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地權
【摘 要】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樹立學生正確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學習活動中來,對歷史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苦難的意志,增強自信心。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情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樹立正確情感與價值觀具有推動作用。
【關鍵詞】小學歷史 愛國主義教育 情感價值觀 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5.091
新課改將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放在一切教學活動的首位。愛國主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而歷史教材本身的特點易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歷史課除了與其他學科一樣,承擔著向學生傳授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智能外,還有著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任務。那么,在歷史教學,特別是小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
小學歷史課本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它可以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要在小學歷史課上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老師除了要準確地把握住教材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因素,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歷史課教學的始末外,還可以在如下方面適當改善:
一、生動講述史實,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情感”在歷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因素。學生的感情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在講解過程中,首先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再現(xiàn)當時當?shù)氐那榫?。例如教學《中日黃海大戰(zhàn)》一課時,為了突出鄧世昌臨危不懼、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教師用簡短的語言勾起學生回憶影片《甲午風云》黃海大戰(zhàn)的生動場面,再讓學生議論,教師歸納時指出鄧世昌入水后曾被隨從救起,但當他看到全艦戰(zhàn)士都犧牲了,再次跳入大海殉難,臨死前還高呼殺敵不絕,這種義不獨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感動著每一個學生。
在情景再現(xiàn)的過程中,需要從敘述重大歷史事件中生動具體地描述重要情節(jié),繪聲繪色地講述愛國者的形象和活動。歷史是過去的東西,它主要靠教師語言的講述,使學生形成歷史表象和概念。情景再現(xiàn)對教師對語言的駕馭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歷史教師的語言應準確、精煉而富于感情和啟發(fā)性,才能喚起學生的積極思維。例如教學《百日維新》一課時,教師要生動形象地講述史實,繪聲繪色地展現(xiàn)意境,戊戌六君子代表人物譚嗣同甘愿為變法流血獻出生命,“我自橫刀向天笑”的鏗鏘語言,在教師敬重、慷慨、深有感情地講述后,引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誦,以表達譚嗣同不畏艱難,為人民、為國家敢于獻身的精神,激起學生對英雄人物的懷念和崇敬。
此外,在講述中國近代史“邊疆危機”時,可穿插左宗棠年已古稀,抬棺赴新疆抗擊沙俄收復國土的故事;講甲午中日戰(zhàn)爭黃海戰(zhàn)役時,描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率全艦官兵英勇抗敵,在艦身中彈的情況下沖向敵艦吉野號,但不幸中了魚雷,鄧世昌和全艦官兵墜入大海。鄧世昌拒絕將士送來的救生圈,撥開用嘴叼著他的發(fā)辮的愛犬,而與士兵同沉大海、以身殉國的壯舉。有意識的引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樸素的情感上的激動升華到理性高度,從而讓愛國主義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善于比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現(xiàn)象既千差萬別,又多方聯(lián)系,因而分析歷史現(xiàn)象最有利于鑒別歷史人物的功過和忠奸善惡。比如:進行古今比較,使學生通過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和成就,產(chǎn)生尊重歷史、珍愛現(xiàn)在、面向未來的思想情感;進行中外比較,明確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生產(chǎn)管理經(jīng)驗,洋為中用,強國富民,提高學生的民族責任心;揭露資本主義的血腥本質,突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從而激發(fā)學生憎惡資本主義制度,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愛國情感。
三、運用鄉(xiāng)土教材,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祖國廣袤的大好河山中,“家鄉(xiāng)”無疑最為親切。一個熱愛祖國的人,也是一個熱愛家鄉(xiāng)的人。因此,結合教材的有關部分,要講述當?shù)氐臍v史沿革,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文物古跡、以及當?shù)氐娘L土人情、文化傳統(tǒng)等,并將這些與祖國的歷史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這樣有助于學生通過了解自己所在地域的歷史情況,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特殊情感,進一步激起對祖國的熱愛。如在學習《解放戰(zhàn)爭》一課時,可以穿插出生于云陽縣紅獅鎮(zhèn)的江竹筠、彭詠梧兩位烈士的故事。正是這些犧牲在黎明之前的人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了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激勵他們刻苦學習、發(fā)憤圖強。
四、注重探究,強化愛國主義教育
質疑解難、注重探究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學習方法,也可強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如在講述五四運動和紅軍長征時,我們就可以設置兩個探究題:五四精神和長征精神的內涵是什么?在新時期,我們如何繼承和發(fā)揚五四精神和長征精神?學生通過深入思考、討論,認識到五四精神的內涵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而核心是愛國主義;長征精神的內涵包括: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探究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允許學生根據(jù)自己課外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補充,只要不是野史,只要圍繞本課教學內容,就鼓勵他們講。他們從《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故事從書》等書中,學到不少知識,在課堂內外談論。還應該多開辟“歷史第二課堂”、“歷史之窗”,讓學生在這個園地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干,進而也可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
五、結語
愛國主義教育是實現(xiàn)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塑造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反映出來的事實是,在吸收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優(yōu)秀成果的過程中,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也應該適時改進教學方法。小學歷史課必須改變照本宣讀、一講到底的舊模式,根據(jù)小學生年齡特征和已有知識水平,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誘導他們步步深入。教師猶似一位導游者把眾多的“小游客”帶到歷史的百花園中去欣賞“奇花異景”。在教學中,老師在新課講授前根據(jù)課文的重點難點提出思考題,在課堂上自學課文。對教材有初步理解后,教師再鋪開敘述,啟發(fā)提問,讓小學生對歷史的來龍去脈步步深入理解。這樣既可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可把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