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談“時壺”的鑒定與鑒賞

    2014-09-29 16:25:51沙偉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4年2期
    關(guān)鍵詞:壺蓋紫砂壺紫砂

    沙偉

    享有中國紫砂藝術(shù)“一代宗匠”稱號的時大彬(1573-1648年),號少山,為明萬歷年間宜興陶人。作為紫砂壺鼻祖供春的壺藝傳人,大彬在紫砂的泥色、形制、技法和銘刻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確立了泥片和鑲接憑空成形的紫砂高難度技術(shù)體系,不愧為紫砂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壺藝之作被后人譽為“時壺”。

    一、“時壺”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筆者通過整理發(fā)現(xiàn),就大彬的突出貢獻(xiàn)而言有四:一是開創(chuàng)了別有情趣的“調(diào)砂法”制壺,即在泥料中摻砂,古人稱之為“砂粗質(zhì)古肌理勻”;二是確立了紫砂壺的泥片鑲接成形的成形技法,改進(jìn)了供春“斫木為?!钡闹品?;三是首創(chuàng)方形、圓形壺式,使它們成為了紫砂壺的經(jīng)典造型;四是采納了陳繼儒等人改大壺為小壺的建議,把文人飲茶習(xí)慣和情趣引入壺藝,使其與茶道相結(jié)合,將壺藝從此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無怪乎在當(dāng)時就被公認(rèn)為“超越前古”的第一大家。

    大彬早期制壺,多仿供春樣式,所制茗壺樸雅精致。后來他能夠根據(jù)當(dāng)時的飲茶風(fēng)尚“與時俱進(jìn)”,改制小而扁的壺,故時下文人騷客以書齋內(nèi)有“時壺”陳置為豪。而大彬后期所制茗壺,則小巧玲瓏、古樸雅拙,令觀者妙不可思、嘆為觀止。中國早期茶學(xué)、佛學(xué)、紫砂三界專業(yè)評論家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中,曾經(jīng)說過“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yuǎn)之思”,且“明代良陶讓一時”,這“一時”其實就是指時大彬。

    “時壺”很少有詩文銘刻,更加沒有繪畫裝飾。它以素面素心的“光貨”為主,只有少數(shù)作品在器蓋上做貼花裝飾。壺蓋與壺口緊密無隙,壺體高度不超過20厘米,大小以中型壺數(shù)量為多,且多為光素?zé)o紋,為的是呈現(xiàn)紫砂的色彩美。

    大彬一生創(chuàng)作雖多,形制有圓壺、執(zhí)壺、提梁、僧帽、六方、八角、方扁等幾十種經(jīng)典壺式,且歷代不乏珍藏者,但由于他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yán)謹(jǐn),每有新作,稍不如意就立即毀棄,故留存的作品極少。但因名氣太大,仿制的贗品非常多。他在世時“時壺”就是一代珍玩,達(dá)官貴人還用其殉葬以示身份。他死后人們對“時壺”的收藏更加重視,“時壺”到清乾隆年間已被視若珍寶,至今已成為屈指可數(shù)的國寶級文物。

    二、“時壺”的考古炭掘

    作為文物工作者和紫砂壺收藏愛好者,筆者曾經(jīng)研究過目前國內(nèi)出土的有明確紀(jì)年和墓志的“時壺”。它們沒有多少圖案裝飾,更無詩詞題記,而是以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取勝,“砂粗質(zhì)古肌理勻”的特點一覽無余。

    1肘大彬六方壺(見圖1)。

    1968年出土于江蘇揚州江都丁溝鄉(xiāng)曹氏墓,同時還發(fā)掘了刻有“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地券磚一方。壺高11厘米,口徑5.7厘米,底徑8.5厘米。壺腹、流均為六方柱形,柄出五棱,口、蓋、鈕圓形。整個壺體呈赭紅色,制作工藝上已由打泥片鑲身筒成形,有陰刻“大彬”款。

    該壺是有確切紀(jì)年的中國最早的紫砂方壺。從制作工藝角度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即從圓器到更加復(fù)雜的方器。從造型角度來講,雖然制作不夠精致,但可從側(cè)面證實了是時大彬的早期作品。

    2、三足如意紋蓋壺(見圖2)。

    1984年出土于江蘇省無錫縣甘露鄉(xiāng)華師伊墓,通高11.3厘米,口徑8.4厘米。壺體呈淺褐色,閃爍有淺黃色顆粒。圓形壺身,下承三矮足,四出如意云頭紋淺浮雕于蓋面,蓋鈕形狀似珠。同時出土的有崇禎二年(1629年)墓志。

