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孩子成長的第一塊基石
接受采訪的小學教師認為,學生越早養(yǎng)成好習慣越好,這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能否成才。烏魯木齊市某小學數(shù)學教師張燕(化名)對此感觸頗深。“孩子能否養(yǎng)成好習慣,除了學校教育外,早期的家長引導極為重要?!睆堁嗾f,從我教的學生身上能夠看到家長的影響。在為一至三年級學生開設(shè)的形體課上,這種影響更加清晰。有一次上形體課,孩子們進形體室脫掉鞋就跑開了,門口只有一個小男孩認真地把大家的鞋子一一擺好,最后一個走進形體室。這個孩子的家長為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應(yīng)該用了很多心思。他也受益于好習慣,老師都反映這個男孩上課注意力集中,成績出色。
記者采訪的一些中學教師也持這一觀點。
烏魯木齊市某中學教師王芬(化名)做了十幾年的高中班班主任,她對此有著更深刻的體會。她說,曾有一個男生,家庭條件非常優(yōu)越,其父是某民企集團老總,該生在校表現(xiàn)十分低調(diào),不在同學面前炫耀家世,同學也不知道他的具體情況。該生的父親要求他不能在校穿名牌,不坐豪車上下學,要跟其他同學一樣擠公交車;父親嚴格控制著孩子的零花錢。這個孩子在整個高中時代穿著樸素,平易近人,沒有一般富二代的驕橫跋扈,趾高氣揚。家長說他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育他要養(yǎng)成樸素節(jié)儉的習慣,所以好習慣給孩子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快樂。
家長要警醒的不良習慣
張燕說,好習慣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基石,教師們擔憂的是家長沒有意識自己的不良習慣,會影響了孩子的學習生活。她說,有個孩子在日記里寫道:父母愛打麻將,就叫我把門關(guān)上好好做作業(yè)。他們打麻將的聲音好吵啊。家長應(yīng)該意識到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差,需要家長的督促引導。張燕說,家長希望孩子自己做好,卻從來沒有考慮自身的不良習慣對孩子的影響多大!如果家長不起好的表率作用,到頭來就害了孩子。
新疆心理學會常務(wù)理事,烏魯木齊高級中學教師嚴林峰也總結(jié)了家長的幾個不良習慣:比如家長常常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交給學校:。嚴林峰說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情,孩子送到學校后,就當起了甩手掌柜,有什么為難的事就給老師打電話,希望老師能幫助家長教育孩子。有的家長管不了孩子時就想找個軍事化管理的學校,希望封閉嚴格的管理能改變孩子;有的家長是,孩子有了問題時就到處找專家,聲稱花多少錢都不在乎,只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家長缺乏教育孩子的愛心和耐心。很多家長教育孩子時都顯得比較急躁,孩子一旦做不好家長就打罵訓斥。很多家長借口掙錢養(yǎng)家,很少管孩子,連學校的家長會都很少參加,也很少和老師班主任主動聯(lián)系。很多家長表達愛的方式就是甩給孩子錢,認為只要舍得給孩子花錢就是愛孩子;親子關(guān)系惡化,有些家長認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其實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家長時常忽略孩子的早期教育……
教育孩子需要家長以身作則
張燕告訴記者,好習慣是家長教出來的。有個男生,在二年級的時候與同學稍有一點抵觸,就會生氣揮拳打人,到了六年級該男生變本加厲。有一次,該生又打了同學,老師把家長請到學校處理事情,他的母親來到辦公室,不問青紅皂白,拿起雨傘就打孩子。
“我也疼他,有什么需要我都給他買。”家長告訴張燕,她也常常給孩子買零食。張燕說,他們對孩子只是一種太簡單的愛,與孩子交流的方式要么溺愛要么粗暴,不注意孩子在特定的年齡段上的心理動態(tài),家長的不良習慣讓孩子從小在緊張氛圍里長大,性格也會變得古怪。孩子為了排遣緊張情緒就在學校里尋找宣泄口。張燕說,其實好好跟這個男生講道理,他聽了會掉眼淚。后來上初中后,他改變了許多。
教師們認為,孩子有了好習慣,家長也要正確引導。
家長是最了解孩子需要的人,孩子的各年齡段的心理狀態(tài)、需求,家長最清楚。王芬說,家長們不要以為孩子有了好習慣就萬事大吉,如果家長松懈下來,這將引來不良后果。王芬說,她曾帶過一個男生。這個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習都還不錯,中考成績也不錯,可是到了我們學校(我校是市重點中學),面對同樣優(yōu)秀的學生,他沒了心理優(yōu)勢,于是找其他方式逃避。這時候家長應(yīng)該注意到孩子的變化。我們都知道高中階段,科目難度增加了,目標也不一樣了,孩子的反應(yīng)也不一樣了。家長可以與老師一起探討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讓他調(diào)整學習狀態(tài)。可是家長沒有這樣做,而是一味地護短,一味地認為孩子的做法就是正確的。
這個男生到了高二,玩起手機游戲來。上課玩,下課玩,回家還玩,他徹底打破了從前的好習慣。當時孩子家長就說學校管理有問題,老師更有問題。王芬說,按校規(guī)規(guī)定,如果上課玩手機是要被沒收的,只有到了高三階段才能領(lǐng)回手機。孩子每次上課玩手機游戲都被老師制止,第三次上課玩手機游戲,老師只好將他的手機收了上去,可是他的母親卻認為老師不應(yīng)該公開在全班收孩子手機,讓孩子丟面子,傷了孩子的自尊。王芬說,母親為什么不說一說孩子玩手機的錯?
自從孩子玩手機成癮,許多科目成績直線下降,因為玩手機,這個男生的手機已被沒收了幾個了。孩子對學習不再熱衷,尤其是他的化學成績下降最快。后來老師與他約定,化學成績達到一定程度,老師就把手機還給他??梢哉f老師已經(jīng)給了孩子多次改過的機會了。家長會前,孩子慫恿家長把手機要回去。家長會上,老師把孩子往昔表現(xiàn)、與孩子的約定及校規(guī)都給家長講清楚了,可是家長回去后只告訴孩子老師不給孩子手機,卻沒有告訴孩子老師為什么要沒收他的手機。
后來,孩子回家也玩,父母制止他,他就跟父母大吵大鬧。“他的母親護短,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王芬說,“家長只知道她愛孩子,卻不知道客觀理性地去愛孩子。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就一味地怨老師,怨學校的管理??墒钱斔麄児懿蛔『⒆拥臅r候,又回過頭來希望老師幫助管教孩子。這時孩子的好習慣早已破壞怠盡。孩子的好習慣關(guān)鍵時期沒有抓住,過了這個階段很難補上?!?/p>
某中學語文教師李莉娟(化名)也認為:現(xiàn)在很多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是在精神上的付出太少,很多家長都是用錢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種觀念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在她看來,很多家長對孩子情感上的溝通和精神上的鼓勵太少,那種物質(zhì)與精神雙方面關(guān)照孩子的家庭更少。
中國兒童教育專家孫云曉將習慣培養(yǎng)總結(jié)出五大步驟:一是引導孩子對養(yǎng)成某個習慣產(chǎn)生認同和興趣;二是讓孩子明確某個良好習慣的具體標準;三是堅持不懈的行為訓練,使好行為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四是及時評估和獎懲,在成功中養(yǎng)成好習慣,五是形成良好的環(huán)境,成為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支持力量。這也許能給家長們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