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靜
古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是做什么事都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自實踐才能有所收獲。而我以為讀書與寫作就是這樣的關系,讀書就像是紙上談兵,寫作便是將所讀所感展現(xiàn)出來。因此讀書是基礎,只有在閱讀的基礎上才會有所感悟有東西想要表達,這也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吧。
小時候,我就喜歡買書。每次放寒暑假的時候總會特別興奮,因為老師布置了買書的“作業(yè)”。爸爸平時很嚴格,不會讓我亂買東西,唯獨對于書卻不吝嗇。一聽說我要買書,他便會馬上開著他的小摩托帶我去書店。書店的書總是多得讓我眼花繚亂,我喜歡這翻翻那看看,但始終都靜不下心來看完一整本書。每次從書店抱回家的書是一疊一疊的,可總是提不起翻閱的精神。爸爸有時候會嘮叨:“每次買書都很積極,怎么都沒見你在家看過?”我就默默低下頭,不發(fā)言。
后來,隨著年齡的長大,我似乎覺察到看過什么書是件很值得驕傲的事,因為可以在作文中用起來。初中的時候,我的同學是個書迷,一有空就會看課外書。她看的書很雜,什么種類都有。而正因此,她寫出的作文中總有一些讓人看不懂的句子,這時,老師就會解釋說這是出自什么什么書,那是哪本書里面的人物。那時我就覺得能被這樣介紹,是件多么自豪的事呀!可是,我又沒讀過什么書,根本就無從顯擺。為了滿足小小的自豪感,我開始讀一些書,還專門挑名著看。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完整的書是《茶花女》,那時的版本還是縮略本,但是我已經被這個故事深深地吸引。原來認真讀完一本書的感覺是這么奇妙啊,我在心里對“書”有了新的認識。所以,我就慢慢地把之前買來的書都一本一本看完了。
從此,我也愛上了看書,一發(fā)不可收拾。中學時期正是郭敬明韓寒盛行的時候,班級里有很多同學都愛看他們的書,我也不例外。我比較偏向韓寒的書,但小四的風花雪月偶爾也會當作消遣。有時候看到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者是有所啟發(fā)的話語,我都會記錄下來,這些后來都成為了我寫作的素材,或者稱之為靈感。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愛看小說,看小說的時候我會刻意去研究它們的結構和布局,想著下次寫作的時候可以用上。模仿不但不可怕,若模仿得好反而可能寫出一篇好文章?;蛟S有的人會說這樣的閱讀太功利了,但我卻覺得這樣有目的地去看書,倒是可以提高效率。
我一直堅信,閱讀會給寫作帶來很多靈感。所以每當我寫文章寫到一半卡住了的時候,我就會先去看書,回頭再去寫的時候,心中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有時候寫出來的東西與之前預想的完全不一樣。不過,這有什么關系呢,故事的結局本來就不一定只有一個。
【主持人語】
相信“買書不看”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吧,尤其是小時候,興趣容易轉移,看到喜歡的書就買,買回來后興趣卻變了,忙著別的事而忘了看書。夢靜小時候的閱讀經歷就是這樣,不過隨著年齡增長,她也懂得了讀書的樂趣,讀書給寫作帶來了很多靈感。其實,寫作水平的提高,除了老師教導,更多的,恐怕也是需要閱讀的積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