    該壺造型豐滿大方,加工技巧熟練,整個造型工藝與現(xiàn)今并無太大區(qū)別。另外該壺的功能處理非常成熟,質(zhì)感、手感俱佳,為明晚期時大彬的最佳作品之一。

    3、鼎足蓋圓壺(見圖3)。

    1987年福建省漳浦縣盧瑞峰夫婦墓出土,通高11厘米,口徑7.5厘米。壺體豐滿,口底相當(dāng),淺圈足,曲流,圓柄。胎體呈磚紅色,布滿白色砂點。特別是壺蓋的造型,凸起的圓形蓋上又出三戟足,試將壺蓋翻來平放,尤顯奇特。同時出土的還有萬歷四十年(1612年)墓志。

    此壺呈略向外翹的圓弧形,甚有空靈活潑之感。且壺蓋可隨意旋轉(zhuǎn)放置,三鼎足亦可隨意拿捏,使得整壺造型生氣勃勃。此壺還是大彬借鑒青銅器進(jìn)行紫砂壺造型設(shè)計的首創(chuàng)之作。

    三、“時壺”的鑒定與辨?zhèn)?/p>

    “時壺”在大彬時代即有仿品,明末清初時就有偽作。到民國時期在上海還有專門造偽的作坊,所造贗品中甚至有大彬的印款,確實給“時壺”的鑒定帶來了不少難題。但是“真金不怕火煉”,對“時壺”的去偽存真,筆者姑且總結(jié)了三大方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1、根據(jù)文獻(xiàn)著錄鑒定

    明清、民國時期的紫砂文獻(xiàn),當(dāng)中許多著錄的資料可以作為“時壺”鑒定的參考。

    (1)通過《陽羨茗壺系》觀察“時壺”的壺泥和銘款。

    明代著名學(xué)者周高起(1596-1645年)所著《陽羨茗壺系》中記載,大彬制壺,“或淘土,或雜硇砂土,諸款具足,諸土色亦具足”。表明“時壺”盡管砂頭較粗,但可分為“或淘土,或雜硇砂土”兩種。其用“淘土”制作的砂壺,器表都細(xì)而光滑,泥色為赭紅色,至今未見有用“淘土”仿制的時壺。另有“雜硇砂土”的“時壺”,在“淘土”中摻和了較粗的砂粒,即現(xiàn)在稱為“調(diào)砂”的工藝,因此器表質(zhì)感都呈“石榴皮”狀。泥色有栗色略帶黃和紫褐色兩種。而目前所見“時壺”高仿品俱為“雜硇砂土”,尤以紫褐色為多,而真品與其區(qū)別在于器表質(zhì)感呈“石榴皮”狀。

    另書中記載:“鐫亦款識,即時大彬初倩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后竟運刀成字,書法閑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鑒賞家用以為別?!贝嗽挷患伲皶r壺”皆為楷書刻款,沒有印、款共用的。銘款的內(nèi)容,既有只刻名字“大彬”的,也有連姓帶名“時大彬”的,還有記年“丁未夏日”和帶堂名“茶香室”的。銘刻的位置,如壺底為平面,刻在底面;壺底為曲面,則刻在壺把下的腹體上。未見有刻在正視圖壺腹中心部位的。刻款筆劃,“時”的“寸”,一鉤起勢成斜尖狀,露出一橫很少;“大”字一撇斜出,一捺大多比撇長,刀口較寬;“彬”字“林”中兩豎起筆頓成斜尖狀。

