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不應(yīng)把它們當做語文課堂之外的附加任務(wù),注意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貫穿日常教學過程中。因此,語文教學要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思想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zhì)。下面談?wù)勎以诮虒W中的幾點做法。
一、在導語中滲透
精彩的課堂,老師常常會精心設(shè)計生動、巧妙的導語和設(shè)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向命運挑戰(zhàn)》一文,通過霍金以頑強拼搏精神戰(zhàn)勝殘酷的病魔,堅持科學研究,在天體物理學上取得偉大成就的事跡,向人們揭示只要有不怕失敗、不怕困難、敢于向命運挑戰(zhàn)的精神,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教學時,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導語:“大家可能聽說過張海迪的名字,知道她的感人事跡,但我還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張海迪從小學時患了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長年坐在輪椅上。但是,她以頑強的毅力戰(zhàn)勝了疾病和重重困難,出色地完成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業(yè),掌握了好幾種外語,翻譯、創(chuàng)作了不少感人的作品,成為我國當代青年敬仰的楷模。不僅張海迪如此,古今中外有許多這樣身殘志堅、勇于向命運挑戰(zhàn)、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今天,我們學習《向命運挑戰(zhàn)》一課(板書課題),文中介紹的霍金,其事跡其精神將會使你更加驚嘆,甚至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边@樣的導入既撥動了學生心弦,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迫不及待地閱讀、體會,通過學習霍金敢于向嚴酷命運挑戰(zhàn)的精神,受到鼓舞和激勵,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chǎn)生積極影響,提供學習的榜樣。
二、在質(zhì)疑中滲透
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有意創(chuàng)設(shè)疑問,引導學生質(zhì)疑,讓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突破難點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如《小珊迪》一文,講到最后時,我請學生設(shè)想:如果小珊迪不出來賣火柴,則結(jié)果會怎么樣?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如果珊迪不出來賣火柴,就不會被馬車撞死。有的說,即使小珊迪不出來賣火柴,也難逃一死,因為珊迪家里窮,沒有吃的,沒有穿的,她不出來賣火柴,不知哪一天也會餓死或者凍死。有的說,在那個黑暗的、吃人的社會里,像珊迪這樣的窮孩子,是逃脫不了悲慘命運的。在學生激烈的議論中,德育思想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在學生頭腦中“安營扎寨”了。
三、在朗讀中滲透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語文課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領(lǐng)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熏陶。如《白楊》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讓學生領(lǐng)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而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不僅僅是白楊樹,還有那些像白楊樹一樣扎根邊疆建設(shè)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shè)者們。文章使學生真正震撼的是結(jié)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種“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無私奉獻精神,喚起學生長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祖國的西部和家鄉(xiāng)建設(shè)得更繁榮富強的強烈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與這種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聯(lián)系的情感,更會促使學生產(chǎn)生類似的道德行為。
四、在賞析重點句子中滲透
句子是表情達意、幫助學生知理曉意的基本單位。指導學生賞析重點句子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學生領(lǐng)悟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犧牲這一段,有這樣一段話:“他微微地睜開眼睛,看見我端著魚湯,頭一句話就說:‘小梁,別浪費東西了。我……我不行啦。你們吃吧!還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這個重點句,閃耀著老班長思想的光芒。教學中,讓學生反復朗讀老班長的話,并聯(lián)系上下文帶著問題深入體會。平時,老班長把魚湯讓給病員吃,自己卻嚼草根和魚骨頭,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奄奄一息了,吃了這點魚湯,怎么能算浪費呢?老班長喝了這點魚湯很有可能恢復一些體力,有可能走出草地,他為什么說這是浪費東西呢?通過引導思考、體會,學生明白了老班長分明是讓小戰(zhàn)士吃,讓他們吃了魚湯一口氣走出草地去;他要把生的希望讓給小戰(zhàn)士,把餓和死的痛苦留給自己;在生命垂危關(guān)頭,仍然念念不忘黨交給他的任務(wù)。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這些話的深刻含義,而且為老班長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染,深刻的思想教育在學生的頭腦中根深蒂固。
五、在比較中滲透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發(fā)生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文中描述的內(nèi)容和我們國家的生活大相徑庭。這篇課文在敘述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時,寫道:“她終于抽出了一根”,教學時,抓住“終于”這個詞,聯(lián)系上文“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來,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嗎?”這個反問句是說她“根本不敢”,文中用了“終于”一詞,這樣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命運多么悲慘,在即將被凍僵的時候,抽出一根火柴劃著了,來暖和暖和這雙小手,還要做激烈的思想斗爭,真是太可憐了。這時讓學生想想周圍的人和事,同學們都說我們整天吃得飽、穿得暖,每個人都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樣,有貧困的學生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國家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這些未成年人,讓學生接受九年制義務(wù)教育,等等,教師再從中點撥啟發(fā),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殘酷和赤裸裸的金錢關(guān)系,感受到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知道自己生活在這個年代是多么幸福,應(yīng)該珍惜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生活,同時好好學習,不辜負黨和老一輩對少年兒童的期望……從中,學生受到非淺的思想教育。
六、在語言環(huán)境中滲透
成功的語文教學總是以情動人,以教材的藝術(shù)魅力感人。當學生在情感上與課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時,思想教育也進入了最佳境界。教師可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思想教育因素,憑借課堂的舞臺,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講述或談話,營造獨特的氣氛,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使認識和情感得到升華。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中,通過“我”的神態(tài)、行動、語言襯托老班長的內(nèi)心世界的句子。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有關(guān)句子讀一讀,再通過下列談話使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萬根鋼針扎著喉管是什么滋味?當你和小梁一樣看到老班長把魚湯讓給病員吃,自己卻嚼著草根和魚骨,‘嚼了一會兒,就皺著眉頭硬咽下去那欲吃不能、欲罷不行的神態(tài)時,你的心情會怎么樣?”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在的情感因素,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思想教育。
七、在作文指導與講評中滲透
作文指導與批改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它可以啟發(fā)、指點學生正確的思想思路;通過批閱作文,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想觀點、道德情操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同時能發(fā)現(xiàn)學生對社會、學校、教師、人生的偏見或者是思想深處某種消極的情緒,通過批語或講評予以糾正,有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八、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滲透
語文課外活動既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又是課堂教學的發(fā)展和延伸;既是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yǎng)個性品質(zhì),又是使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的主渠道。因此,我精心設(shè)計和有計劃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寓德育于活動中,通過活動這個“載體”,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針對小學生長在紅旗下,生活在和平年代,對革命戰(zhàn)爭的歷史了解甚少,愛國主義觀點淡薄的特點,利用班隊活動課,組織召開“愛國主義”主題班會,組織“祖國在我心中”等主題作文比賽、朗誦比賽、辯論賽澄清學生模糊的認識,激發(fā)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就是要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喚醒學生的靈魂,豐富學生的思想,激起學生的情愫,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德育滲透和語文課堂交融在一起,讓德育在語文課堂中飛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