大半都是這些可憐的士兵。不干,就軍法處置。
這還是和平時期,一旦有戰(zhàn)事,士兵的命就更糟。戰(zhàn)敗了,做將領的,多少身邊總有幾個護衛(wèi),逃生的機會比較大。而前面的小兵,就是任人宰割的牛羊。逃得快的,撿了一條命,下次還能想當兵嗎?
正因為如此,朝廷才出此下策,靠刺字黥面來遏制逃亡。即使逃回家了,當年有保甲制,地方官一查,也能查得出來,再把你抓回去就是。抓來抓去,黥來黥去,士兵越來越不肯賣命。北宋的軍隊,也就越來越弱,無論碰到西夏人,契丹人還是金人,都是豆腐渣。只有在對付內(nèi)部的農(nóng)民起義時,才有點用,還主要靠的是西北的蕃兵。
遼國末年,國力已衰,被金人打得一塌糊涂,但打宋軍,還是跟喝粥似的。北宋滅亡之后,朝廷改了點章程,軍隊制度靈活了一點,大部分部隊,士兵也不刺字黥面了,才算有點改善,好歹沒讓金人把整個中國都占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