    (2)依據(jù)《宜興瓷壺記》了解“時壺”的制法與造型。

    傳說“時壺”中的江蘇泰州出土的大圓壺,壺底有“時大彬于茶香室制”鈐印記,為雙刀法依筆劃刻,內(nèi)容為人名與制壺地點。它容量達(dá)900毫升,屬大彬早期制作的大壺。其制法正如明末清初周容(1619-1679年)《宜興瓷壺記》所述“供春更斫木為模,時悟其法,則又棄?!钡倪^渡期,因此壺身上半部以木模拍壓,在內(nèi)壁留下了木紋印,下部則拍打成形,壺內(nèi)上部還有30多處弧狀指甲痕。嘴、把與壺身用脂泥粘接。蓋鈕氣孔被脂泥堵塞,也許與上下對鉆開孔有關(guān)。這也是時大彬及其稍后一段時間內(nèi)的工藝特征之一。而曹氏墓出土的六方壺,壺身用裁片鑲接法筑成,嘴、把用“鉆孔塞泥法”與壺身粘接。六方壺每邊的寬度略有差異,棱角不夠明顯,壺蓋與口沿合縫不甚緊密。此壺的制作時間,應(yīng)該比泰州壺遲。盧氏墓出土壺和華氏墓出土壺則都用拍打成形法制作,說明其時制作工藝已經(jīng)成熟,是時大彬?qū)ψ仙八囆g(shù)最大的貢獻(xiàn)。用“壺藝泰斗”顧景舟大9幣的話來說,“大彬之技影響著他以后的多少代紫砂藝人,而且,今后還將繼續(xù)影響下去”。

    華氏墓出土壺是三錐體足,而盧氏墓出土壺為假圈足,蓋上有三只扁鼎足。盡管造型不一,但也有共同之處:諸壺都有短頸,壺嘴、把均高于壺口,應(yīng)是為了增加壺的容量;它們曲流的走勢幾乎是一樣的;壺把上根部加粗、拉長,以擴(kuò)大與壺身的接觸面,防止開裂?!皶r壺”的造型當(dāng)然不止這幾種,周高起說其“諸款具足”,說明“時壺”各種款式都有?!兑伺d瓷壺記》中載“是日主人(指時大彬再傳弟子許龍文)出時壺二,一提梁卣,一漢觶,俱不失工所言”,風(fēng)格敦雅古穆。即時大彬還有仿青銅器的提梁壺和觶形壺。

    (3)巧用《揚州畫舫錄》鑒別“時壺”的指紋。

    清代戲曲作家李斗(?-1817年)所著《揚州畫舫錄》記載:“彬技指以柄上拇痕為標(biāo)識。”說的是時大彬以壺柄上自己大拇指的指紋作為防偽標(biāo)識。據(jù)當(dāng)代江蘇省工藝美術(shù)名人潘持平先生介紹,泰州壺“壺把上部彎曲處左內(nèi)側(cè)果然有一指紋,清晰可見”,而這一點也可以作為鑒別時大彬早期壺作的標(biāo)識之一。

    2、根據(jù)“時壺”的標(biāo)準(zhǔn)器鑒賞

    我們可以利用已知的標(biāo)準(zhǔn)器,通過“比較法”來做出具體的真假對比?!皶r壺”的傳世作品,許多博物館如北京、上海、南京、臺灣、香港等均有收藏。

    (1)故宮博物院藏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zhí)壺(見圖4)。

    該壺應(yīng)為明萬歷晚期至天啟年間大彬所制。壺高13.2厘米,口徑7.6厘米。壺口和壺蓋為圓形,壺的腹、流、柄則皆為四方形。有近3毫米之厚的朱紅色漆層,四面開光,內(nèi)剔刻多層紋樣的人物、山水、樹石等。該壺是清宮僅存的為文物界所公認(rèn)的“時壺”,充分彰顯了明代宮廷雕漆秀美大氣的藝術(shù)特點。

    (2)孔府舊藏紫砂琺瑯彩壺(見圖5)。

    此清康熙“時壺”通高10厘米,口徑6.5厘米。壺胎選用宜興上乘紫砂泥,圓體,圓口,曲流,環(huán)柄,圓足。通體飾琺瑯彩,壺蓋面飾有深淺不一的絨花樹葉紋飾;壺肩繪有紅白相間及黃色的吉祥如意圖案;壺體兩面開光,一面繪有荷花,一面繪有葡萄圖案;象征著榮華富貴,吉祥如意,清香悠遠(yuǎn),綿延不斷。壺底鈐有“時大彬制”四字篆書款。整器制作規(guī)范,工藝精湛,如此雍容華貴的時大彬紫砂琺瑯彩壺,實屬罕見。該壺為康熙時期的紫砂琺瑯彩制作風(fēng)格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3)南京博物院藏紫砂提梁壺(見圖6)。

