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要:本文對我國現行大學青年培養(yǎng)模式及運作方式進行了闡述,淺析了“上下直接”培養(yǎng)模式及其優(yōu)缺點,提出建立本土為主兼容國際化理念的多元型志愿者培養(yǎng)模式,對志愿者隊伍的建設提出可操作性建議,旨在進一步加深對志愿者培養(yǎng)模式的認識,為志愿者培養(yǎng)模式的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大學青年;志愿者;服務工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112-02
志愿者是指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服務,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服務的人。參與志愿工作,既是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也是在傳遞愛心和傳播文明,可以有效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對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wěn)定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志愿者們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將志愿精神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之后的第14屆國際泳聯(lián)世錦賽、第26屆深圳大學生運動會、韓國麗水世博會等重大賽會以及其他常規(guī)的特色服務項目中,充分發(fā)揚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以良好的形象和優(yōu)異成績展示了上海青年學子的風采。對于全社會來講,青年志愿服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當前,青年志愿者工作在領導體制、工作格局、發(fā)展趨勢等方面已經發(fā)生了新變化。如何進一步保護和激發(fā)廣大青年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不斷推動志愿服務成為青年的精神時尚;如何始終堅持把志愿者的精神、熱情、專長、服務時間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通過團組織的制度化安排轉化為志愿服務的整體力量;如何集中力量把青年志愿者工作品牌做深做透,推動青年志愿者事業(yè)科學發(fā)展等問題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
一、現行志愿服務工作優(yōu)缺點分析
現行青年志愿服務工作形成了依托高校,以大學生為志愿服務隊伍的主體力量,把志愿者的培訓和學校教育相結合,采用“上下直接”的志愿者培訓管理模式,以團市委組織為中心,學校參與共同對志愿者進行管理。以下分優(yōu)點與缺點分析。
1.有利于選拔招募。實行高校為主體的招募為一式,由于學校對于志愿者工作的學生有深入的了解,學生在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水平等方面較為理想且較為整齊,使招募人員的質量較容易控制,加上招募的面較寬,招募成本較低,因此,在志愿者招募工作上采用場館與高校對接為一式成為必然選擇。
2.便于組織培訓與管理。將志愿者招募工作集中于高校在校大學生,有利于對志愿者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和規(guī)范,統(tǒng)一調動和調配,便于開展服務工作。與此同時,高校承擔了志愿者管理的一部分工作,由高校作為一個組織對志愿者進行系統(tǒng)的調配,有利于推動志愿服務的各項工作。如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志愿者主要在北京地區(qū)招募,以北京高校學生為主要來源。這樣不僅便于組織,而且還可以節(jié)省經費,并避免可能給交通、住宿等帶來的不便。
3.有利于激勵志愿者服務。在完成志愿服務工作后,團市委或者其他組織對志愿者進行績效評估的同時,各高校也參與制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考核評價標準,把志愿服務作為學生評優(yōu)表彰、推優(yōu)入黨、學期鑒定、就業(yè)指導、免試推研的重要參考指標。將志愿者的服務表現與在校學習、生活掛鉤,可以更好地激勵志愿者的服務工作。
二、建立多元型?搖持續(xù)性?搖個性化志愿服務工作模式
1.志愿者工作的開展要和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緊密結合。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要實現這個人才培養(yǎng)目標,除了第一課堂的大量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第二課堂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也尤為重要。青年志愿者活動是大學生提高自我、鍛煉自我的有效途徑,也是大學生適應社會需求、體現時代風貌的重要平臺,既能完善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體系,也能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求。志愿者活動的開展要進一步貼近社會民生、貼近大學生的要求,要通過進一步拓展項目、拓寬平臺,努力使志愿者服務由大眾化向專業(yè)化、國際化方向發(fā)展,滿足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服務需求和參與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更廣泛地激發(fā)廣大青年學生的參與熱情,更好地尊重志愿者的主體地位,更好地提升志愿服務的社會價值。
2.志愿者培養(yǎng)管理做到個性化輸出、人性化管理。在志愿者的培訓活動中我們努力做到,使每一位志愿者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繼而尋求志愿者多元化、個性化的素質培訓;使每一位志愿者能夠在服務中提供專業(yè)化、優(yōu)良服務的同時,注重志愿者的個人發(fā)展,考慮志愿者的未來價值,以培育志愿者持續(xù)服務的意識。人性化管理,表現為不同志愿者提供滿意的服務項目,在大型賽事的志愿者管理工作上,作為管理者應人性化服務。不僅要使志愿者服務的客戶群滿意、工作人員滿意,更應強調的是讓志愿者自己對志愿服務滿意。
3.要進一步加強志愿者工作及激勵機制的建設。志愿者工作起源于青年活動,但它的發(fā)展又必須考慮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否則,會影響廣大青年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會失去長久的生命力。志愿者的激勵策略,對于宣傳志愿精神、招募足夠數量的志愿者以及保持他們在整個志愿服務期間的工作熱情非常重要。這需要在活動的一開始就制定一套較為系統(tǒng)的激勵措施并對外公布,讓志愿者從開始就感受到自己志愿服務行為的價值所在。因此,必須在推進志愿者工作的過程中,把活動組織和機制建設很好地統(tǒng)籌起來,形成一套務實的長效機制。
4.要重視志愿者服務對青年的動員能力,進一步加強工作保障。對青年人的組織動員有兩種方式,一是我們過去擅長的組織化方式,還有就是志愿服務這樣一種新的重要方式,后者順應當代青年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變化,把握青年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理想追求,實現了對青年的精神引領和組織青年為社會做貢獻的有機結合,在當今時代是一種更為有效的青年動員方式。2010年世博會志愿者工作和2011年國際泳聯(lián)世錦賽志愿者工作的成功組織和社會意義都證明了這點。同時,志愿者工作又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作,光靠團組織一家的努力難以實現工作目標。因此,學校各部門各學院要從為黨組織有效動員組織青年、凝聚青年的高度,關心重視志愿者工作,從志愿者的參與、激勵、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為志愿者工作的順利開展進一步提供扎實的保障。
5.政府應重視對志愿服務社會機構的建設。志愿行為應該是非營利性、公益性的行為,有人主張不需要組織,有人則說一定要組織化,才能更好地實現志愿化。單純志愿者行為和活動,都是有成本的,由于許多組織缺乏硬件支持,最后無法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志愿活動應建立在政府投入的基礎之上。根據我國大型賽事的具體情況,由政府設立專門的志愿者組織機構,而不是在比賽時才設置相關臨時部在志愿者提供無償志愿服務的同時,政府也應該健全相關政策法規(guī),以保障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得到他們應有的權利保障。例如,在勞動法中規(guī)定,任何使用志愿者的組織都要為志愿者購買保險,從法規(guī)上為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以解除志愿者的后顧之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