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H1(2014)4-03-02
作者:張亞榮
教育要站在遠處,以人生目的、意義為中軸,再延伸到知識、道德、審美各個方面,塑造人格,努力使學生變得完美。所謂文以載道,就是通過文字將作者所要表達的處世哲學或內心情感表達出來。因此,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并滲透人文教育便也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品質如思維、邏輯、心理等科學品質以及提升學生高尚的人文品質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和突出人文性,無論是課程性質、課程理念,還是課程設置、課程目標,都蘊涵著極強的人文關懷,因而需要從多個層面加強和彰顯語文課堂教學的精神素養(yǎng)。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1.語文的工具性被過度放大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但受分數(shù)制度的制約,語文的工具性被過度放大,文本被教師肢解開來,按照字、詞、句、段落、語法、修辭、邏輯來分析,音樂美、情境美、精神美被剝離,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重視培養(yǎng)訓練記憶、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視情感、態(tài)度、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局面,學生逐漸喪失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淪為考試機器。
2.人文教育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片面理解“文以載道”,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被簡單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向學生強制性地灌輸某些道德理念和政治理念,脫離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活實際,意蘊豐富的文學作品成了政治思想的圖解甚至傳聲筒,語文課成了思想政治課。
二、語文課堂中實施人文教育的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的教學既要體現(xiàn)人文關懷,也要教會學生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樂的同時還有所學才能找回語文學科的魅力,讓人文思想浸潤學生的心靈,幫助他們成為身心健康的人。
1.讓學生回到課堂,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人文性的語文課堂需要學生參與。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他們要敢于對學習內容發(fā)表出與教師不相同的觀點,如孔子所說“各言其志”,大膽地呈現(xiàn)出自己的情感世界。
2.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近年來出現(xiàn)一個令人堪憂的狀況——學生對學習語文缺乏熱情?;诖?,《新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多處體現(xiàn)對學生自主選擇、自我體驗學習的重視,提出“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yōu)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jù)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方面有所發(fā)展”等目標,鼓勵學生主動開發(fā)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新天地。
(作者單位:陜西咸陽渭城區(qū)八方高級中學 712000)