    時大彬款“天香閣”紫砂提梁壺,通高20.5厘米,口徑9.4厘米,底徑13厘米,口沿厚0.8厘米。壺身為半球形,平蓋,六棱嘴,圓環(huán)狀提梁如長虹貫于壺身。紫黑色泥中雜摻粗砂,造型洗練敦重,頗具氣勢。器蓋子口外側(cè)上刻楷書“大彬”二字,并鈐篆書“天香閣”陰文印一方。壺外觀有大度之氣,雍渾古樸,或認(rèn)為是時大彬的早期作品。

    (4)香港茶具文物館藏紫砂開光方壺(見圖7)。

    該壺通高11.4厘米,口徑7.7厘米。造型是方的,但線條卻是方中帶圓,壺的四面都不是平整方形,而是向足部稍斂。壺藝家將直線與弧線互相配合,創(chuàng)造了優(yōu)雅而悅目的造型,其流暢及靈巧之處,是他人難以仿效的。壺底刻有“時大彬制于三友居”八字楷書款,“三友居”看來是大彬的齋名或其作坊雅號。所謂“三友”者,即松、竹、梅,此乃文士之品。此壺原料雜以細(xì)砂,呈現(xiàn)金星點點,俗稱“梨皮”,十分名貴。

    (5)香港茶具文物館藏玉蘭花瓣壺(見圖8)。

    此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時壺”,高9厘米,口徑12.1厘米。設(shè)計奇巧,壺蓋與身自然垂成一朵玉蘭花,花蒂為蓋,花瓣與壺身為二重疊壓,厚樸端莊,玲瓏可愛。該款紫砂壺是明朝筋紋器的經(jīng)典,也是時大彬作品中現(xiàn)存的筋紋器代表作。它以玉蘭花的花瓣為造型來源,六瓣筋紋構(gòu)成了壺體,壺蓋為壓蓋式,壺底銘“萬歷丁酉春時大彬制”。該壺具有非常清晰的脈絡(luò),節(jié)奏韻律也非常美。

    (6)香港茶具文物館藏仿供春龍帶壺(見圖9)。

    此壺整體呈淺褐色,高9厘米,寬12厘米。圓形鼓腹,腹上漸斂。平底,流彎且長,口朝天,把手體圓。起凸圓蓋,扁圓鈕。此壺造型古樸典雅、簡單大方,是紫砂壺早期制壺中,幾何形圓器與筋紋器成功相結(jié)合的完美之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彬早期喜仿供春大壺,但此壺壺體卻不大,而且精巧別致,獨具一格,因此此壺尤為特別。底刻“大彬仿供春式”六字楷書款。

    另外“時壺”傳世之作還有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的紫砂扁壺,刻有“源遠(yuǎn)堂藏、大彬制”七字?,F(xiàn)存于上海友誼商店的僧帽壺,底刻“生蓮居大彬”五字楷書款。而國外如美國的華盛頓市佛利爾美術(shù)館、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館以及個別收藏家手中,據(jù)悉也有總數(shù)沒有超過二十件、但有明確紀(jì)年款的“時壺”。

    3、根據(jù)“時壺”的款識辨?zhèn)?/p>

    在鑒定“時壺”的款識真?zhèn)紊希覀儽仨殘猿帧安荒芏ㄕ?,可以辨?zhèn)巍钡脑瓌t?!安荒芏ㄕ妗?,是指一件貌似“時壺”的刻款即使沒有問題,也仍不能據(jù)此將其斷定為“時壺”真品。原因很簡單:款識造假相對容易,是造假者的法寶之一。因此我們進(jìn)行“時壺”鑒定,必須同時結(jié)合其砂料、造型、做工等才能下初步結(jié)論。而“可以辨?zhèn)巍?,是講如果一件貌似“時壺”的刻款與大彬的字體、風(fēng)格、筆觸等不相符,則完全可以斷定其為“時壺”贗品無疑。

    早期的紫砂壺一般無款,且大彬最早也是請人在壺上先題字,然后自己用竹刀刻出來的。款識在明晚期才出現(xiàn),據(jù)說是大彬制壺后期受董其昌、陳繼儒等文人的影響不再請人下筆,而是直接以刀代筆在壺上刻款,且刻款一般為作者名。紫砂壺落款的隨意性較大,并沒有統(tǒng)一的部位,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時壺”真品,落款有在壺底刻“大彬”或“時大彬制”的,也有陰刻“大彬”二字在底與柄之間的空隙處的,字體貌似歐體與柳體之間,功力非一般人能所及?!稉P州畫舫錄》在卷四中也說“時壺”以壺柄上有拇指痕為標(biāo)識,同時還刻有“大彬”或“時大彬制”的款識。據(jù)考古得知,中國最早有款識的紫砂壺,就是20世紀(jì)60-80年代出土的“時壺”:1968年江蘇揚州曹氏墓出土的大彬六方壺,底足流與柄的對應(yīng)線上有陰刻楷字“大彬”(見圖10);1987年7月,福建漳浦盧氏墓出土的鼎足蓋圓壺,該壺底部刻款“時大彬制”(見圖11);1984年江蘇無錫華氏墓出土的三足如意紋蓋壺,該壺把下與足釘之間刻款“大彬”(見圖12)。上述三件“時壺”均為刻款,且內(nèi)容都較簡單,僅有姓名款而已,基本反映了明末清初紫砂壺落款的現(xiàn)象。早期紫砂壺刻款,有竹刀、金屬刀刻款之區(qū)別。竹刀刻款泥會溢向兩邊,高出平面,留有痕跡。金屬刀刻款,刻印痕在泥平面以下,刀痕干凈、利索??脊虐l(fā)現(xiàn)的三件“時壺”均為刀刻,相比較而言,揚州出土的六方壺制作工藝要稍差一些。

    根據(jù)當(dāng)代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徐秀棠先生的《中國紫砂》記載,大彬制壺造型有圓器、方器、仿生象形器及筋囊器等多種。圓器有五,分別為特大高執(zhí)壺,壺身銘:“江上清風(fēng),山中明月丁丑年大彬”;仿供春龍帶壺二款,一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館,底款“大彬仿供春式”(見圖13),另一件見《砂壺集》第335頁,底款為“萬歷丙申仿供春制大彬”;四是上海博物館藏虛扁,底款“源遠(yuǎn)堂藏大彬制”(見圖14);五是南京博物院藏提梁壺,唇外有楷書“大彬”二字,又刻有方印“天香閣”三字。方器有開光方壺二款:一底款“萬歷丁酉時大彬制”,另一款香港茶具博物館藏,底款“時大彬制于三友居”(見圖15)。除此之外,還有唐云藏高僧帽壺,底款“叢桂山館大彬”(見圖16),以及蓮瓣僧帽壺,底款“萬歷丁酉年,時大彬制”。仿生器有唐云藏鳳首印包壺,底款“萬歷丙申時大彬制”;唐云藏半瓜水盂,壺身銘“辛亥夏至制于正己堂為可先老先生少山時大彬”。筋囊器有香港茶具文物館藏玉蘭花六瓣壺,底款“萬歷丁酉春時大彬制”。

    另外,明末清初才逐漸興起在紫砂壺上用印,而“時壺”只用楷書字體刻劃署款。由于民國時期見過“時壺”真面目的紫砂藝人極少,不大了解大彬的款識,因此仿造“時壺”時,鬧出了壺上刻的居然是時下流行的印章款的大笑話。啼笑皆非的還有“時大彬制”四字方形署款,以及帶框的楷書印款,無框單行的“時大彬制”四字長條印款。更為可笑的是竟然還出現(xiàn)了篆書體的署款。這些贗品不難辨識,絕對都是“李鬼”。

    猜你喜歡
    壺蓋紫砂壺紫砂
    杭韜滔作品
    此時無聲勝有聲——論紫砂壺“謙德提梁”的創(chuàng)作
    顧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壺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6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淺談紫砂壺“供春”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論紫砂壺“洞天福地”的創(chuàng)作
    大美紫砂,無聲的藝術(shù)——論紫砂藝術(shù)的傳承與發(fā)展
    紫砂壺的自然意趣——紫砂壺“怡情”創(chuàng)作漫談
    文質(zhì)彬彬的紫砂新境——吳鳴紫砂藝術(shù)品讀
    瓦特的故事
    沒想象的糟
    嘉祥县| 大姚县| 鹤庆县| 乌拉特前旗| 南平市| 湖南省| 英超| 景谷| 富顺县| 剑河县| 拜城县| 通辽市| 通榆县| 当涂县| 康平县| 历史| 锡林浩特市| 固原市| 疏勒县| 南投市| 互助| 山丹县| 宜良县| 定安县| 兴业县| 大关县| 通城县| 忻城县| 固始县| 乐陵市| 登封市| 嫩江县| 宁津县| 布拖县| 朝阳县| 沙坪坝区| 淳安县| 英吉沙县| 古蔺县| 石嘴山市|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